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海,李发海讲师,李发海联系方式,李发海培训师-【讲师网】
54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李发海:易经杂说-->第一部分
2016-01-20 38646
易经杂说-->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敲门砖
  中国人一般的观念,讲到《易经》就想到八卦,想到八卦就和唱京剧拿鹅毛扇穿八卦道袍的连了起来。好像学了《易经》以后,便可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能不能达到这个程度,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易经》是不是包括了那么多东西,能不能知道过去、未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大的问题。
  刚才提到唱京剧,我们对《易经》,从京剧《三国演义》中就可以了解到,中国京剧非常注重脸谱和服装,舞台上穿件八卦道袍,我们现在看起来像是妖道,实际上八卦代表了最高的智慧。所以有人说“《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这是我们自己站在本位文化的立场来推崇《易经》的看法。
  此外,我们看见京剧中的脸谱,有的在额上画一个太极图,就是表征这位剧中人的头脑中充满了智慧——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从这种戏剧艺术表现方面,就可以看到《易经》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被一般人重视的程度了。这是就好的一面看;就坏的一面看,一提到《易经》,有人就联想到那些跑江湖的、算命的、看风水的、卜卦的江湖术士。不管哪一种看法,都表示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认识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开始研究《易经》,所要走的路线,因为大部分人,以前还没有接触过,所以我们在这里先要使大家知道怎样去读《易经》这部书,先从怎样去认识它、怎样去了解它开始。至于深入的研究,有人研究了一辈子,也还没有搞清楚的,所在多有,包括我在内,研究了大半辈子,还跟一个初学的人差不多。实际上,讲这门学问,我自己都是战战兢兢的,觉得自己非常肤浅,没有办法向大家报告,不过有一点点可以提供大家的,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
                洁静精微
  现在我们先说古人对《易经》的重视。《礼记》的《五经解》这篇文章中,提到《易经》这门学问时说:“洁静精微,易之教也。”据说这是孔子整理《易经》以后所作的结论,对《易经》的评语。“清静精微”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它的含义却是很广。“洁静”包括了宗教的、哲学的含义,就是说学了《易经》这一门学问,他心理的思想、情绪的变动,是非常清洁而宁静的。“精微”两字则是科学的,所以学《易》的人,要头脑非常冷静,我常常将我的经验告诉年轻的同学们:“晚上不要读《易经》。”他们不大相信,因为老辈们说《易经》可以避邪,凡是不正的妖魔鬼怪都怕《易经》。有的人生了重病,枕边放一本《易经》,就可把鬼赶跑,又说《易经》一读,鬼神都不安,所以夜里不读《易经》。而我却最喜欢夜里读《易经》,可是夜里一读,就完了。以后我也就不敢读了,因为夜间一读《易经》,一夜不能睡觉,越研究越没完,一个问题找到了答案,同时又会发现另一个新的问题,这样不断发现问题,发现新的道理,研究下去,不知不觉,就到天亮了。所以深深体会到古人的“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一个春天过了都不知道的情景。为什么时间过去了都不知道?因为研究《易经》需要一个非常冷静的头脑,非常精密的思想,所以《易》之教,是“洁静精微”,这是孔子对于《易经》的评价,有如此之严重。
  但是在《五经解》中,对《易经》也有反面的批评,怎么说呢?它说《易经》的流弊是:“其失也,贼。”就是一个“贼”字。学了《易经》的人,如不走正路,旁门左道,就贼头贼脑,鬼头鬼脑,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一套,拿起鹅毛扇,就扇起别人来造反。这是我们自己文化中对《易经》最好的评论,一个“贼”字的断语下得非常妙。
  历史上汉朝的王凤、唐代的虞世南(唐太宗的宰相,创业时的“秘书长”,他私人的好朋友)推崇《易经》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不学《易经》的人,不能作一个很好的宰相,亦不能作一个很好的大将,推崇《易经》有如此的重要。
  我们知道了这些以后,至少可以鼓励自己,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这部书,到底画的是些什么名堂,非要弄个清楚不可。譬如有人认为房子对面有一个什么煞,就到街上买一个八卦回来,在门口一挂,好像就可以保险了,这中间究竟有什么作用?有没有这种作用?
                 三易
  易学的重要有如此,我们该怎样去研究它呢?大家要注意,各位手边的《易经集注》,只是中国《易经》学问的一部分。这本书名《周易》,是周文王在囗里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我们手边所持的《周易》,总称为“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说到这里,我们要有一个概念,现在的人讲《易经》,往往被这一本《周易》范围住了,因为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事实上还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江湖”中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这一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
              《易经》的三原则
  《连山》、《归藏》以外,《周易》的本身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说《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就是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研究《易经》,先要了解这三大原则的道理。
  (1)变易
  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
  由这一点,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庙里塑一个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头吐得很长,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鬼”来了,人就要死亡,这是迷信。实际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印度人则是就现象而言,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看见人生下来,也一定会病、会老、会死,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无常”。
  (2)简易
  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我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有,有这个方法。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3)不易
  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不变的。
  这是《易经》的三个原则,先要懂得。
                理、象、数
  懂了这三个原则以后,还有三个法则要懂得,这三个法则就是我们手边的这部《易经》的三个内涵:理、彖、数。
  这些基本原则要先记住,才能研究《易经》,现在先解释这三个字。
  根据《易经》的观点看宇宙的万事万物——人生也好,情绪也好,思想也好……都有它的原则和道理。以我们现代的观念而言,理是属于哲学的,宇宙间万事万物既都有它的理,也必有它的象;反过来说,宇宙间的任何一个现象,也一定有它的理,同时每个现象,又一定有它的数。譬如这个录音带,是录音用的,它能录音,其中有很多理,录音带的样子、大小以及它还会放出声音,就是它的象;这卷录音带,若干分钟可以录完,有若干长,若干宽,这就是它的数。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理、它的象和它的数。
  所以研究《易经》的学问,有些人以“理”去解释《易经》,有些人以“象”去解释《易经》,有些人以“数”去解释《易经》。古代的人掐指一算,万事皆知,那就是了解了易数的缘故。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数,这是必然的过程,譬如我们举起桌上的茶杯,左右摇摆,这就是一个象;而左右摇摆了多少度,多少秒钟摇摆一次,就有它的数;为什么要摇摆,就有它的理——是我为了使大家更具体了解《易经》理、象、数的道理所做的动作。所以《易经》每一卦、每一爻、每一点,都包含有理、象、数三种涵义在内。人处在世界上,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不停地在变,只要发生了变,便包涵了它的理、象、数。人的智慧如果懂了事物的理、象、数,就会知道这事物的变,每个现象,到了一定的数,一定会变,为什么会变,有它的道理,完全明白了这些,就万事通达了。理、象、数通了,就能知变、通、达,万事前知了。
  我常常告诉同学,最好不要去钻研《易》这门学问,如果钻进去了,会同我一样,爬不出来。如果一定要学,也最好只学一半。如果真把《易经》学通了,做人就没有味道了。譬如要出门了,因为《易》学通了,知道这次出门会跌倒,于是不出门了,一步都懒得动了。像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味道?何必去学?所以我说学《易》最好只学一半,觉得奥妙无穷,如黑夜摸路,眼前迷迷茫茫蛮有趣的;天完全亮了走路,眼前有一个坑,会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不走了。可见学通了《易经》非常乏味,何必去学?话虽这么说,但学《易》真的通了,哪里还用来讲《易经》;我现在还来讲《易经》,可见就是半吊子,还不通。像我这样不通的人,在这里吹这些东西,还可以帮助大家摸摸这条路;真通了《易》的人,也许还会来这里讲,因为他知道我们这些人这样盲目太可怜了,他有眼睛,喜欢来带带路,也说不定。
  理论讲到这里,以下我们进行八卦的研究。
                玩索而有得
  我们现在开始研究《易经》,有一个法则要把握住,这个法则就在手边这本书上,孔子研究了《易经》以后说出来的。他这句话很妙,他说:“玩索而有得。”学《易经》最好用打麻将的方式来学它,如果把八卦刻在麻将牌上,摸起来就趣味无穷了。孔子教我们念别的书,都是要持严肃的态度,唯有教我们学《易》,要“玩索而有得”,要天天玩它。我年轻时读《易经》,老师硬叫背,痛苦之至,问他这些话是什么道理,他也不讲,大概他也没弄清楚,只认识书上的文字。自己后来年纪大了,慢慢摸这个东西,就发现需要玩了,最初用象棋子,画上八卦排来排去,后来干脆改用麻将牌。现在一直想改用电脑,可惜没有时间去研究制作,最好能像科学馆的天文仪一样来玩,所以《易经》要“玩索而有得”。要玩什么?玩卦。
                卦与八卦
  什么叫作卦?古人解释:“卦者挂也。”等于没有解释。实际上是说,卦就是挂起来的现象,八卦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之间有八个东西,这八个东西的现象挂出来,就是八卦。这个宇宙就是一本《易经》,宇宙的现象都挂在那里,现在我们先了解它的原理。
  第一个乾卦代表天,我们仰头一看,天总是在上面,到了太空倒转头来,头上还是天,天一定在头顶的。
  坤卦是地,人类是地球的文化,地总是踩在脚底下,这个地的现象挂在那里。
  、这两个符号,代表了时间、空间、宇宙。在这个天地以内,有两个大东西,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像球一样,不断在转,所以:
  离卦代表太阳。
  坎卦代表月亮。
  这两个东西不停地旋转于天地之间,于是有四个卦挂出来了,还有两个卦是雷、风。
  震卦代表雷,我们以现代科学的知识和观念,来说明我们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他们认为宇宙间有这种能,电震动了就是雷,一震动以后,对面变成气流了,就是风。
  巽卦代表风,亦即是气流,气流震动得太厉害,一摩擦又发电,又回转来了,就是“雷风相薄”,这是雷风两个卦。
  还有两个卦是:
  艮卦代表高山、陆地。
  兑卦代表海洋、河流。
  在宇宙间,除了这八个大现象以外,再找不出第九样大的东西了,这只说大的,不说小的,如说小的,西装亦一卦,灰尘亦一卦,那就多得很,不能再讲了。大的现象只有八个,没有九个,亦不能七个,只有八个卦,而且都是对立的。可是这八个现象,变化起来就大极了,是无穷的,不能穷尽的数字,变化当然也是无穷无尽的。
  现在看伏羲八卦方位图。
  这个卦图以前是不用的,在唐宋以前没有看见过,在宋以后才出现这个图。过去研究《易经》,只研究《周易》,研究的人多构成自己的图案,到宋朝以后,宋版的《易经》始用这里的图案,变化就从这里来的。其次,我们懂了“卦者挂也”的道理以后,再来看《易经》的卦,不必那么严重,但亦不简单,要轻松地去看。
  《说卦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
    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后面是文王八卦方位图,八个卦排列的位置不同:
    《说卦传》:
    帝出乎震。齐乎冀。相见乎离。
    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
    劳乎坎。成言乎艮。
  伏羲八卦方位图又名“先天八卦”,文王八卦方位图又名“后天八卦”。
                先天八卦
  什么叫“先天”?以哲学的观点说,宇宙万物没有形成以前,即是所谓的先天,有了宇宙万物,那就是后天了。换言之,我这个人,在母亲未生我以前,是我的先天,生了我以后,就是我这个人的后天。在娘胎里是先天,离开了娘胎是后天,这是先天、后天的观念。先、后天这两个名词,只是一种代号的作用,以逻辑来说,这只是一种界说,用以划分出阶段范围而已。
