10月11日起,“让日本看到中国匠”中日匠人交流峰会在东京代官山茑屋书店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中国国内最大的财经自媒体之一吴晓波频道发起,汇集了20位中日双方建筑界、设计界、文艺界大咖。13日,新匠人加速计划发起人、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带着15位新匠人代表参加了在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举办的中日新匠人交流峰会。
原日本驻中国大使安南惟茂、建筑大师伊东丰雄,“熊本熊之父”小山薰堂,设计鬼才佐藤可士和,《新周刊》创始人孙冕,演员、歌手、“饭爷创始人”林依轮,经济学家管清友,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副会长许湘,自媒体“商务范”创始人邓潍,上海正见品牌顾问CEO、“创变岛”创始人崔洪波等多位嘉宾也出席了峰会。
峰会上,围绕中国工匠文化历史、新中产与新匠人的崛起、新匠人文化及发展等话题,吴晓波也与在场嘉宾、中日两国匠人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吴晓波表示,中国是一个匠人经济发展特别早的国家。因为2700多年前有了早期的“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制度安排,中国就此进入了一个专业化分工的时代。匠籍制度使中国的社会职能分工比欧洲早了至少一千年。而今天之所以会重提新匠人的复兴运动,在全国寻找具有匠心精神的创业者,是因为今天的中国可能到了一个新的商业文明时代。吴晓波认为,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产阶级开始逐渐崛起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民众会更加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在核心技术和品牌服务方面的能力和意识不强,只能依靠成本优势。但是今天新匠人群体的出现,正在改变这一现状。”吴晓波这样表示。
他举例称,在2016年曾经做过一个“奇葩匠人”的召唤活动。“在短短一个多礼拜的时间里,全国有1200多人报名。那时,我发现原来在中国的创业潮中,除了做互联网以外,还真的有人愿意静下来做一个收音机,做一双鞋……所以我看到了新的可能性。”吴晓波认为,这些创业者可能跟一两百年前或者上千年前的匠人有很大的区别,于是给他们下了一个定义:他们是一群拥有“新审美”“新技艺”“新连接”的“新匠人”。什么是新审美?吴晓波这样解释:“无论你做什么,有一个标准很重要,那就是今天中国的2.5亿的新中产消费者喜不喜欢你的商品,你的商品有没有符合这个时代的新审美需求。‘新匠人’的商品,是为新中产消费群体服务,因为他们愿意为美好生活买单。”
在解释新技艺时,吴晓波举例称,《天工开物》中有一个章节描述了景德镇的瓷器制造,这是全世界首次把景德镇瓷器的72道工序记录在册。“但今天景德镇里的新匠人,他们可能也看过《天工开物》,也了解这72道工序,但我相信他们更愿意用这个时代新的工艺、新的工具去制作瓷器。这种对祖宗的‘背叛’,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继承。”
对于新连接,吴晓波认为,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太相信品牌,更愿意相信人本身。因为当把名字和商品做结合的时候,就是在用人格担保这个商品的品质。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人与人的连接,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新匠人跟用户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柔软而直接。
谈到“新匠人”时,吴晓波也提及了最近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今年中秋节,我吃了我们‘点心匠人’——于进江同学送我的一块月饼,他说这是一块‘来自唐朝’的月饼,和当年唐玄宗吃的那块一模一样。进江曾经花了4年多时间,在全中国搜寻了7000多个古代点心的模具。这7000多块模具让中国两千年来的点心文化被继承了下来,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
他继续说道:“当年杨贵妃没有控制糖分摄入的概念,所以吃多了也就越来越丰满了,但是今天的消费者对于低糖、低油等健康需求变得尤为重视;唐朝的时候没有保质期的概念,食品要到发霉才知道不能吃了,但今天我们为了追求食用风味,开始有了最佳赏味期限……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和当代需求的结合,也就是我们说的‘新匠人’。”谈到组织此次“让日本看到中国匠”的活动,吴晓波表示,“中日文化有上千年的血缘关系,日本中产阶级的崛起比我们早很多,他们所积累的经验,对商品的理解,甚至是对东方文化的理解,都可以给我们的新匠人们很多启发。”
他还提到,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中国从事美好商品生产的创业者们一起进步。未来的十年,仍将是一个产业淘汰异常残酷的时期,希望新匠人们能够在这样一场激烈的竞争中,走出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