  伏羲的“先天八卦”,画在纸上是平面的,看起来好像毫无道理。假如有一种仪器,使其立体化,就更容易表现出它的精神了,现在写在纸上的,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譬如现在的乾卦,是三这样的三横,但在古代却并不一定是这样画的,像我们在甲骨文中看到的囗和囗都是乾卦。所以大家不要把卦看得那么呆板严重,好像说门口挂上八卦,把鬼都可以赶跑,那是我们人的伟大,不是卦的伟大。不过到现在,对于卦的符号,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
  字是写的,卦是画的,所以我们叫作画卦。人类原始的时候没有文字,中国的原始文字都是图画,像“鸟”字,原来就画成一只鸟的样子,日月山水舟车虫鱼都是这样,可知中国文字的起源就是图画。卦的图案,每个卦都有三画,我们称为三画卦,卦中的画叫“爻”。为什么叫“爻”?“爻者,交也。”为什么“爻”就是交?这是说明卦在告诉我们,宇宙间万事万物,时时都在交流,不停地发生关系,引起变化,所以叫作“爻”。
  三乾卦的三爻,都是完整的—,这叫作“阳爻”(大家不要上当,我们中国人,一遇到“阳”、“阴”,马上产生一种神秘的观念,觉得奇怪,其实并不奇怪,“阴、阳”也一样的只是一种代号)。一画在中间断裂的如一,叫作阴爻,两个是相对的。
  三个阳爻,完整的三画,为乾卦,代表天。三个阴爻,断裂的三画,为坤卦,代表地。在人来说,乾卦代表男人,坤卦代表女人,以一只手来说,手背是乾,手心是坤。由此可知,这只是一种不定的代号,也是一种数理的符号,这种符号可以有很多方面的用法。
  八卦的图案,乾卦代表天在上,坤卦代表地在下,画出来就是前面伏病逝的先天图,它的方位,和现代我们所用地图,上为北方、下为南方的情形,恰恰相反。八卦的方位,上面是南方,下面则是北方,它的图是这样的:
  两者不同各有它的道理存在。
  刚才我们谈的是乾卦与坤卦,现在再提出来一个卦,这个卦下面是阳爻,上面也是阳爻,中间一资金是阴爻,这是离卦,代表太阳,位置在东方。离卦这样画,实际上古人已经看到,太阳中间有一个黑点,外面两爻是阳爻,中间是阴爻,光明的,看得见的是阳,看不见的是阴,所以这是代表太阳,叫离卦,亦代表火,代表光明。
  离卦的对方是,下面是阴爻,中间是阳爻,上面是阴爻,卦名叫坎,代表月亮,这现象表现太阳在东方挂起来了,月亮挂到西方去了。太阳、月亮绕着南北磁场之间一条无形的线在转,以现代的科学来说,古人太不科学了,太阳、月亮怎么是绕地球转的?但是古人站在地球上看太阳、月亮的出没,的确是这种现象,古人把眼见的现象,用八卦这样简单地表现出来,亦不能说不科学。以地球为本位,当然是太阳跟着地球转,以太阳为本位则自然是地球绕它转了,各个立场不同,并没有错,是很科学的。现在我们假定把时间和环境拉回到三千年以前,就可以了解古人是很科学的了。再往前看,在一百年以后的人,来看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也同样是很不科学、很落伍的。
  这个坎卦,代表月亮,也代表水。
  有人讲《易经》的科学,问老祖宗画卦是怎样来的?答案是观察来的,是依据科学来的。但是依我的看法,它不像是我们这一个时期的人类文化,而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人类文化,发达到最高点,把科学的无数法则,归纳又归纳,最后归纳到八个简单的符号——八卦,留下来这么一点东西,而被我们的老祖宗发现了拿来用。我想我们的老祖宗,说不定还不会有那么高的智慧,达到能够创造出来《易经》的程度。《易经》的法则,随便用在哪里都通的,以现在的科学来看,《易经》的法则,用在化学上亦通,用在物理上亦通,所以《易经》的法则,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现在,乾、坤、离、坎四个大卦,挂在那里大家都看得见的,就是天、地、日、月四个大象。
  这个卦,下面一爻是阳爻,上面两爻是阴爻,这个卦名为震。“震为雷”,它代表的是雷电、动能,以现代的观念来说,宇宙间有一种动能,而动能最大的现象就是雷电,在八卦图上,它的位置放在东北角上。
  在震卦的对面西南角上的一个卦是:
  下面一爻是阴爻,上面两爻是阳爻,恰和震卦的阴阳爻相对,这个卦名是巽,代表宇宙的气,代表风。
  仔细再看这两个卦的卦象,震卦正是一种震动的现象,打雷了,雷电震动以后,阳变为阴,阴变为阳,就变成气流了。这两个卦的位置相对,名为“对宫卦”,一般人去算命,算命先生说这命是哪一宫。一般人听到“宫”字,就联想到宫殿,想到自己是皇帝、皇后了。实在不是这个意思,古人说的“宫”,就是位置、方位。震卦的对宫卦就是巽卦,宇宙的雷电一震动,就发生大气流,大气流摩擦,又发生雷电,这两个不断地在互相变化。
  另外在图的西北角上,下面两爻是阴爻,上面一爻是阳爻,形成:
  艮卦,代表山,它的对宫卦是:
  下面两爻是阳爻,上面一爻是阴爻,名兑卦,又叫作泽,代表海洋江河。这是先天八卦图的基本观念。
  其次要注意的,是先天八卦图的“数”,乃依据八卦排列的秩序产生的。“数”在《易经》里是很奇妙的,人们在遇到不如意的事之后,往往认为这些事的发生,是有定数的。我们知道,在世界科学史上,天文和数学,都是以我们中国的为最古老,当时我们已经进步到归纳的数理,现代西方的数学,都是向外演绎的,越算方法越多,中国的文化是讲归纳的,就是把很多的公式、方法,一个一个慢慢归纳起来,最后只归纳到十个数,而且方法非常简单,只是加与减,“加减”就哲学的观点而言,宇宙的万物,不是增加,就是减少,没有第三个现象。现在这个先天八卦图的数字排法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八个数字,如果连接起来,它的顺序方向是一条线自正南乾起,走向东南兑,而东方离,而最后至东北震,这是顺。另一条线,是起自西南的龚卦,而走向西方的坎,而西北的艮,终于正北的坤,这是逆。九在中央。这个先天卦的数要背诵得滚瓜烂熟,以后研究易数,随时随地都用得着,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这八个大卦,是古人告诉我们,天地间就是这八个大现象在变化,这些图案都是相对的,如乾卦三条完整的一代表完全的阳,而对面三条中间断裂的一坤卦,代表完全的阴,两卦的现象是相对的,坎、离是相对的,震与舆、艮与兑都是阴阳相对的。举物理的例子来说,桌子上的这个毛巾、碟于,大家所看得见的,一个圆的盘子,黄色的毛巾,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每人的感受,尽管眼睛有近视、老花或散光,而感受是一样的;第二个原因,物体形状、颜色的不同,拿到物理实验室去分析,只是构成物体原子的排列不同,而呈现了形状、颜色等等的不同。如构成钻石的原子,是和构成煤的原子一样,只不过是原子的排列不同,于是就分别构成了钻石与煤,这是现代科学帮助了我们对物质的了解,而我们的老祖宗早已了解这个道理,组合排列不同,现象亦变了,作用亦变了,数字亦变了,效果亦变了。由此亦可了解人事的法则,譬如讲领导学,同样三个人一组,甲当组长,乙丙当组员,改为乙当组长,甲丙当组员,那么领导的方法就变了,作用亦变了,效率亦变了,这亦同样是这个道理,组合排列一有变化,整个事物都会变。我们今天看到美国总统领导的政府又换了人,他的组合排列变了,他这个八卦又要动了。所以古人说:“善易者不言卜。”通了《易经》的人,不必算卦,一看现象,就了然了。在后来发展到一种“梅花易数”,听别人的声音,一句话,就知道了问卜的结果,这种卜卦的方法,就是根据问卜的时间、空间,当时环境、景物,问卜者的身份以及所问的事情等等因素,以《易经》的数理推算结果出来,没有什么稀奇。
  现在,就先天八卦,除掉乾、坤、坎、离四个卦,我们不去管它,看另外四个卦:
  艮卦,图案就是高山,下面两爻是阴爻,上面是阳爻,画成线条,就是高山。地球开始形成,原来是一大块浓浆,渐渐冷却,凝固起来就是高山,下面平地,再下去就是海洋,阴的上面是阳爻,成凸出的高山。
  相反的,地球的下面是海洋,海洋下面的海底又是石块为阳,就是兑卦,和高山相对的,这和震、龚两卦相对,雷电的震动产生气流,气流的摩擦产生雷电的道理一样。
  这个图案,就叫作“先天八卦”,亦叫作“伏差八卦”,因为我们的老祖宗伏羲,在黄帝、神农以前,伏羲还不是最早的老祖宗,以前还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慢慢才到伏羲,照我们旧观念的说法,我们的历史文化,到现在已经是两百多万年。现在的一九七五年,是根据西洋文化来说的,或说中国文化三千年、五千年,都是跟着西洋人说的,是我们的谦虚,在这运气不好的时候,只有谦虚一点,等到运气好的时候,再说我们的历史有两百多万年。所以伏羲并不是我们最老的老祖宗,只是代表我们八卦的文化,是从他开始。
  现在我们把中国的地形图放在前面,那就更妙了。当时画八卦,是以我们中国为本位,试依艮、兑、震、巽四个卦的位置看,艮卦在西北,而我国西北高原是高山,艮卦是代表山,由艮卦一直下来,到东南是兑卦,而我国的东南,正是海洋。西南是巽卦,代表风。我自己的经历,当年到了云南,去洱海经过下关,这里以风大著名,十轮大卡车经过这里,可以关了油门,任风吹着走,云南在西南边睡,就有这个现象。等于现在说基隆宜兰一带多雨,是“金生丽水”,因为这带有金矿,向来有金矿的地方都是多雨的,这是现象,有没有道理,尚待研究。但是西南多风,东南多河川及海洋,东北多震雷,西北多高山,这个八卦的图案,代表了宇宙的一切现象,平面的现象,代表了中国的地形,因为这是以中国为本位的。关于这一点,举个现在的事例来说明,曾有一位跟我学《易》的学生,在澳洲要盖房子,写信来问,在澳洲用罗盘是不是和在国内一样的用法。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因为《易经》八卦是以中国为本位,所以在五行方位上,南方为火,北方为水,而澳洲在赤道以南,现象恰恰和我们相反。一时之间,几乎把我问倒了。所有以前《易经》方面的著作,都没有谈过这个问题,又没有办法去问老祖宗们,经过仔细一想,所谓“万物一太极”,从这句话想出道理来了,告诉他把罗盘的南北向倒过来用。后来他写信告诉我,照这个方法用,结果非常灵,这就是堪舆学的“移形换步”。譬如一张桌子,换一个位置,所形成的状况,坐在那里所看见的现象,就和以前不同了。
  这是初步介绍“先天八卦”,亦即“伏羲八卦”图案的大概,获得一个基本的概念,接下来介绍“后天八卦”,亦即是“文王八卦”的方位。
                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的卦,还是乾、坤、离、坎、震、艮撰、兑八个卦,可是图案上摆的位置完全不同了。周文王的八卦,为什么卦的方位要作这样的摆法,这要特别注意。假使学《易经》学到需要在某一方面应用,而且用得有功效,就要特别研究后天八卦了。“先天八卦”等于是表明宇宙形成的那个大现象,“后天八卦”是说明宇宙以内的变化和运用的法则。
  从前面的图可以看到,后天八卦的位置,坎卦在北方,离卦在南方,震卦在东方,震卦对面的西方是兑卦,东南是卖卦,东北是艮卦,西南是坤卦,西北是乾卦。
  说到这里,先讲一点八卦的运用,现在大家把这个后天八卦,放到左手的手指上,排的位置是这样的:
  无名指的根节上放乾卦,中指的根节上放坎卦,食指的根节放艮卦,食指的中节放震卦,食指的尖节放龚卦,中指的尖节放离卦,无名指的尖节放坤卦,无名指的中节放兑卦。
  我们看了这幅手掌图,谁能说我们不科学?能把如此一个大宇宙的法则,放在几个手指上搬来搬去,太科学了!太科学了!带一副仪器在身上,多么不方便,这样放在手心上玩,要多方便有多方便,指断了还可在手掌心上用,真是再高明不过了!可见说八卦不科学的人,一定是不科学的人,一定没有学好科学;真的学好了科学的人,看它都很合乎科学方法。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道理、原因和方法,不能说自己所不懂的,就指为不科学,只是观念不同,方式不同。古人在八卦的运用上,不用电脑,就能用这个方法算出来,多简便,能说不科学吗?
  记住了这个手指上的后天八卦,要注意同时记住几个数字,记忆的方法,可以用下面四句歌词,背诵下来,更容易记住:
  “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由这首歌谣,可见古人教育方法的高明,把如此复杂难记忆的事,写成韵文以后,可以唱出来,不但容易学,容易熟记,尤其容易运用了。
  从图上看数字,好像很乱,其实仔细研究一下,一点也不乱,试把这个八卦圆圈,加几条线,改成方图:
  从这个图的位置上看,凡是相对的两个卦加起来,都得十的和数,如果连中心的五亦计进去,则无论任何一行,横的、直的、斜的三格总和都是十五,而两卦相加,都合而为十。所以中国人、印度人,乃至天主教徒,行礼都是两掌合起,就是合十。
  数是科学的东西,其中的道理非常多,不要轻视它。我们即使不管八卦,以这个数字排列的现象,以这个法则来领导人事、管理人事、处理家务、驾车,乃至打西洋拳都有用处,这是运用它的道理,不是迷信。
               监本《易经》
  《易经》为什么不容易看懂?因为对象、数方面没有基本的认识,所以必须把《易经》的象(这个“象”我们不妨轻松点,以现代语来说它是图案画)认识清楚。《易经》不像别的书本,听过了就算了。同时,讲下去有一个系统,假使中间缺了一节,以后就接不上了。还有学《易经》,其中的注解,有的是不对的,不能看的,尤其宋朝朱熹注的《易经》,也许比我高明,可是他一辈子也没有读通,如参考他的,就完全走错了路。而且宋朝以后的《易经》注解,多数是走物理的路线,就是用儒家的学术思想来解释《易经》,而我们手边的这本《易经》,过去叫作监本,就是明朝以后的国子监,近乎现代的国立大学的课本而已。这个监本是明朝那些儒家采用了朱熹的思想编的。明清以来,我们的文化讲孔孟,大部分都倾向于朱熹的思想。明朝之所以捧朱熹,等于唐太宗捧道教,因为老子姓李,唐太宗也姓李。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也找出一个姓朱的人来捧。明朝永乐皇帝以后,硬性规定,考功名时,四书五经必定要用朱注的,所以我们几百年来的文化思想,受这个规定的祸害很大,他们都是用儒家四书五经的思想来讲《易经》的理。如果研究《易经》有兴趣,学久了就会知道,《易经》的理不必偏重地太管它,但并不是不重视,因为研究几年,懂了《易经》以后,大家都会说理。譬如对于乾卦,朱熹认为是那样,我们亦可以认为是这样,各有各的理,正理只有一条,歪理可有千条。而《易》的象与数,却是科学的,没有办法讲歪的,就非要学会它的规矩、法则,才能懂得《易经》。可是千古以来,有关《易经》的书本,都不肯把这个规矩说清楚,乃至于老师都不肯说清楚。在抗战时期,有一位留美学科学的四川朋友,对象数很有研究,却不肯随便教人,所以对象数我们要特别注意。
               六十四卦的来源
  《易》的象、数,该如何开始学起?大家要先把八卦、六十四卦默诵熟了,不过这很困难,但是每天如果能够抽出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坐在公共汽车上背诵,三个星期就默诵熟了。一般文章,论也好,述也好,句句有道理,还容易默诵;八卦的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八个卦,是韵文,也还易默诵。至于八八六十四卦,就难了。从中国学术史上看,唐宋以前,还没有分宫卦象次序,学《易经》,默诵《易经》,还没有这个分宫卦象次序可资遵循,就更不容易记忆。还是到宋朝以后,才把这个次序列出来。这个次序的排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由每一卦变出了八个卦,八个卦变成六十四卦,如乾卦的变:
  乾为天,乾是卦名,接下来天风女后,为什么接下来就是天风女后?是什么道理?为这问题,我们当年吃过苦头的,向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来,老师只是说“先默诵”,只好背诵,可是到底讲了些什么东西则不知道。心里真纳闷,只好去背诵。现在可以告诉大家一个秘诀,一定背诵得来,这就是要先明理,理懂了,就容易背诵。
  像这个三乾卦,从下数到上,有三爻,名三爻卦,这是先天卦的画法,是伏羲画的卦,亦是中国有文字的开始。这八个图案,是中国文字的始源,亦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来源。后来人类社会越发展,人事越复杂,三爻卦已经不够用,就变成了六爻卦,如囗乾为天,便是六爻卦。现在的卜卦者所卜的卦,就是六爻卦。后天卦统统是六爻的图案,这六爻卦是很精细的,亦是很科学的。
  为什么要用六爻?因为一直到现代的科学时代为止,宇宙间的事情、物理,没有超过六个阶段的。一切的变,只能变到第六个阶段,第七个变是另外一个局面开始。以现代科学证明,物理上、化学上、电子、原子的变,都是六个阶段,只有化学的变有七个阶段,可是化学的第七个阶段是死的,没有用的。我们的老祖宗的头脑真厉害,当时并没有仪器,不知是如何发现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变的阶段不会超过六个的大原则。到今天为止,把全世界的文化集中起来,亦没有超过这个范围,所以后天只用六爻变,这是我们现代的解释。
  古代的解释,孔子在《系传》中说六爻的道理是:“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什么是“三极”?就是天地人三才。人文文化中是人就有男有女,亦即有阳有阴,三才有阴阳相对,三二就得六,这是孔老夫子的心得报告,几千年来,没有脱离他的范围。
  这些是我当年吃过苦头得来的,现在不再带大家去绕那些迂回的路。从我的经验中,找一条捷径,使初步学《易》的人可走,使大家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懂得,至少可以把门打开了。
  要注意的,画八卦是从下面画起,不像写字是从上面写起,如是既济卦,第一爻是阳爻,第二爻是阴爻,第三爻是阳爻,第四爻是阴爻,第五爻是阳爻,第六爻是阴爻,这样一路往上画的。学《易经》是学哲学,亦是学科学。哲学家、科学家对每一件事都问:“为什么?”那《易经》的卦为什么要这样画?第一个道理,天下的事情发生变动,都是从下面开始变,换言之是从基层变起;第二个道理,《易经》的卦,原来只是三爻,后来变成六爻,名称上就有了分别:下面三爻的卦为内卦,上面三爻的卦为外卦,内外两卦连起来的。自下面开始画卦,亦说明了宇宙事物的变,是内在开始变,如人的变,是内在的思想先变,一个公司机构出问题,必然是内部先出了问题,亦是我们中国人说的:“物必自腐,然后虫生。”一切东西都是从内变开始,所以画卦是由下往上,由内而外。
  这些道理都知道了,再告诉大家默诵这些卦的方法,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东西来了,这是我吃了许多苦头以后才发现的,现在不要再让大家吃苦头了。如果把这个道理了解,在默诵时,一方面想到这个道理,一方面默诵,就容易了。
  现在请看下边这个分宫卦象图。
            乾坎艮震为阳四宫 巽离坤
  分宫卦象次序    兑为阴四宫 每宫阴阳八卦
  我们先看分宫卦象次序的头八个卦:
  乾为天,天风女后,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
  囗先看乾卦。我们说过,《易经》是讲天地间的变道。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随地,在时、空以内没有不变的。现在,这个乾卦,第一爻开始变了,阳极阴生,一件事物到了极点,就要走下坡路了,所以中国的人生哲学,任何事物都留一点余地,一到了极点就完了。就像袁世凯当年想做皇帝,他的第二个儿子袁克文写一首诗劝他老子不要这样做,袁世凯看到几乎气死了。诗中两句说:“遽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到最高层是不可以的,像爬坡一样爬到了顶头,一定下来。这个囗乾卦是阳极了,第一爻变了,阳极就变阴,是由内开始变,于是外卦还是乾三,内卦第一爻变作阴,就成为巽卦,巽为风,所以成为:
  囗天风(女后)。
  接着第二爻变了,外卦还是三乾,内卦第二爻变为艮卦,艮代表山,所以成为:
  囗天山遁。
  继续变下去,外卦还是不动,内卦第三爻变为三坤卦,坤代表地,于是成为:
  囗天地否。
  这样一看便次序井然,懂了这个道理,就易默诵了。
  也许还有人记不清楚,或者不满足,希望不要继续讲下去,先把绸卦、遁卦的道理说清楚:
  囗天风女后,外卦乾就是代表太空,内卦巽代表风——气流。如果学过地质学,学过地球物理学,就会发现我们的祖先越来越伟大。原来太空是无比的大,太空在数字上就是一个“0”。《易经》的数字和外国的数理学在最高处相同而且比外国好;只是在应用数学上,现代分析下来,谁好谁坏那是另一问题了。《易经》早就指出,宇宙间只有一个数——,没有更多的。什么是二?一加一等于二,再加一为三,再加一为四,都是用一加出来的,一才有象,一从哪里来的?从“0”来的,“0”就代表没有,代表本体,代表没有数亦代表无穷数,包括了很多很多,等于一个房间,里面一样东西亦没有,一个空房间,说没有用也就一点用都没有,可是它的价值无比,因它可以做电影院,可以做舞厅,可以做课堂,所以“0”代表没有、代表无穷、亦代表天体——太空。太空在没有构成宇宙以前的第一个动能,以现代名词而言,是气体在流动,由气流的摩荡,慢慢凝结,因为气流的震荡,便发生了电力、热力,形成了泥土,高山也起来了,于是由天风女后,然后天山遁,遁就是逃避。意思是物质形成以后,最初的功能,慢慢在退位,像一幢房子建筑完成,开幕启用的那一天,亦是这幢房于开始衰坏的一天,也就是它开始“遁”的一天。
  最妙的是到了第三爻一变,外卦还是乾代表天,内卦完全变成坤卦,坤卦代表地,天地否,就是倒楣了。我们祖先的哲学可真妙啊!天地开辟了多好,西方的宗教认为上帝开辟天地,创造了万物,又照他的样子创造了人,这该多好!可是《易经》说,这要倒据了,并不美丽,天地否,如果没有宇宙,亦没有人生,大家免得烦恼,都空空洞洞的,满好。一有了天地宇宙,便倒媚了。犹如一个穷小子,身上只有一个明天吃的馒头,晚上睡觉一定安逸,假使袋里忽然有了一百万,夜里反而失眠。
  内在开始变,变到第三爻,等于我们内在思想中动一个念头,想做一件事,一步步地思想成熟了,可以发展到外面去了,内卦影响到外卦,从内变影响到外变,外面环境亦受到影响了,于是外卦的第一爻亦开始变了,就变成为:
  囗风地观,再第五爻变了,成为:
  囗山地剥,现在外卦只剩下了一点阳,所谓“硕果仅存”,阳能被一点一滴剥削完了,只剩最后一点唯一的生机,所以是剥。试看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最大,陆地最少,高山又占了很多面积,剥削了可供人类生存的大地。
  从乾卦的本卦开始,到剥卦已经出现了六个卦了,再变下去,则产生第七个卦了,那么这一次变,我们祖先的法则,不能再往上变了,如果再往上变,则很简单,变成囗坤卦,阳极就是阴。如以《易经》这个道理看,人生没有什么道理,只不过生出来又死掉,两个阶段而已,睡觉、醒来,亦只是两个阶段而已,所以不能再变了。那么这第七变,是另一个变法,变出的第七个卦,名为游魂卦。老一辈年纪大的人,以文字对人家说自己活不长久了,往往用“魂游虚墓之间”来表示,意思是说,人是活着而灵魂已经进入坟墓中了,游魂就是这个境界。现在说乾卦的变,由一、乾为天,二、天风女后,三、天山遁,四、天地否,五、风地观,六、山地剥,到了第七变不能再往上变了,于是改为外卦的初爻再变,即第七卦:
  囗山地剥的外卦即艮卦的初爻,亦即是囗剥卦的第四爻变,又是阴极阳生,成为:
  囗火地晋,晋就是进步的进。这第七个卦名为游魂之卦,这是表示由内在的思想,变成行动,由行动影响到外在的环境,现在又是外在的环境,又压迫自己内在的思想发生了变,游魂就是这样回来的。到了第八变,名归魂卦,意思是回到本位了,内卦变成原位,于是成为:
  囗火天大有。
  乾宫的八个卦就这样变的,简单地说,分宫卦象次序的变是这样的:一、本体卦,二、初爻变,三、第二爻变,四、第三爻变,五、第四爻变,六、第五爻变,七、第四爻变回原爻,八、内卦变回本体卦,知道了这个道理,发现原来有如此好的组织,就容易默诵了。
  再举坎卦:
  坎为水,第一爻开始变,内卦成为三,兑卦为泽。
  囗水泽节,第二爻再变,阳爻变为阴爻,内卦变成震卦,震为雷,于是成为:
  囗水雷屯。照同样法则依次是囗水火既济,囗泽火革,囗雷火丰,囗地火明夷,囗地水师。只要知道了这个法则,以下艮、震、巽、离、坤、兑等六个卦都是一样,不必我一一详说,大家都会变,都会默诵了。
        
南怀瑾-->易经杂说-->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错综复杂
  其次要了解的,我们常常说某件事错综复杂,这错综复杂的语源,就是本自《易经》,《易经》的范围太广,真可说是“错、综、复、杂”。这四字的意思是指卦变而言,我们常说某人变卦,变卦是卦变的颠倒语,我们中国人说话,常常都是来自《易经》,如说:“不三不四”,为什么不说“不五不六”或“不一不二”呢?“不三不四”这句话,又是根据《易经》来的。因为《易经》的道理,卦的第三爻和第四爻最重要,这两爻在卦的正中间,亦是中心的位置,如果一个人不成样子,就被形容为“不三不四”。又如“乱七八糟”,即是从游魂卦、归魂卦来的,中国人处处都在引用《易经》的话,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错卦与综卦是什么意思?
  卦的错综复杂是什么意思?现在先说综卦,为了使大家看八卦图案的方便,还是举乾卦为例来说明:
  囗乾卦的第一爻变为囗女后卦,如果把这个卦倒过来看,或者平放在桌面上,站到对面来看,就成了囗(决右)卦,这就是女后卦的综卦。综卦是相对的,全部六十四卦,除了八个卦以外,没有不相对的,这综卦是象,而综卦的理,是告诉我们万事要客观,因为立场不同,观念就完全两样。另外有八个卦是绝对的,无论单方面看或相对地看,都是同一个样于,这八个卦是囗乾卦,天,怎样去看都是天,囗坤卦,地,总归是地,亦是绝对的,坎卦是绝对的,囗离卦亦是绝对的,其他囗大过、囗小过、囗颐、囗中孚也都是绝对的,除此之外,其余五十六卦都是相对的,这表明宇宙间事物都是相对的,这就是综卦的道理。
  错卦,是阴阳爻错的意思,错卦的理是立场相同,目标一致,可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见也就不同了。如:
  囗天风女后卦,它的第一爻是阴爻,其余五爻都是阳爻,那么在阴阳爻错之后,变成了:
  囗这样第一爻是阳爻,其余五爻是阴爻,如上面的这个卦象,它的外卦是坤,坤为地,内卦是震,震为雷,就是地雷复卦,所以天风女后卦的对错卦,就是地雷复卦。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对错的卦。因此学了《易经》以后,以《易经》的道理去看人生,一举一动,都有相对、正反、交错,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人赞成就有人反对,人事物理都一定是这样的,离不开这个宇宙大原则。
  以现在的观念来解说,综卦可以称之为反对的或相对的,错卦可称之为正对的。有人说《易经》动辄有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思想,他说的正、反、合,就是《易经》的原则,这是乱讲。现在中国人很可怜,讲自己的文化,要和西方的文化比。我们这个和爱因斯坦一样,为什么不说爱因斯坦和我们一样?硬要把祖父拉下来和孙子比,说祖父很像孙子,很可怜,真是岂有此理!为何要如此比呢?他们说黑格尔的正、反、合是三段论法,我告诉他们《易经》是八段论法,比起来黑格尔就显得粗糙得很,又算得了什么!《易经》看东西是八面玲珑的。现在已经看了四面了,仍以囗天风女后卦为说,综卦是囗泽天(决右),错卦是囗地雷复,而复卦亦应有它的综卦,就是囗山地剥,这岂不是看了四面,所以《易经》的头脑,一件事初到手,处理起来,四面都要注意到,不但要注意四面,还要八面玲珑。
                复杂的道理
  《易经》还有一个道理——复杂,亦即等于交互卦的道理,我们都讲究互助,这个互象就是《易经》的图案,像同样的挂勾交相挂住,就是一个“互”字。什么是“交互”?就是六爻内部的变化,如第二囗上连到第四爻,下面挂到上面去为互,第五爻下连到第三囗,上面交至下面来为交,这是交与互的不同,每卦的纵深内在,发生了交互的变化,又产生了卦。换句话说,这是告诉我们看事情,不要看绝了,不要只看一面,一件事情正面看了,再看反面,反面看了,再把旁边看清楚,同时旁边亦要看反面,这样四面都注意到了,还不算完备,因为内在还有变化,而内在的变化,又生出一个卦了。除了乾、坤两卦外,别的卦把中心拿出来交互,又变了一种现象。这现象的本身,又有综卦,又有错卦,这就是八面看东西,还要加上下一共十面,所以把老祖宗拿来和黑格尔这些人比,简直冤枉得很。
  现在我们作一个结论,唐代虞世南为什么说不学《易》不可为将相?试想我们懂了这个背诵八卦的方法与错综复杂的道理以后,知道这个图案的组织如此严密,告诉我们,看事情要有那么细密的头脑,要那么冷静客观才能把事情看清楚。明白了这些,虞世南不学《易》不可为将相的话,就可以明白了。
                 交互卦
  现在谈交互卦,以囗火雷噬嗑为例说明如下:
  囗火雷噬嗑,如以噬嗑卦的第二爻与第三爻、第四爻卦配上去,便成为三代表山的艮卦,这就是噬嗑卦的互卦。又把噬嗑卦的第三爻,交到第四、第五爻上去,便成为三代表水的坎卦,这就是噬嗑卦的爻卦。再把噬嗑卦的爻卦三和互卦三重叠起来,便成为囗水山蹇卦,于是我们知道,噬嗑卦的交互卦就是蹇卦,以图示之即:
  至于复杂,复就和综卦一样,是重复的意思,杂是指彼此的相互关系,六十四卦可发展到无数的卦,每一卦牵一发而动全身,都是彼此相互的关系。
  再告诉大家一个有趣的事,这六十四卦八宫卦的最后一卦是囗雷泽归妹,而《周易》卦序的最后一卦是囗火水未济,这就告诉我们,自宇宙开始,人生最后永远是未济,有始无终,没有结论,所以学了《易经》,没有人能下一个结论的。历史没有结论,人生没有结论,宇宙亦没有结论,把握到了这个哲学,研究《易经》的道理就出来了。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并不是照八宫卦象的次序。它的排列次序,是周文王研究《易经》所整理出来的一个学术思想系统,后人把它编成了一个韵文的歌,叫做《上下经卦名次序歌》,帮助我们便于记忆。我们要懂《易经》且知道运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万事万物都能未卜先知。上面所讲八宫卦的次序要背诵得滚瓜烂熟,很要紧的,因为《易经》的用处都在那里。对初学的人背诵这些,自然很吃力,但是要学《易经》没有办法不背诵的。
              六十四卦的方圆图
  接下来第二个阶段更加吃力,就是六十四卦方圆两图的研究,这是很妙的东西,我们当年学这两个图,没有人告诉我们,辛苦得很可怜,在这里我坦然地告诉大家,就很容易学了,下页有个伏羲先天卦的方圆圈,很重要。
  这个方圆图,圆图是管宇宙的时间,代表宇宙的运行法则,亦可说代表太阳系统时间运行的法则或原理,圆图中的方国管空间,代表方位方向,这就是前人的秘诀了。
                 方图
  先说方图,右边第一行最下为囗乾卦,我们由下向上看,为什么先从下看?八卦的卦爻是自下向上画的,所以这方图亦是自下向上看,因此,乾卦上边的第二卦是皇天泽履,第三卦是囗天火同人,第四卦是囗天雷无妄,第五卦是囗天风女后,第六卦是囗天水讼,第七卦是囗天山遁,第八卦是囗天地否。这是举一个例子,如果不是为省时间,我就一行一行、一卦一卦讲下去了,现在只是告诉大家一个方法。
  前面曾经说过先天卦的数字,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龚五、坎六、艮七、坤八。那么我们从方图的第一行由下往上看,全部八个卦,每卦的上卦,亦即是外卦,都是天亦即乾卦,而每卦的下卦,亦即是内卦,都是依照先天卦的次序乾、兑、离、震、巽、坎、民、坤配合的,所以成了乾、履、同人、无妄、女后、讼、遁、否等八个重卦。
  我们再从乾卦起,从右向左看横列的卦,重卦的次序是乾、(决右)、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等八个卦,再仔细分析这八个重卦的内外卦,又可以发现,内卦都是乾卦,而外卦从右到左,则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又是先天卦的次序。
  如果以数字来代表,直行的乾是1、1 履为1、2 同人1、3 无妄1、4 女后1、5 讼1、6 遁1、7 否1、8。横列乾1、1 (决右)2、1 大有3、1 大壮4、1 小畜5、1 需6、1 大畜7、1 泰8、1。以图示之如下:
              六十四卦方图数字图
  这个六十四卦的方图,变化无穷。应了解这个图。以前的读书人学了八卦,就能未卜先知,做事遇到困扰,如有人被重兵包围了,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就用这个方图来算卦,找到最有利的方位,安全地冲出重围。像这一类的故事,历史上很多,只是大家不肯讲出理由在哪里来。例如在目前所处的房间内,亦可以划分成六十四卦,而算出在某一时间,自己处在某一方位最有利。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太极,乃至一个录音机、一本书,都有一个太极。如这本书,从什么时候、什么部位坏起,都可以知道。这只是依据一个数字,一种现象的道理,加上时间与空间的因素,就可求出答案来。因此中国古代文化的未卜先知,能知道未来的事情,只是一种非常精密的计算方法,但是如要算得正确,还是要靠人的。
  这个方图的数字,则是这样一纵一横,慢慢向上走的,构成如此错综复杂的关系。可是亦同时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看来是非常复杂,但懂了《易经》以后,从《易经》的观点,任何乱七八糟的事物,都有它的法则。换句话说,懂了《易经》原理以后,去待人,去做事,遇到最复杂的问题,也不会看成复杂了,而是能找得到它的关键,在关键上轻轻一点,问题就解决了。不懂这个原理,越做就越糊涂,就像这方圆圈一样,觉得很乱。
                 圆图
  围绕在这个方图外的圆图,亦是六十四卦,要从哪里开始看起?这更麻烦了,等于我们的罗盘,到处都是八卦,不知道上面有些什么名堂。其实这也是一个法则问题,圆圈是代表时间,和代表空间的方图配起来,某一空间在某一时间会起作用。譬如一家工厂,一天出品一万只杯子,其中的某一只卖到某一地方,在某一天刚好斟茶给某一来访的元首喝,那么这只杯子很神气,而另外的杯子,卖到另外的地方,也许用来放脏的东西了。这个“说不定”的当中,实际有固定的法则,就在这方圆图中转。
  那么这个圆圈的六十四卦,是用什么方法排列起来的呢?我们看圆图上面顶端左边的第一个卦是囗乾卦,再看最下面右边第一个卦是囗坤卦,在这乾、坤之间有一条线,代表夜间天空中的银河,亦代表地球南极、北极的磁场,然后再来排列圆图。首先用方图最下面的第一横列的乾、夫、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等八个卦,依次序放到圆圈的顶端,左边开始,顺原次序向左排列。第二步,又将第二横列的履、兑、睽、归妹、中乳节、损、临等八个卦的履卦紧接在泰卦之后,依原次序排列下去,然后将第三、第四横列的每个卦,都照这个方法排列,最后复卦紧靠了中线下端的左边为止,这是第一步骤,排列成了左边的半个圆圈。
  然后第二个步骤,排列右边半个圆圈,排列的次序又不同了,是怎样地排列呢?现在不是从第五横列开始,而从第八横列排起,将否、革、晋、豫、观、比、剥、坤等八个卦,以逆次序接在复卦的后面,亦就是仍以反钟面的方向,排成复、坤、剥、比、观、豫、晋、革、否的次序。但要特别注意的,如果是画卦,还是要内卦画在内圈,外卦画在外圈,切不可错。第八横列排好以后,再用第七横列,照第八横列的排法排下去,以谦卦接在否卦的后面,成否、谦、艮、蹇、渐、小过、旅、咸、遁的反钟面次序,第六横列、第五横列,都是这样,最后第五横列的女后卦,刚刚又接到了最起始的乾卦,就完成了这个圆图的排列。以前的教师,都不肯把这方法说出来,或者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可是学的人,苦头却吃大了。现在告诉大家,就一目了然,懂了这个法则,将来除了用电视或电脑以外,对于宇宙万象,都可运用这种《易经》的法则,而过去教《易经》的那种教法,会使人困在里面一生也出不来,有的人学《易经》学得真好,可是不知道运用。
  我们在学《易经》以前,先要把这几个东西弄好,然后再开始讲理论方面的,所以我们暂不研究这些道理。
               京房十六卦变
  现在讲卦的变化方法,这方法用之于卜卦,人事的预知,最早是在汉朝的京焦易,由焦赣传给京房这一系统,后来演变成各家的卜法,而京焦易这一系统,也是来自孔子。孔子著作《周易》的《系传》等十翼以外,又传《易经》与商翟,《史记》载商霍为鲁人,但四川人说他是川人,所以四川人有“易学在川”的口号。孔子死后,子夏讲学河西,亦讲《易经》,当时一般同学们,认为他没有得夫子之道,所谓易理还可以,用的方面则不知道,所以不赞同他讲,而子夏还是照讲不误,就有同学问他次日的晴雨,子夏说晴,而结果和现代的气象台一样,偏偏下雨,所以《易》的传人还是商霍。历史上记载,他四十岁还没有儿子,商霍母亲很难过,就去问孔子,孔子叫她不要难过,告诉她商霍在四十岁以后,会有三个好儿子,结果一切都如孔子所说,所以孔子所传《易经》的用,自商霍这个系统,一直下来,到了汉朝,就演变成京房的系统。不过京房还不如孔子当时的高明,现在介绍京房的易变之例,京房的易变名十六卦变,后人把他归纳起来成为四句话:
  “自初至五不动复,下飞四往伏用飞,上飞下飞复本体,便是十六变卦例。”现在以乾卦为例说明:
  乾卦,第一爻变为天风女后囗,第二爻再变为天山遁囗,第三爻再变为天地否囗,第四爻再变为风地观囗,第五爻再变为山地剥囗,第六爻不能变了,如再变成为坤卦就变完了,所以第六爻不变,因之第六爻在用的方面是不动的,这不动的第六爻,便成为宗庙,在京房易的法则之下,第六爻为宗庙,这是比拟为古代宗法社会的祖宗的宗庙,是最高的来源,不能动的。假使用之于堪舆看风水,这就难了,一般都知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一定很容易,但事实并不那么简单,要看风水的原始祖宗在哪里,就是把风水看成一条龙,要看山势地势的来源,有所谓始祖、高祖、曾祖,然后才成为这一个地方。而卦变中宗庙的道理亦是如此,所以变到五爻,第六爻不变。在《周易》八宫卦里,山地剥之后为火地晋囗,这个火地晋,就是第四爻,亦即外卦的第一爻又变了,这种变卦的现象,我们也曾经说过,一般人称为游魂卦,而在京房易中,这一爻的动,叫作“下飞”,这样一介绍大家就清楚了,如果不加说明,从书上看,这个“下飞”问题就搞不通,什么上飞下飞的,从哪里飞往哪里,无法懂得。所谓下飞,实际上是上飞,从下往上飞,上飞是从上往下飞。看《易经》方面的古书,各家有各家的术语,读起来就往往被这些术语挡住了,通不过去。如下飞,在想像中一定是飞初爻,怎么跑到四爻上来了?“下飞四往”第四爻动,就变成火地晋。在这种地方就要看孔子的易理,像《系传》上孔子所说的:“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系传》下第八章)《易经》这本书是我们人生中随时随地用得到,不可以远离的书,但是这个法则变动得很大,如以呆板的头脑认定一个固定的法则去学,那就不易懂了。易是活的,尽管懂了它的这些法则,可不要被这些法则拘束住。今日学了京房易,也不一定非学京房易的办法不可,他京房可以创造,同样自己也可以创造,卜卦如此,即领导方面,做人方面,等等,亦是如此。“为道也屡迁”,要晓得变,不会变没有用,智慧是非常灵活的,《易经》的法则在应用上是“变动不居”的,没有呆板的停留在某处。如卜卦有一动,这个动态如何变化,需要研判,需要了解,做人做事,一开头知道了前因,也就知道了后果,人事社会的法则也永远不会停留的。“周流六虚”,六虚就是六爻,就是六位,东、南、西、北、上、下。人事一切变动,与时间、空间都有关系的,所以“上下无常”没有固定的,刚柔亦是互相变易的,不可看作是固定非如此不可,唯有知道怎样变,才算是知道了《易经》,也才会用《易经》。
            从《系传》看京氏十六卦变
  京房的卦变,我们也可以从《系传》中看出一些端倪,现在我们摘要说明如下:“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易·系传》下第八章)这和京房易的变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一出一入,有非常固定的法度,虽然在变,可是在变的当中,还有不变的法度。外变、内变,使人知道惧怕,人生都是在小心谨慎中。每种宗教哲学,看人生,看世界,一点一滴都要小心,天天在忧患中,天天在恐惧中,为什么有许多事情,不动则已,一动便会招来痛苦与忧愁?当你懂得了《易经》就可以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就像一个宗教家。“无有师保”,谁也保不了你,“如临父母”,只有自己保佑自己,随时战战兢兢,知道时、空每样都在变,所以一切事随时随地要有宗教家的精神,像在上帝、菩萨面前一样严肃地警惕自己。《易经》的哲学没有迷信,可是有宗教家绝对严肃的精神。如何未卜先知?甚至不需要卜卦,对于前因后果,都了然于心呢?“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我们一开始率尔读这些《易经》上的辞句。——由文王、周公、孔子他们研究过的结论,所告诉我们的辞句,先要了解这些辞句的意义,然后再进一步地推理,去明白它的意向与方位、方法,知道一切都是在不断变易之中,而一切的变易,并非乱动乱变,而是循了一种固定的法则而变的。如何去找到这一固定的法则,还是要靠各人自己智慧的成就;成就了这种智慧的人,就可以得到未卜先知的道理,因为道是不虚行的。
  说到京房易的变例,我们提出这段《系辞》下传第八章,来说明变例并不是随便任意来变的。
  继续谈到卦变,下飞四爻,变成火地晋游魂卦后,跟着八宫卦的变法,第八变就来了,是内卦三爻全部都变,而成为火天大有囗卦,但京房十六卦变的变法不是这样的,是到了游魂卦以后,下飞三爻变,成了火山旅囗,这名为外在卦,刚才提出孔子在《系传》中所说的“外内使知惧”,就是这个外在。至于外在的道理,如做一事业,随时都在战战兢兢,在成败之间,有时候内部起问题而发生变化,有时是外面起问题而发生变化。下飞第三爻是外在卦,然后再下飞第二爻,成为火风鼎囗,这个卦为内在卦,下飞初爻再变,亦成了八宫卦变的归魂卦,为火天大有囗,这是第一次的变,实际上也是第二次变,因为八宫本身有一个变法,那不去管它。现在是八宫卦变到游魂,然后到外在、到内在、到归魂,这是乾卦变到这里为止,以后见到这些卦,就知道是由乾卦来的。在这以后还要变,为什么还要变?因为还没有返本还原,所以还在变,要向回转来的路上走,回转来的变,“不变上飞(第二爻)为绝命”是绝命卦,例如卜到乾卦,刚刚二爻在动和五爻在动,于是乾卦一变变成了离卦,是绝命卦,假使问一件事,这是很危险了。乾卦本身不错、可是内外要大变动,这个变动可使失败到底,如果说卦上说了要失败到底,就此听任不管了,这就不是学《易经》的人。前面引叙《系辞》下传第八章,孔子说了“道不虚行”,还是要靠人,所以不要走上迷信的路。《易经》告诉我们,得意到极点,失败到极点,并不是绝对没有路,看自己的智慧如何走,绝命卦只是一个警戒性。我们再回转来看乾卦的二囗和五爻是好的,并没有错,还有救,再上去第三爻变为火雷噬嗑卦囗,名为血脉卦,也等于后世卜卦人所说的,“后代子孙血脉留传,衍变绵续”,以京房易的卦变例子来说,这是乾卦的血脉流传;再上去第四囗变,为山雷颐卦囗,名为肌肉卦,再上去第五爻变,为风雷益卦囗,名为骸骨卦,再下飞又是第四爻开始变,为天雷无妄囗,名为棺椁卦。再下飞第三爻变,为天火同人囗,名为墓库卦,后世算命的所谓“墓库运”等名词,都是由这里来的。再下飞第二爻变,为乾卦,还原,一共有十六变,叫作飞复。一飞一复,所谓飞,就如拨电话一样跳了,就是告诉人事有突变的现象。
  现在把乾卦十六变的卦名依次记在这里:
  乾、女后、遁、否、观、剥、晋(游魂)、旅(外卦)、鼎(内卦)、大有(归魂)、离(绝命)、噬嗑(血脉)、颐(肌肉)、益(骸骨)、无妄(棺椁)、同人(墓库)、乾(还原)。
  其他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十六卦变,也都同乾卦一样。
               京房卦变与人生
  这种十六变卦,又说明了一个道理,由游魂、外在、内在,到归魂告一个阶段,也就是说明了人生的程序。如以乾卦比人生,十岁到二十岁为天风女后很好,二十岁到三十岁为天山遁,事业一帆风顺,年龄步入中年,三十到四十岁为天地否,差不多了,眼睛快老花了,快腰酸背痛了,四十到五十岁更变了,到了六十岁则是山地剥了,六十以后游魂之卦,靠后天打坐、练太极、瑜伽术、吃补药等等培养,到底不是本命的力量。游魂卦弄不好,就火天大有,进入归魂,如果搞得好,中间还可以变外卦内卦。所以人生到了这个时候,要晓得外在、内在的因素,如果还不能自知,而认为自己尚在天风女后卦的阶段,还想张扬得意,什么事都干的话,说不定一下子就到墓库去了,最后回到本体,就进入宗庙,到饲堂里放木头牌子(灵位牌)了。或者走得不好,就绝命来了,虽然绝命了,但这里又看到中国的人生哲学,人到绝命完了,但后面的还有流传下去,有血脉、肌肉、骸骨流传下去,最后返本还原。这是非常有趣的,也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人生哲学,所以中国文化的人生哲学,对于生死并没有看得很严重。于是中国人产生了老师传徒弟的制度,过去一个老师找到了好徒弟,把所有本领学问都教给徒弟,然后老师自己很高兴,认为这个徒弟就是将来的自己,徒弟的成功,也是自己的成功。西方文化可没有这种精神,这种血脉子孙的观念,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长存不死。
               京房卦变的用法
  以上已介绍了京房的十六卦变,至于如何用呢?其大要是这样的:“占者遇:变入本宫卦者,灾福应十分。外戒卦:吉凶从外来。内戒卦:祸福从内起。骸骨卦:生则赢瘦,死不葬埋。棺椁卦:病必死亡。血脉卦:主血疾漏下。绝命卦:事多反复,为人孤独,不谐于俗。游魂、肌肉卦:精神恍惚,如梦如痴。归魂、家墓卦:坟墓吉,而无事可成也。”
  这是京房易十六变卦的用法。我很诚恳地说,我是不喜欢这一套的,虽然研究,虽然懂,可是一生也不用它。我相信人类智慧的神灵是不靠这些外力的,我反对大家去用,再三再四提醒大家,不要迷信,迷信没有意思。经常有人问起,顺便介绍一下京房易判断的大原则,不过要用的时候,大家不要这么呆板,譬如第一句话里的“占者”就是指卜卦的人,遇到变卦,卜卦一定有变卦,除非六爻不动,安定的卦用本卦的卦辞来判断。
  第一个变卦入本宫的,灾与祸应十分,就是十六变卦,最后动爻一变还是乾,就进入本宫卦,如果坏是十分的坏,好也十分好。
  外戒卦则不同,要看动爻的关系,吉凶是从外来的,譬如卜问房子,如是外戒卦好,这好是外来的,意想不到的;坏的话,说不定一架飞机掉下来,把整个房子压垮,不是本身的问题。
  内戒卦碰到祸福从内起,从本身起来的,或自己家里,或公司内部发生问题。
  骸骨卦是对人的看法,生来瘦,瘦得过分,有病的瘦,叫作赢瘦。死不葬埋,死了连一块地都占不到,死无葬身之地。
  卜到棺椁卦,如果是生病问卦,得到这个卦,就不要考虑痊愈的问题了。
  血脉卦,若生病就要开刀,或者外伤,或者要见血等。
  绝命卦,做事情反反复复,很难满意,如果看人的命运,一生都是孤独的,而与别人合不来。
  如果是游魂卦或者肌肉卦,对于人而言,一辈子头脑昏溃,精神恍惚,如梦如痴。
  假使卜到归魂卦或家墓卦,除了安葬是好以外,其它免谈,都是不好的,人算命如走到墓库运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这是京房卜卦的看法,与其他各家不同,凡是从京房演变出来的,我素来都喜欢、都研究,但从来不用它,所谓“善于易者不卜”,我虽对于《易》的研究不怎么高深,但是我个人不喜欢依靠这些。
             先知——邵康节的毛病
  这十六变,先记住,以后看古书,读到这些问题就不会受罪了,现在介绍出来,好像蛮容易的,但自己去摸出来时,很受罪、很讨厌。而且古人研究《易经》有一个毛病,大家都不肯明白说清楚,也许和我们现代的人一样,研究了很久,明白了以后,觉得自己苦了好几年,不愿意让别人一下子就会,把所了解的当成秘诀,不告诉人,每个人留一手,留到后来,就糟了。或者故意新创一个名称,换一个花样,使人不懂,跟着他转,说不定白转多少年下去,也没有结果。就如大家崇敬的邵康节先生,我经常骂他是骗人的。他算历史命运,算得真准,可是怎么样算法?这方法找不到,他把这个钥匙藏起来,不告诉人,如果把这钥匙一开,就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话说回来,他也真值得尊敬,他可以把孔子以后古人们的各种法则融汇在一起,构成一套完整的法则,的确是了不起的。可是我常常说我对《易经》仅只玩玩,不愿深入,我怕深入了成为邵康节。他五十九岁就死了,而且一年到头都生病,风一吹就垮,夏天外出,车子外面还要张挂布慢,还要戴帽子,一年四季要天气好才敢出门,因为用脑过度了。历史上他的传记列为高士,皇帝再三请他出来当宰相,他说:“何必出来做官,现在天下太平,有好皇帝、好领袖、好宰相,像这样的时代,不需要我出来。”所以我说充其量学到邵康节那样,能未卜先知,又如何呢?所以我不干,大家要注意,真通《易》的不需要这样干。一般人学佛,学自在,观自在,学道的如庄子说逍遥,既不逍遥又不自在的事,我才不干。人生就是求逍遥自在,身体健康很舒服,活着就痛痛快快、健健康康,要走就干脆,不拖累儿女朋友,也不拖累自己。像邵康节那种生活多苦,传记上看到那么清高,但在我看来他却很苦,可是在历史上一般懂《易经》的人,能未卜先知的都不健康。《易经》要学通,智慧头脑要爽朗,如不爽朗被国进去,就变成蜗牛了。
               五行思想的起源
  《易经·系传》中说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我们先要认识另一个东西,才能对这句话有更深入一层的认识与了解。以《易经》来说,站在中国学术发展史的立场看,五行和《易经》根本没有关系。可是现在要了解《易经》的法则,在占卜方面,则有其密切的关系。占卜等数术方面的体系,就是用八卦、五行、于支配合起来,去做推算。我们手上的《易经》,在所谓秦始皇烧书的时候,和医药方面有关的书没有被烧掉。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易经》被认为是卜卦的书,和庙里求签的签诗一样,无关宏旨,所以没有被烧,因此五经的流传,古本面貌保留的最多,内容也以《易经》最为可靠。但在这一本书里面,并没有提到五行,只有在《尚书》——《书经》的《洪范篇》中,稍稍提到一下,但也并不一定如后世那样说法,这始终是一个大问题。
  近代以来,一般怀疑中国文化的学者,认为五行是汉朝、至少是秦汉以后人所假托,这是研究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立场的一种看法。其实五行和阴阳的关系,我们看到战国时代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学者阴阳家驺衍,这个人学问非常好,在当时他比孟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威风都大得多,试看孟子到齐国去见梁惠王的情形,真是可怜得很。“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对孟子那股神气,一点也看不起孟子,开口就说:“老头!你来找我干吗?”就是这个味道。可是邹行一到齐国或其他国家,场面便大不相同了,国家的大员,乃至国君,无不亲自招待,等于现在国际知名的大科学家,到了任何一个国家,都受到盛大的欢迎一样。我们读《史记》,读到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不要被骗了。后人写历史,往往没有把这些重点强调出来,只照写历史,这就发生了错觉。历史记载都有年代,一查就知道了,驺衍每到一个国家都大受欢迎,而且带了一大群人。孔子周游列国也带了一大群学生,可是有时连便饭都弄不到吃,而驺衍每到一个国家则是吃不完的宴会,可见他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邹行是道家、阴阳家,他到底在各国讲了些什么?我们不知道,因为历史上找不出证据。但是他留下了一点东西,他当时就说天下有九洲,中国是九洲的一洲为神洲。他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绝不可能坐飞机环绕地球一周看见的。现在我们才知道地球有八大洲,而他当时就知道了,所以他的思想学说,当时震动了各国,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了政治的原则。我们假使看思想史的发展,这些地方不要忽略了。但是在当时历史上,也找不出讲五行的资料。再退回来看,近年发现的甲骨文上,也没有五行的名词。
  在我个人的看法,《易经》的文化,是中国文化上古时代中原文化的发展,是山西、河南这一带的文化。在上古时代,文字、语言还没有统一,不像秦汉以后的国家,当时每一地区、每一民族,有他自己的文化。如长江以南,楚国有楚国的文化,孔子的文化,继承了鲁国文化的系统;道家文化是继承了齐国文化的系统。那么阴阳五行的文化,可以说比《易经》的文化,亦即中原文化还要更古老一点,可能是黄河下游,北京、河北这一带的文化,如黄帝、伏蠢这一时代的文化一样。所以研究上古的文化思想史,是一个很大很艰难的工作。几千年来,历代学者作了那么多分类的努力,乃至现代也有人研究了半辈子,还是搞不清楚。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这看法也不一定对,仅供作参考而已。假使没有弄清楚这个观念,而把中国上古传统文化乱扯一阵,那就牵涉太大了。
               什么是五行?
  五行的文化,所谓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现在研究它第一个要注意的,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认为是走路,那就绝对错了。我们翻《易经》,乾卦的“天行健”这句话,这个“行”是代表运动的意思,就是“动能”,宇宙间物质最大的互相关系,就在这个动能。这个“动能”有五种,以金、木、水、火、土作代表。也和卦一样,是种传统符号,不要看得太严重了。所谓“金”并不是黄金,“水”亦并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样,千万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种物质。上古文化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就是现代的地球文化,地球外面的五星,对我们的关系很大,现在先解释这五个字。
  金,凡是坚固、凝固的都是金,上古时不是现代的科学分类,当时对于物质世界中有坚固性能的,以金字作代表。
  木,代表了树木,代表了草,代表了生命中生的功能和根源。草木被砍掉以后,只要留根,第二年又生长起来。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就是木的功能,生长力特别大也特别快,木就代表了生发的生命功能。
  水,代表了流动性,周流不息的作用。
  火,代表了热能。
  土,代表了地球的本身。
  所以称它们为五行,是因为这五种东西,互相在变化,这个物质世界的这五种物理,互相在影响,变化得很厉害,这种变化,名叫生、克。
                五行的生克
  说到生、克,我们研究《易经》,都知道综卦。综卦就是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都有正反两个力量:有生,有克。生克是阴阳方面的说法,在学术思想上,则为祸福相倚,正与反,是与非,成与败,利与害,善与恶,一切都是相对的,互相生克。如姜太公流传下来的道家经典《阴符经》里面说“恩生于害”这句话,举例来说,像父亲打儿子,儿子挨打很痛,这是“害”,但目的在把孩子教育成人,这就是“恩生于害”。领导人对部下亦是如此。这句话的意义很深。中国乡下人有句老话,送人一斗米是恩人,送人一担米是仇人。帮朋友的忙,正在他困难中救济一下,他永远感激,但帮助太多了,他永不满足。往往对好朋友,自己付出了很大的恩惠,而结果反对自己的,正是那些得过你的恩惠的人,所以做领导的人,对这点特别要注意。一个人的失败,往往失败在最信任、最亲近的人身上。历史上这种例子很多。这种人并不一定是存心害对他有恩的人,像拿破仑在两个人的心目中,被认为他不配当英雄,一是他自己的太太,一个是他的一个老朋友,因为太亲近,相处太久了,就有不同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会做出一些有害的事来。这都是恩与害,往往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恩生于害”这句话很重要。而它的原理,亦即来自生克的法则,生人者也克人,恩与害,两个对立相存,没有绝对的一方。现在青年人谈恋爱也知道,爱得愈深,恨得也愈深,这也就是“恩生于害”的原理,也是生克的法则。关于五行的生克道理,可以用下面这两个图案来表现:
  A图的箭头是表示相生的,就是依时针的方向顺序,依次而生,成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B图上的箭头是表示相克的,五行的位置,和第一图相同,箭头所指的方向,也是顺时针方向,所不同的,相生图的箭头,是指向紧靠自己的邻居,而相克图的箭头,是跳了一个位置,指向隔邻的位置上,于是成了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方位
  上面的两个圆圈,只是便于说明五行相互生克的关系,而五行所处的方位,并不如上图,而是像下面的五行方位图:
                  火
                木 土 全
                  水
  上面这个五行方位图(必须要记住的),为东方木(请特别注意,图中的方位,是以《易经》的方位为准,不是现代画地图的方位),西方金,北方水,南方火,中央土,这个方位非常有道理。我们在明朝时也开矿,当时并没有地质学,怎么知道何处有矿,固然有的是当地的居民发现的,但大多数是靠八卦五行的道理,来判断五行的中心。西方金,在西藏,越到西方,藏金越多。东方木,植物易生发,早受阳光热能。南方火,气候炎热。北方水,冰雪最多。初看好像五行方位很乱,再作仔细观察,不能说它没有理由,古人是怎样发现这个法则的呢?以金为例:
  金生水,在《千字文》——这篇文字很妙,以一千个不同的字,写成了这篇文章,把天文、地理、物理、政治等等,都容纳进去了,幼年读来好像无所谓,实在是一篇很伟大的著作,其中有一句“金生丽水”,这个丽水不是浙江的丽水县。丽水是形容水多,凡是藏金的地方,一定是雨带地区。我初到台湾时,看见有金铜矿务局,问起产金的地方在金山、瑞芳一带,我说那里的雨量一定很多,果然基隆、金山、瑞芳一带常下雨,这就是“金生丽水”,藏金的地方雨水多。
  金克木,当然砍木头要用铁器,或用锯子去锯,这还不足为奇。在古代,假如门口有一棵大树,认为风水不好,而又觉得砍伐麻烦,不如让它自己枯死,就用一枚大铁钉,打到树的中心,这棵树很快就枯萎了,这就是金克木的现象。
  另外一个哲学的道理,例如金生水,在古代就说:“水者金之子。”水是金的儿子,于是水生木,木是水的儿子,木生火,火是木之子,火生土,土是火之子,土生金,金又是土之子。
  克则是隔代相克。从前有一个笑话,一个祖父打孙子,可是他的儿子看到了,便打自己耳光,这位打孙子的祖父问儿子为啥自打耳光,他儿子说:“你可以打我的儿子,我怎么不可以打你的儿子?”这也近于五行相克,事实也是如此。所谓隔代相克,逢三必变,这是一个法则。在生克之中,恩生于害,害又生恩。以军事哲学来说,一次大战之后,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有时觉得战争并没有什么可怕,等于理发,头发长了,剃剃就漂亮。有许多讲军事哲学的朋友,就以这种五行生克的法则来讲,也言之成理。物理的法则亦然,须到了一个时候,必要清理一下,才能创造出更新的事物,这是宇宙的法则。五行的方位,对我们研究物理关系很大,大家一定要记住。
        
南怀瑾-->易经杂说-->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
                天干与五行
  五行之外,还要加上干支,要学《易经》的卜筮,没有什么秘诀,不外是五行卜筮,重点在五行,不是在八卦。真用卦来断事情,又是另外一个体系,所以严格说来,五行和八卦两种体系是分开的。但几千年来,大家都把它混合在一起。
  现在介绍的是天干文化,天干文化也很古老。我们研究《易经》发展史、中国文化发展史,知道天干文化也比《周易》古老得多。天干地支,我们现在可以从甲骨文里找出来,可见这个文化的来源很早。中国人发展最早的是天文,发展到最高级的时候,就归纳起来用十个符号作代表,这十个符号就名天干,亦作“天斡”,不过“天干”是汉以后用的名词,其实应该用“天斡”才对,不必用“天干”这个词。天干就是五行的法则,意思是说:“在这个太阳系中,地球和外面的星球,彼此干扰的作用。”以现在的地球物理学来说,说是地球和各个星球的放射功能,彼此吸收互相发生作用。例如太阳能的放射,对我们地球人类的干扰很大,尤其学通讯、电子、太空学方面的人都很清楚,而我们中国老早就了解,对于这种天体的运动、物理世界的运动,用木、火、土、金、水来代表,说明相生相克的道理。但人类文化进步了,这个五行的生克法则不够用,因此我们的祖先,发现了五行的双重作用,天体在物理世界中,又用了十个字的符号,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并编定图案如下:
                天干五行配
  看到上页的图案,和前面五行的方位图案配合起来,就可以知道,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这里要问,东方或木,都是一个方位或一个动能,为什么要用甲和乙两个符号来代表?这中间又有另一个法则,这套法则在中国的算命卜卦上很用得到。假使为了算命而学算命,我不赞成。但我发现,中国算命卜卦的这套法则,里面包涵了很大的科学和哲学的道理,可惜因为古代的政治思想,不愿意发展科学,所以这一套很好的法则,只好向算命卜卦这一方面发展。不过好在有江湖算命卜卦的人,能够把这一套法则保留下来,从另一角度看,他们也的确很伟大。所以有人说到算命卜卦是迷信,我就问他们懂不懂,而他们却不懂,对于自己所不懂的东西,随便加一个罪名,指其为“迷信”、为“骗人的”,这是多可怕的武断。这一套法则流传了几千年,而真正研究它的,都是第一流聪明人,试想想四千年来第一流聪明的人,都在研究它,即算它能骗得了人,也有它骗人的道理。我们要批评它,不妨先研究它骗的方法,等研究过了,再说它是迷信,这时才可以作结论。自己并没有研究过,还不懂它,就说它是骗人的迷信,这才是真正的迷信——迷信自己的狂妄。可惜现在没有人重视它,没有大量的投资,没有充分的实验设备和场所。否则的话,如果加以实验,可以发现这项法则会有很多科学的道理,譬如说飞机,早在战国时候就有飞机,不过是不坐人的无人飞机,用木料制造。晋朝时候也有人制造成一个鸟,放出去以后,不需人控制,会在空中飞翔,到一定的时间,又会在原地降落,这在历史上都有证据的。就是现在还保存的中国乐器和一些器皿,如铜壶滴漏等等,都是依据这套法则发明制造的,而当时并没有现代的科学公式,只是当时没有用这套法则向科学这方面发展。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用这套法则作科学的发展?这也有它的道理,因为物质文明愈发达,人的欲望就愈高,人的欲望愈高,社会就愈乱,这是中国的人文思想。
                天干的阴阳
  但是这一套法则,是来自科学的,如东方木,又为什么用甲、乙两个字来代表?而成为甲木和乙木呢?甲木是代表生长的原素,乙木是成形了的代表,换言之甲木是代表生发的物理,乙木是代表成形的物质。丙与丁亦是如此,丙是代表火的原素,丁是代表成形的火。戊己、庚辛、壬癸都是如此。而这中间又分阴阳,如甲木为阳木,乙木为阴木,丙为阳火,丁为阴火,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为阳水,癸为阴水,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如中国医学,在《内经》上女人的第一次月经来,我国古代认为直接说出女人的隐秘很不礼貌,所以说“女子十四而天癸至”。为什么不说“天壬”至?因为月经是成形了的水,同时女子属阴,所以称为“天癸”。如果把这套东西融会贯通起来,就可以发现它并不是迷信,而是科学,至少是古代的中国科学,而且这种科学在人类的文化中,还维持了这许多年。
  说到天癸,便涉及到中医了,对于人的身体而言,现在最流行的针灸,有一本书名《甲乙经》,许多人也没有弄清楚,中医关于人身各部位的代表为木属肝,火属心,金属肺,水属肾,土属脾。这个五行和内脏的关系现在懂了,那么金生水,肺出了问题的时候,肾一定亏,所以生肺病的人,脸红红的,而是肾水不足,火气上升。肺病到了相当严重,肾盂就特别扩大,就是肾亏,所以中医之难学是除了讲究内脏的个别功能以外,还讲究互相影响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因素,也就是生克的道理。而西医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头痛只是病的现象,不是病的根源。因为生克的关系,任何一个内脏,都可以产生头痛的病象,所以高明的中医讲究气化,如患糖尿病的人,是属肾水的病,但一定与心火有关系,心脏也会受影响,发生问题,这就是五行生克的道理(这里特别要补充一点,五行的生克,每一“行”都与其它四“行”有关,如“土”是生金的,克水的,但亦被火生,被木克)。所以中医能站得住,针灸亦是一样,中医的医理,病在上者治其在下,病在下者治其在上,病在左者治其在右,病在右者治其在左,病在内者治其在外,病在外者治其在内。譬如中医说肝生于左,而西医指责错了,其实中医一点没有错,因为中医不是讲物质形态,而是讲气化,中医说肝生于左,是肝属木,木在东方,东方在左,这是五行生克的气化,所以肝生于左是对的。由此可知人必须读《黄帝内经》,懂了《黄帝内经》就懂得养生之道,也懂得如何修道了。
                 地支
  五行和天干配合,包涵了这许多,再下来配合地支,便又不同了。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有人写作“地技”,表示干的分又,其实就是“支”,支持的支。地球本身的作用,亦就是太阳系中,月亮和地球发生的作用,节气的关系作用,后面再详述。
  先在这里介绍,中国古代的医学有两大派,在养生之道上,一派注重肠胃,一派注重肾。所有的病,大部分从肠胃来,不过我的经验,南方的医师注重胃,年纪大的人尤其要注重肠胃,北方的医师注重肾。年轻人也要注重肾的保养,青年肾虚,到中年以后,一切病象都来了。性知识教育愈开放,青年人的病害愈多,原因是肾亏,必须要保重。
  关于地支这一套东西,如果只研究《周易》的学术思想和大的原理原则,则不必要研究五行和干支。如果要了解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易经》八卦用之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关系,就必须先了解五行干支了。有一位学科学的教授,从国外写信来问一些问题,因为国外最近出了一本书,认为地球南北极有一个洞,洞中有另外一个世界,并且有人类,飞碟也是从地球中心出来的等等。这都是和《易经》有关的问题。我回信告诉他,这并不稀奇,中国人早说过地球是活动的,至于地球中心有没有人类,又是另外一个说法。关于地球的中间南北极是相通的问题,道家在几千年前就这样说了,而且还说地球里各地都是相通的,这些话都有书为证,不过我们大家没有去注意它罢了。也有一说黄帝的陵墓后面有一个洞,可以通到南京。可是在西方另有一派,说人类都是从太空外来的,中国古代也有这一说法,也是道家说的,据说盘古老王也是天上降下来的,佛家也是这样说,这些道家的学说,都可在《道藏》中找到。
  上面这个故事,是要说明五行干支的思想,和原始的天文、地球物理有绝对的关系,只可惜后来仅用在卜卦算命上面,这只怪我们过去的文化不向科学方面发展的缘故。
  前面已经介绍了天干,现在再介绍地支。上面说过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何谓地支?我们以现代的观念来说,是地球本身,在太阳系中运行,与各个星球之间互相产生干扰的关系,无形中有一个力量在支持着,这说是地支。
  我们知道天干有十个,就是五行的两极之道,亦即是五行的阴阳变化。而支是六位数,是阴阳之道产生变化而成十二位。至于这些名称的由来,与《周易》没有多大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外一种学说的系统,这在前面也曾经提到过。至于天干地支每一个字的定义,有很多种解释,究竟哪一种解释完全正确,很难下个定论;如子是万物发生的现象、五是枢纽的意思等等,各有各的解释,暂时不去讨论它。另外以中国文化发展史,站在军事哲学的观点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也有些人解释为古代十种武器的代表,如“甲”是一根木杆上装一种利器、“乙”是一把刀等等,莫衷一是,究竟哪一种说法对,没有定论。
              地支与黄道十二宫
  地支有十二位,代表十二个月。实际上地支是什么呢?是天文上黄道十二宫的代名。所谓“宫”,就是部位;所谓“黄道”,就是太阳从东边起来,向西方落下,所绕的一圈,名为黄道面。这种黄道面,每一个月都不同。如我们晚上看天象,每一个星座,从东方出来,共有二十八星宿(天文的知识,在上古时我们中国最发达),而这二十八宿,在黄道面上,每个月的部位也都不同;于是依据这个现象,抽象地归纳为十二个部位,用十二个字来表示。实际上这是天文的现象,变成为抽象的学问,构成了后世算命的位置作用。这一套学问,现在看来好像很简单,但真正用心探究,其中学问甚多,也可见我们上古时老祖宗的文化智慧、科学哲学,都发达到最高最高点;因为科学数字太大,很复杂,普通一般人的智慧没有如此的天才容纳得下。于是把它简化了,用五行、天干、地支来代表,使人人都能懂,只有文化到了最高处,才能变成最简化。可是它的弊病,是后人只知道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这个抽象的名词,里面实际是有东西的,包括的学问很大;可惜我们后世只把它用在看相、算命、卜卦这一方面去了。
              六十花甲与历史验证
  我们的六十花甲,就是根据干支来的,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这样天干与地支配起来,便可以代表太阳系统这个天体和地球产生万有的变化;其中以气象的变化是最大的,也最显著,容易见到。万有的变化,各有不同,于是用干支配合,而且是天干的阳配地支的阳,天干的阴配地支的阴,阳配阳,阴配阴,依照次序轮流配合,完全相互配合,刚好满六十个相配,成一周期,又从甲子开始,所以名为六十花甲。
  这种六十花甲的配合,现在的人不大用了,但它到底好不好呢?将来可以看到,它好得很的。它记天体的运行,六十年一个大转,不管岁差如何(即天文上所谓的躔度,也就是古代说的太阳与地球间一天走一度,走完了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为一年;以三百六十天为一年,尚有剩余,将其剩余下来的度数,累积变成洞月,这就是阴历的计算。而阳历则是每年有七个月是三十一天,因为方法不同,数字一样),但六十花甲算下来,亿万年的宇宙数字,亦不差分毫,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法则。试看中国的历史,每个朝代换了、皇帝换了、年号换了,可是六十花甲的岁次是固定不变的,必然六十年一转。
  如果把这个法则予以扩大,用途就多了。譬如唐尧登位,亦即他当皇帝就职那一天,为甲辰年,后来邵康节的算法以及一般的算法,都以这个干支为标准,这是历史上比较有记载根据的;在尧就位的时候,有五星联珠的现象,就是金、木、火、水、土五星,在天上列成一排,有一定的天象,在那时呈现,把这第一个六十年定为上元,名叫上元甲子,第二个六十年为中元甲子,第三个六十年为下元甲子,一共为一百八十年;然后再扩大,第一个一百八十年为上元,第二个一百八十年为中元,第三个一百八十年为下元,像连环套一样,套得整齐严密;再以这种甲子的法则,和《易经》等配合演变,就知道历史、社会、人类的现象,多少年有一个变化,如何变化;再配合中国天文学上,推算到该有什么人物出来,这是我们中国人发现的一个很妙的法则,也可以说是儒家孔孟思想里所说的“天人合一”。以《易经》道理来看,这就是必变,宇宙间的事情,到了一个时候必然变。至于变成什么现象?懂了这个大法则,再从卦里,就可知会变成什么现象。可是知道了的人,大部分都不说出来,因为怕泄露天机;古人说的“察见渊鱼者不祥”,眼睛太厉害了,水里有几条鱼都看得清楚,并不吉利,这样的人就算不短命,也会患白内障,因为用眼力过度了;聪明是不能用过度的,所以万事先知,并不吉利。真的高度修养,万事先知,变成无知,有绝顶的智慧而变成糊涂,这是少数有修养的几个人才做得到,一般人则做不到。
  现在再看地支,把它排成一个圆圈:
  为什么画成圆的?因为地球与天体是圆的。
                十二生肖
  至于这十二地支的生肖,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一套生肖,据我的研究,是汉代的时候自印度传过来的。印度当时的十二地支,并不完全像我们的,而是用文化抽象的符号来代表,用动物来代表,后来变成中国文化的解释。子属老鼠,鼠爪是五个,奇数为阳;丑属牛,因牛蹄两瓣为阴数,寅属虎,亦因虎有五爪,卯属兔是因为兔唇两瓣等等。据说是如此订的,但“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另据《古今图书集成·干支部》所讲:“以二十八宿之天禽、地曜,分直于天,以纪十二辰,此十二生肖之所始”的这一观念,由近年出土的西汉铜器,及汉墓星象刻古推论,此说极为可能。
                地支与命理
  把这套大法则,演变成小学问,用在算命、看相卜卦上,乃至用到侦判命案上,《洗冤录》中就有这方面的学问。地支上有六冲,也可从前面的圆圈中看到,凡是对面位的都是冲,如子与午、丑与未、寅与申、卯与酉、辰与戌、巳与亥都是相冲的。冲不一定不好,有的非冲不可。相对就是冲,这也是《易经》错卦的道理。实际上所谓冲,是二十八宿在黄道面上,走到太阳这个角度来,叫作冲;与太阳的方向相反,这就叫作合,从圆图上看,立场相等就是合(如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西合、已与申合、午为日、未为月之六合,在十二地支中,还有两合、三合,等等)。这里我们还要有一个观念,二十八宿在黄道十二宫的位置上,与太阳的躔度对立就变成冲,冲并不是难听的话,而是表示有阻碍。
  再把天干地支配合成一图,亦即所谓的纳甲。
                纳甲与易数
  像这样相配,地支的辰、戌、丑、未都空出来了。而天干的位置是: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和地支相配,名为纳甲。也就是把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归纳到一起。
  由前面圆图再配上八卦,用先天伏羲八卦图的位置纳甲,为乾纳甲、坤纳乙、艮纳丙、兑纳丁、戊己在中间,震纳庚、巽纳辛、离纳壬、坎纳癸。
  现在再看一年十二个月,六阴六阳的表——即十二辟卦,代表一年气象变化的大作用。把纳甲用到这一面来,又是另一个不同的公式,所以学《易经》的象数要记住好几个不同的公式。在了解这些公式以前,首先要了解数的阴阳。数分为阴数阳数,也是双的意思和单的意思,如奇门遁甲的奇字。凡一、三、五、七、九均为阳数;二、四、六、八、十等双数,为阴数,又名偶数。阳数最高之数为九,我们读文天祥的《正气歌》“嗟予遘阳九”,意思就是到了绝路,运气已经绝了、到顶了,因为九为阳之极,阳极所以到了绝路了。而“十”又到了另外一个元的一了,以《易经》的数理言,永远是一个“一”。一加一所以等于二,单数到了“九”数为极点,所以《易经》中阳爻以九作代表,如乾卦的六爻都是阳爻,于是称作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等;阴数是倒算过来,为十、八、六、四、二,这表示阴阳是颠倒的。阴数的五个偶数以“六”在中间,阴取其中,因为阴数为偶,是相对的,而其中间的数是重点,所以阴爻以“六”为代表;如坤卦的六爻,称作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以前说过,八卦是由下往上画的,假使有人以“六”、“九”代表阴阳的方法,随便报出六爻的数,如初九、六二、六三、九四、六五、上九等,我们就可画出囗,这个噬嗑卦来。
  从这个道理就看出来了,真懂了《易经》,只要掐指一算就行了。懂了《易经》的数理,学起电脑就更容易。这话是对的,这也证明上古时我们的老祖宗发明的《易经》数理,等于比现在的电脑数理还更高明。宇宙的道理,都是一增一减,非常简单;好像天秤一样,一高一低,这头高了,另一头一定低了,所以只有加减,包括了乘除,也包括了一切数理;这还不算什么,人的智慧发达到最高也就最简化,只用这十个数字,便把宇宙的法则归纳进去了,只要一加一减就算出来,就了解。所以说《易经》的数理哲学,不是基础,也不是开始,而是最高明的归纳到如此简化的。所以真正懂了《易经》以后,凡是最高深的数理,都会变成简化。我们从数字上看,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加以推测,天地间的事理、物理都把握在手掌中。学了《易经》的人,正如道家所吹的牛:“宇宙在手,万化由心。”所以说这是我们文化的结晶。
               察见渊鱼者不祥
  曾经讲的卜卦作用,因为凡是稀奇的事情,我一定去了解,了解完了以后,我素来不玩的。这些东西玩尽管玩,不过要有一个原则,不可迷信。所谓不迷信,是不要把人所有的智慧都寄托在这上面,如果都寄托在这上面就不行了,偶然用它来参考参考是不得事的,但不要影响自己的心理,有时候很灵,宗教的观念也是如此。再其次,要弄清楚的是:“善于易者不卜。”一个人真懂得《易经》以后便不算卦了,一件事情一动,就知道它的法则,就没有什么可算的了,得失成败,自己心里就应该有数了。另一观念,即使能够“未卜先知”,也并不好,“察见渊鱼者不祥”,作人的道理也是这样。不要太精明,尤其作一个领导人,有时候对下面一些小事情,要马虎一点,开只眼闭只眼,自己受受气就算了,他骂我一顿就骂我一顿。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察见渊鱼者不祥”,连深渊水底的鱼,河中浑水里的鱼有多少条、在怎么动也看得清楚,不要自以为很精明,实际上很不吉利,说不定会早死,因为精神用得过度了。上面这些原则千万要把握住,如此人就舒服了。
               焦京师徒与郭璞
  现在讲到卜卦的方法,在中国的《易经》传统,占卜是它主要的路。《易经》在古代就是为了占卜用的,到孔子以后,才把《易经》用到人文文化方面。《易经》画的八卦,原始当然是为了卜卦用的,为什么人类要卜卦?这不只是中国有占卜,世界各民族都有占卜,当然各民族所用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没有我们中国的高明。这中间牵涉到一个哲学问题,即是人类的智慧。无论过去、现在、未来的人,都有许多无法知道的事情。譬如明天怎样?我明天怎样?这些问题,谁也没有把握作答案,连后一秒钟如何也不可卜,而人们要知道,于是产生了占卜这些东西。中国有了《易经》的卜卦以后,几千年来,产生了好几个派别,这一点我可以提出来告诉大家。古人研究《易经》,多被易学困住了,不知《易》没有一定的法则。有些人懂了《易》后,自己另外又创出法则来,如汉朝有名的京焦易。京焦易是两个人的名字,京是指京房,焦是指焦延寿,即焦赣。京房是他的学生,焦赣著《易林》,又名《焦氏易》。其中把八八六十四卦,演变的卦都解释出来,所用的卦辞,统统不用《周易》,自己另外创造一套,他是把《易经》研究通了,法则通了以后,不一定照原来的东西,等于每个庙的签诗,有关帝签、观音签、济颠和尚签……各有各的签诗,都不相同。所以焦赣的《易》,卜卦的解释方法,和《周易》不一样,可以说是一个革命。因为他懂了,他的智慧够了,所以才能产生出来他的一套卜法。焦赣传易给京房,京房在东汉的时候,言无不中,皇帝有什么事情都去问他,但焦赣说,京房把我的易学学通了,可是将来也必死于易学,结果京房果然被杀头而死的。
  东汉下来,看地理风水,讲所谓堪舆之术的,从晋朝的郭璞开始。他也是通《易经》的,万事前知,等到晋朝大将王敦要造反篡夺皇位时,就怕郭璞不同意,于是就把郭璞找来,予以暗示,郭璞硬是不同意,王敦立即翻了脸,问郭璞既能前知,可知自己的命运?郭璞说我知道今日此时你就要杀我,结果当然如他自己所料的被杀了。他就明知道脱不了这一难,当然他也可以使滑头逃避,这里看到学《易经》的人,知道了凶事就不一定逃避,所谓“数不可逃”。其实数也未尝不可逃,中国读书人养成了一种忠君爱国之心,你做反叛的事,我宁死也不逃。
                 金钱卦
  到了宋朝的邵康节,又根据《易经》,另外产生了一套法则,解释又不同。明朝以后的太乙数又不同,一般人讲《易经》的发展史,好像几千年下来没有变,其实变的地方很多。用三个铜钱卜卦的方法,就是从焦京易这个系统下来的,不过方法上历代都有变更和扩充,因为社会演进,人事愈趋复杂。如原用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不够来代表更复杂的人事。例如我手里握了一枚金戒指,用五行可以推算出是金来,如握一只现代的打火机,这可就复杂了,不是单纯的五行可以代表的了。于是就扩充变更,有了干支、五鬼、六亲等等了,使卜卦的内容更充实,但在方法上,这却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简化了的方法。不过现在不容易找到外圆内方的铜钱,借用现代的硬币也可以,横竖都是一正一反两面,任意将一面作为阳面,一面作为阴面,将三个钱乱摇一阵后丢下来,如果说其中两个钱是阴面,一个钱是阳面,便以阳面为主,记录一个“、”的记号,代表这是阳爻,因为照《易经》的道理是“阳卦多阴”,普通的说法亦是“物以稀为贵”。如天风女后卦——囗就是以阴爻为主,以普通的现象来看,六人中有五男一女,这一女就成王了,大家都会听她的,这是天地间事物的一定道理。如果卜出的钱是两个阳面一面阴面,就是阴爻,记录一个“”的记号。如果三个钱全是阳面,作的记号是一个圈“○”,这就叫作动爻,要变阴的,阳极则阴生。如果三个钱全是阴面,作的记号是“×”,这是要由阴变阳的动爻,这样连续作六次,完成六爻。装卦的顺序是由下向上依次排列,第一次所卜得的为初爻,第二次为第二爻,依次上去最后到上爻,这是目前卜卦的方法,它的源流,是自秦汉以后开始的。有些以卖卜为生的人,则故作神秘,以显示灵验,其实自己用起来,还可以更简单,也很灵。至于到底能否是无失的灵验,则又牵涉到精神学方面了。如果以简单的方法,随便报一个数字,都可以卜卦,像“一、二、三、”,一为乾,二为兑,兑是泽在下,乾是天在上,重卦则为“天泽履”卦,第三个数字是三,则是履卦的第三爻为动爻;如果“一、二、四”,则是履卦的第四爻动,卜卦主要看动爻,一件事是静态的,不动则不需要问,因为本身无事,一动便有吉、凶、悔、吝的后果,所以要在动爻上看吉凶。
             先知、神通与现代心灵学
  大家玩卜卦,灵不灵的问题,这又是精神学的问题了,如果从这个问题的方向去研究,发展下去又有很多学问。在佛学上神通可分为五种:一种名为“报通”。第二种名为“修通”,是由打坐、炼功夫,以及催眠术、瑜伽术等等炼成的,像一个大国对这类人的训练非常注意,并列为最高的国防机密,花了很多钱来培养超能力的人,用来偷取他国情报,就是修通这类东西。开始这个国家得了一个错误的情报,以为另一个大国已经研究成功了这种“心灵学”。所谓心灵学,其实就是所谓的修通,加一个科学名词而已。大家就吃这一套,正如庄子所说“朝三暮四”的寓言,换一个名称就吃香了。——后来这个国家发现另一个国家知道了他们许多机密,于是他们便花了许多钱成立了一个机构,专门研究这方面的学问,而且有了不少成就,其实另一个大国原来并没有这些东西,后来倒是偷到了他们的这套资料,认为很有用处,才开始研究。现在他们都在研究。第三种为“鬼通”。第四种为“妖通”。第五种名为“依通”,如卜卦、算命等等便属于依通,意思是靠某一项事物,靠一种数理、数字、光,或利用黑暗的地方,或利用人的脑电波,在某一光度或音响之下,到达一种相当的程度,这些都是“依通”。
              又一种卜卦的方法
  中国的卜卦方法很多,如果不了解它的原理而认为很神秘,一辈子也不敢变更它的方法,因此我就告诉一些爱玩这套的年轻人,用十二个数字,随便报数的一种新方法,报三个数字,第一个数字(我们依先天卦的卦数,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撰五、坎六、艮七、坤八)为外卦;第二个数字,同样的也用先天卦数为内卦;第三个数字,是代表动爻。假设报的数字为一、二、三,那么外卦为乾一,内卦为兑二,构成了天泽履卦,第三个数字为三,即是天泽履卦的第三爻为动爻,卦是以动爻为主。假使报的数字为一、二、六,就是天泽履卦的上爻动了,但是报的数字如果是七、或八、或九、或十,该是哪一爻动呢?九代表六爻相动,十代表六爻安静,八代表两个爻动,七代表三个爻动,十一代表五个爻动,十二代表四个爻动。
                动爻的断法
  关于动爻的断法:
  六爻安定的,以本卦卦辞断之。
  一爻动,以动爻之爻辞断之。
  两爻动者,则取阴爻之爻辞以为断,盖以“阳主过去,阴主未来”故也。如天风女后囗卦,初六、九五两爻皆动,则以初六爻断之,九五爻为辅助之断,“阳主过去,阴主未来”,其中大有学问。
  所动的两爻如果同是阳爻或阴爻,则取上动之爻断之,如囗既济卦,初九、九五两爻皆动,则以九五爻的爻辞为断。
  三爻动者,以所动三爻的中间一爻之爻辞为断,如囗卦,九二、九四、九五等三爻皆动,则取九四爻的爻辞为断。
  四爻动者,以下静之爻辞断之,如囗火水未济卦,九二、六三、九四、六五四爻皆动,则以初六囗的爻辞断之,如囗初六、六三、九四、六五等四爻皆动,则取九二爻的爻辞断之。
  五多动者,取静爻的爻辞断之。
  六爻皆动的卦,如果是乾坤二卦,以“用九”、“用六”之辞断之,如囗乾卦六爻皆动,则为群龙无首,吉。
  乾坤两卦外其余各卦,如果是六爻皆动,则以变卦的彖辞断之,如囗天风女后卦六爻皆动,则以乾卦的彖辞断之,因为女后卦是自乾卦变来,女后卦是在八宫卦的乾宫之中。
  古人有句老话,有疑则卜,无疑则不卜。一件事情,在两难之间,往东亦对,往西亦对,两个方向都对,而又需要确定究竟往哪一个方向最对,自己又无法确定的时候才去占卜。如果自己的智慧,还可以去解决的问题,则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而不必去占卜了。上面说的仅是卜占的方法之一,即使铜钱等卜占用品一件也没带,只凭了这十二个数字,就可卜卦,不过不要认为只是玩玩,自己都没有信心则一定不灵,一定要诚心才灵,这是精神的问题,宗教的哲学,前知的哲学。一个人真到万难的时候,本身的智慧、精神的潜能才发挥得出来,这是一种智慧之学,而不是宗教信仰,千万不要迷信。
              《河图》与《洛书》
                的文化根源
  后面的两个画着圈圈点点的图,叫《河图》、《洛书》,它们就是麻将、象棋、围棋的祖师爷。麻将与象棋、围棋虽属小道,却都与这两个图有关系。
  《河图》、《洛书》是属于中国学术思想神话部分的东西。旧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在工程方面发生很多困难,结果在黄河上游,从河中出来一匹马,古人将之神化称它为龙马。这龙马背上背了一个图案,图案上就是这些个圈圈点点,没有别的,因此这个图案就名叫《河图》,因为这个图案,产生了数学的方法,数学的观念。但古代的神话,和一般学说的说法两样,神话中说,大禹得了这个《河图》,就能骗使鬼神,把中国的水患治平了。稍后在洛水里出来一个乌龟,这乌龟的背上,有另一个由圈圈点点形成的图案,这个图案,名叫《洛书》。这两种图案合起来,就产生了中国数理的哲学和工程上应用的学说。这是我们传统的说法,后世一直到了唐宋以后,在学说上一般学者都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采取怀疑的态度。到了现代更加反古了,认为这两图毫无意义,可能是假托的神话。现代学者这种“毫无意义的认定”又有什么根据?亦说不出来,只是不相信这一套说法而已。
  依我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候,是没有统一的。那时不但语言没有统一、文字没有统一、交通没有统一、经济没有统一,乃至各个地区的社会形态亦不统一。周朝的政府所谓的中央天子之治,分封诸侯,地方分治,并不统一。从秦汉以后统一的局面是另外一回事,我们研究历史,常以后代政治形态、社会形态看古人,这是很大的偏差。由于那时代没有统一,从孔子所保留的四书五经文化看起来,唐虞以上的历史,文字资料太难整理,所以有可靠文字为依据的时候,断自唐尧开始,整理出了《尚书》,根据这些资料,就了解尧、舜、禹三代文化区域不同。那时在黄河上游的北部,更早时期的黄帝,如有名的涿鹿之战,就是在河北的北部。那时的文化是在北方的,后来到了周朝的文化,差不多到了黄河以南,中国的文化是由北向南移,大的一面是由西北到东南,另外小的一面是由北到南,如江南的文化,是从晋朝以后才慢慢由北方推移过来。到了南宋的时代,江南文化便大盛。不但是中国,外国的文化也是一样,都是由北方起源,慢慢推移演变到南方来。中外历史上真能统治一代就兴盛起来的统治者,都是起于北方,而且很少出于都市,大多都来自乡间,这些对于研究哲学问题关系很大。
  现在我们知道中国文化,最初是由黄河上游发展出来,显见《河图》、《洛书》这两个文化系统,发生在不同的地点,一个是在北方黄河的上游,一个是在南方,在黄河的南岸洛阳这一带。
             从天文星象看《河图》
  研究这两个图有什么意义?反对一派人的看法,认为这和小孩子画画的东西一样,是毫无道理的。可是,如果说它是毫无道理骗人的东西,可骗了几千年,而且都是第一流人物受骗,那么这种很高明的骗术亦值得研究了。现在我来假定,这是过去非常简化的天文图,那么它究竟指的是哪几个星座?我们知道天文分几种,现在分得更严格,譬如星象学,是属于天文的学问。星象又分两种,一种是讲天文的星座,另一种我定名为抽象的星象学。古今中外如埃及、印度、中国,尤其在大西洋一带的文化,乃至现在新发现南美一带所谓落后地区的星座文化,都属于抽象的星象学。抽象的星象学,是把天文的星象与人体的关系,连在一起研究,发展成看相、算命等等,都属于星象学——抽象的星象,所以过去的历史文化上,对看相算命的人,都称他们为“星象家”。这就说明看相算命的原理,必须要从星象来的。现在美国有一门星象学,也是新兴的学术,有七八个大学开了算命看相的课,正式研究全世界各国的看相算命方法,现在虽还没有构成学位的系统,但已网罗了各国懂这一套的人开始任教。那么我们提出来的《河图》、《洛书》,就是我们古代简化的、归纳性的星象图,这是我的假设。如果从这个方向去发掘,当可发掘出很多的道理,在我们《易经》的象数方面,把这一套归纳出来,说法可不同了,是非常玄妙的,可是这些玄妙的方法产生了很多东西。譬如《河图》下面的一个白点,叫作“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对方(上面)“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左边为“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右边为“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在中央为“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以前我们只知道如此背诵,到底什么道理则不知道。事实上研究哲学或者研究科学,问题大了。
  举一个例子,全世界的文化,除了宗教以外,讲宇宙的开始,不外乎一派是唯心的,一派是唯物的。唯物思想认为地球的形成,宇宙的开始,第一个原素是水。后来的地质学家,完全站在科学物理的立场,认为地球的形成,最初在太空中如一团泥浆旋转,经过几百亿万年的不断旋转以后,渐渐凝结起来了,成为地球。在中国的哲学中、科学中,《易经》里则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同样的道理,水是第一个原素,等到形成了地球以后,所谓地六成之,这是中国思想。在春秋以前,讲究时间与空间,这又与西方不同,当时西方讲四方,印度讲十方为空间的方位。中国人在春秋以前讲六合,由庄子提出来,讲六合空间,包括东南西北四方和上下,了解了这些以后,就知道《河图》、《洛书》,不是随便乱说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并不是迷信的话,而是说宇宙形成的第一个原素是水,构成了地球以后,再有四方上下六合来形成,但这是从推论来的,还不是科学的。讲到中国的科学,多在过去道家的传统思想里,大家都知道牛顿发现了地心吸力以后,世界的科学有一个转变,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以后,对于牛顿的定理又要推翻或修正,又产生了现代的文化,所以人可以到太空去,但牛顿的地心吸力的定理还存在。其实每一个星球的本身,都有它的吸力,所以各不相干,都在那里转,但问题在于太空中有这么许多星球,为什么不会相撞呢?舞台上表演特技,抛掷许多球不会碰撞,是因为时间、速度控制得好,位置摆得好,用力适当得好,可是太空的星球有谁在抛掷它们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没有找到,全世界人类正在找,我们把这些资料汇集起来,再研究《河图》、《洛书》,就知道它们本身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这图案下面两点是偶数,黑点表示是阴性的,阴的东西是构成物质以后,阳的是在没有构成物质以前,等于现代科学名词中的“能”,有作用,但是看不见的,以哲学而言能是抽象的,在这里的代号就是白点,是奇数的。地二生火,古代亦可解释为地下有火,所以有火山爆发,由地下生出火来,因此叫作“地二生火”,这种解释似是而非,是前一个时期的知识范围所能作的解释。事实上“地二生火”是说地球形成以后,它的转动摩擦,发生了电能,然后“天七成之”,这个是因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北斗七星,所谓大熊星座有连带关系。我们中国讲天文地理,离不开北斗七星,古人认为这是皇帝的星座。我们不必看得那么神秘,这有另外一套道理,同中国的政治哲学思想、科学、天文,样样都有关联。
              《洛书》与大禹治水
  关于《洛书》的图案,传说是有一个乌龟从洛水里浮出来,背上有这个图案,我们的老祖宗大禹有了《河图》、《洛书》以后,启示了他的灵感,所以把中国的水患平定下来了。在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大禹的功劳最大,因他治水以后,中国九州才开始可以农业立国,一直传下来几千年,治水可以说是大禹一件划时代的工作。而他做这件工作的智慧,是由《河图》、《洛书》的启示而来的。这个《洛书》的图案,正好是一个乌龟壳的形状,图中的点点,古代有一首歌来叙述它说:“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头上是九,下面是一,左边是三,右边是七,这些都是阳数,白点子,占了四方。另外四个角,上面右角是两点左角是四点,如同在肩膀上,下面右角是六点,左角是八点,像两只足,为阴数,是黑点,五则居中,这是《洛书》的数字,《洛书》的数字摆法,是后天的用,《河图》的数理则是体。
                不传之秘
  这两个图的数字方位知道了以后,再把《洛书》数字的图案,套在文王后天八卦的图案上,于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的道理就看出来了。现在告诉大家,以前古人讲易数卜卦,不肯传人的秘诀,老实说那些传秘诀的人,自己对秘诀的道理都不清楚,只知道书上说的,书上为什么这样说,他就不知道了。问题在于八卦的起用,是用文王的后天八卦,用《洛书》图的数字,配上后天卦的方位,以用在占卜上,看对与不对,如此而已。有些人研究《易经》感到困难,就是因为被这些符号迷住了,尤其中国人过去的思想,研究了许多年发现了,却不肯教别人,否则他自己没得玩的了,所以只好瞒一手;这一瞒就完了,后人又要费好多心血去找出来,假如又瞒一手,几千年就如此退下去了。其实大可不必,我觉得这是一个科学的东西,科学上的最高原理,现代可以不用在算命、卜卦、看风水上,现在可以用到宇宙的法则上。学通《易经》后,多看看太空、理化方面的新学问,会发现很多新的东西,就可以知道我们老祖宗的文化伟大之处了。
             《系传》——孔子研究
              《易经》的心得报告
  谈到《系辞》上下二传,相传是孔子所著。大家注意,孔子是到五十岁才开始学《易经》,所以他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两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加上二十年学《易经》的心力,他认为得了道。不过后来有人考证,认为《系传》不是孔子著的。不过我对考据的事情,虽非常重视,但不太去管它,原因是考据的东西很难断其是非,我始终有一个理论,即使我自己昨天做的事情,今天若要说出来,都会有些模糊,如果说今天拿到一块泥巴,考据到几千年前的事情,硬说它是某种情形,那你爱怎么讲就怎么讲好了,谁有把握?所以《系传》到底是不是孔子著的,那只是次要问题,我们现在主要的是研究这篇心得报告的内容。其次我们知道,中国文字是非常美的,《系辞》的文字真是美极了,在古人传统的看法都认为是孔子自己写的,的确很美,文字用得很简要,一个字代表了很多意思,而且读起来很顺。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这一段文字不但很美,包含的意义也很多,和《论语》比较起来,学生们的文章,到底差了一点。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系传》,以文字的立场看,的确很美,文章中有关哲学的道理、科学的道理,实在包含太多了,中国人都懂。
        
南怀瑾-->易经杂说-->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第一个道理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尊卑是两个对立的名词,并不是说权力财富的尊贵,卑亦不是下贱,是指人的感情思想,对于宇宙不可知的事,尤其古人觉得天很伟大,如对登山者登上玉山,赞它一句伟大,这是尊的真意,是一种形容词,越远大的,越摸不到的,我们觉得它越尊贵;而对于地,我们离不开地生活,离开了一秒钟就不得了,所以我们和地很近、很亲切,卑也就是很亲近很亲切的意思。这其中有很多哲学的道理,人的心理思想,凡是远的,摸不到的,看不见的,都认为是好的,理想永远是美的,越是稀少的、得不到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便越高,对于浅近的,就觉得没有多大意思,没有多大令人稀罕,就如男女之间的恋情,对于一个没有追到手的小姐,永远觉得是好的,永远美丽,爱情笃实,可是一旦结婚以后,慢慢地接近,这个卑就出来了,这是人情之常。
  “乾坤定矣”,许多人用这四个字,作为结婚者的贺词。过去结婚,要把新郎、新娘的生辰八字,送给算命先生合婚,就用这句话说是“乾坤定矣”。其实这句话用错了,真正的意思是,“乾”、“坤”是两个卦的代名词,乾卦是代表高远的天,坤卦是代表与我们亲近、卑近的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是《易经》的学理上、卦上的话,可是古人的解释,以为有了《易经》,我们的祖宗伏羲画了八卦以后,天地就开始了,这和今日西方宗教的说法一样,西方人说上帝创造了世界,我们说盘古老祖宗这么一画,天开于子,地辟于五,于是天地就开始了,是一样的错误。真正的意义是,乾坤两卦是天空与大地两个自然形象的代表,我为什么这样解释?因为在这里接下去说,“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句是解释上面的话,卑就是亲近的,地球对我们太近了;高就是太空,越高越远,“以陈”这一高一卑陈列在我们的前面,所以我们人类的思想感情,看见远大而摸不到的,认为尊贵,而对于亲近的却觉得无所谓了,因此乾坤两卦也代表了位置的不同,道理就在这里。
              动静有常 刚柔断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这要注意,将来研究《易经》的象数,一定要记住动、静、刚、柔这四个字,动静就是阴阳,一动一静,动为阳,静为阴。刚柔,看得见的事物,如牙齿与嘴巴,牙齿是硬的为刚,嘴巴是软的为柔。实际上是这里面含有两层道理,动静是讲物理世界的情形,当地球没有形成以前的那种物理层面的世界,是一动一静的现象,这是阴阳正反两面的力量在互荡,到了物质的世界,就是刚柔,是物质出来的现象。所谓“动静有常”,宇宙间任何法则,太阳、地球、月亮、宇宙的运动,乃至人类思想、感情、情绪的变化,国家大事的趋势,并不是盲目的,虽然未来的前途如何,大家不知道。这是因为不懂《易经》,懂了《易经》至少会知道个大概。“动静有常”总离不开一个一定的原则、一个常规,等于一个孩子的长大,今日一岁,绝不可明天就是两岁,后天就是三岁,一定要一天天加下去,加满了三百六十五天才能长大一岁,这是有常。“动静有常”就是指物理世界的动静是有其常轨的,研究科学的人知道,原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则,这种排列形成这种现象,那种排列产生那种变化,经过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便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轨迹,没有办法违反。“刚柔断矣”的“断”,不是一根线断成两截的断,是断定的断,判断的断,决断的断,有了刚柔,就可以判断物质世界的一切变化。
              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这个“方”字有两种解释,古代的方字,写得像一只猴子蹲着,所以有人解释方以类聚,是说像猴子一样,一类一类地分别聚在那里。这说法有人反对。“方以类聚”的真正意义,方是指空间、方位,所以学《易》要注意时间与空间,也是现代的科学精神,中国过去不称空间而称“位”,“位”这个字用得比“空间”还要更好。懂了《易经》以后,处理事情,到处都有位的因素,譬如我们现在立脚的一块地,在五十年前,是荒郊野外,没多大价值,可是到五十年后的今天,虽不是黄金地带,也是白银地带了,这就是位的作用。任何事情,一个很好的计划,太早或太迟提出来都不能实现,一定要在恰好的时间提出来才能做到,而且是双重因素,除了时间,还有位置。方以类聚,每一方位的人,乃至个性、情绪都不同,物也是一样的道理,像台湾高山上和大陆温度相同的地方,种出来的某种蔬菜,看起来外形和大陆的一样,可是吃到口里,就不一样,这是因为方位不同,这就是方以类聚。至于“物以群分”是说在物理世界,一群一群的分类现象,就是这个道理。于是吉凶在这里发生了,“吉凶生矣”。学《易经》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未来的事情,只有两种结果,就是吉或凶,好或坏,做生意不赚钱便蚀本,没有做一年生意,不赚一毛也不赔一毛的。过去有人跨着门槛要求卜卦者卜断他是进门抑或出门,因而把卜卦者难倒了。假如我是卜者,我会断他不进门则出门,这断法表面上看来好像很滑头,其实这是一定的道理,吉或凶,都是因人的心理而产生的,为什么呢?因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一类的人和那一类的人,利益有了冲突,于是吉凶就分出来,到这里,也把《易经》运用的原则告诉了我们,那么我们怎样知道过去未来呢?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就是说,欲知过去、未来的学问很简单,人人都可以学会,只要看见太阳系统里,星辰运转的法则,懂了它的原理,在地上的每一成形的东西,山是高的,水是流动的,任何现象,都可以看得出来的,懂了变化的法则原理,那么对于过去、未来便都知道了。
              刚柔相摩 八卦相荡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
  一寒一暑……”
  这一段的意思是接着上面来的,是研究《易经》八卦道理最重要的地方,这是指我们现处的太阳系统,所带领的星球世界中的物理法则,扩大一点来说,也可以说是宇宙运行的法则。懂了宇宙运行的法则,自然会了解人事,正如儒家所标榜的“天人合一”的道理,至于把这个法则应用到另一个太阳系统,是不是相通呢?推测下来,大概也是相通的。
  现在说的“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就是说我们人类所居住的这个太阳系统以内,物理的法则都由刚柔(这是两个物质世界的代号)也就是阴阳,互相摩擦而产生。宇宙间,任何东西,都是由这两个相反的力量,互相摩擦才生出来的,这是摩。至于八卦相荡,开始时我们已经画过八卦,为了解说的方便,现在需要先介绍一些关于《易经》的基本知识。
  先说什么是《易经》?前面我们曾经说过,“易”就是变易、不易、简易三个原则,这是汉代儒家提出来的解释,这个解释对不对倒是另外一个问题。究竟为什么叫作《易经》?这是根据汉朝一位道人魏伯阳——道家的神仙,又名火龙真人的说法来的。他有一本有名的著作叫《参同契》,朱熹一辈子不敢说对这本书已经研究通了。这本书是根据易理讲修道的书,也就是中国所谓道家的鼻祖。在书中,他提到了“日月为易,刚柔相当”的话。我们看古文“易”字,上面是日的象形,下面是月的象形,把上面太阳下面月亮合起来,便是“易”字了。这个意思是说,《易经》这本书,是叙述我们人类这一个太阳系统的宇宙中,日月所运行的一个大法则,可见有关《易经》的定名,以魏伯阳的解释为最正确。可是自宋朝到清朝这几百年间,很多人怀疑这个解释,而日本人解释的更妙,他们说“易”是一种动物——四脚蛇,也就是蜥蜴,因为它的特征是善于变化,它栖在绿色的树叶上,体色就变成绿的,栖在红的花上,体色就变成红的,所以“易”就是蜥蜴。日本人对于我们的文化,有时候固然歪曲得很厉害,但有时也是很有趣很可笑的。他们还提出证明,说《易经》中有很多都是用动物代表的,如龙、象、马等等都是,所以“易”就是易变体色的蜥蜴。在几十年前,我们中国的学者,也跟着日本人如此说,中国人把中国自己的文化弄得一塌糊涂,甚至说大禹是一条爬虫,根本没有大禹这个人。日本人这样说,我们的学者也跟着这么讲,这些说法都是不对的。什么叫《易经》?到现在为止,大家考据讨论的结果证明,还是魏伯阳对《易经》作的解释最为正确,因为后来出土的甲骨文上,找到《易经》的“易”字,就是太阳、月亮的象形字,上下合在一起,就是远古时代的“易”。照《易经》文化来看,我们的历史,应追溯到两百多万年以前,我们现在自己号称五千年历史,那还是太谦虚了。两百多万年前的文化,“易”就是日月,可见“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就是太阳月亮以内的宇宙法则。
  明白了以上这些,现在我们再谈八卦相荡的问题。所谓“荡”,如同荡秋千一样,一来一往。六十四卦就是八卦的一来一往,彼此相荡出来的。以先天卦的方位来看,如以乾卦为标准,乾卦一荡,与兑卦碰在一起,于是便成天泽履卦,反过来,兑卦一荡,碰到乾卦,于是成为泽天央卦,乾卦如果荡到另一边,碰到巽卦,于是便成天风女后卦,无论以任何卦为标准,都是一样。昨天报纸刊出,美国总统福特卜了一个卦说如何如何,灵不灵且不管,不过有时候拿来玩玩,或是心里实在不宁静,生死存亡之间,来玩玩亦不错。准不准呢?等于在事急时祷告上帝、拜求菩萨一样,也可以在这中间找出办法来,找出生路来,因而一下子精神便安定下来了,这也可以说是精神的最高寄托,但却与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是依赖的,是把自己交给另外一种看不到的神,而卜卦则是可以在自己的智慧中解决问题,找到所应走的道路,这是荡的道理,也与上面所说综卦的道理一样。
  这里孔子研究《易经》的报告所谓“刚柔相摩”,是说这个物理世界的刚柔相摩,用现代语勉强解释为坚硬的和柔软的互相磨擦。譬如物理世界最柔软的东西,老子常说是水。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诸子百家的思想,没有不是从《易经》里出来的,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这一套观念,也都是从《易经》里面出来的。所以老子也说,“福者祸之所倚,祸者福之所伏。”都是来自《易经》的思想。我们研究了《易经》,再研究老子思想、孔子思想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天地间没有绝对的,老子提到世界上最柔的是水,刚强的,终归会软化,水一滴一滴。都是软的,没有骨头,风一吹就干了,可是不管是铁板、硬石,年深日久,都会被这一滴水滴穿了。老子是在这个观点上说水是最软的,实际上照《易经》的道理,水还不算最软,因为水还是有形态的,最软的是没有形态的,是空间,是这个虚空。那虚空有些什么呢?普通说来,虚空就是没有东西。而《易经》的道理,和现代科学观念一样,认为虚空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充满了原子,我们的手在虚空中挥舞一下,虚空中的原子便都动了,发生作用了,这样宇宙便已经受了很大的影响,好像是一颗小石子投到河里一样,开始时只见到一点小波纹,这个波纹照科学的道理,慢慢扩大开去,一万年以后还在扩充,所以任何一点的动,都会产生很大的力量。空是柔的,刚的可以被空摩掉,由这个道理说明刚柔相摩,是互相摩擦,并不是刚不及柔,有时候柔的东西也会被刚克掉,这是刚的成分较重的关系。
  《易经》的道理告诉我们,像一架天秤一样,那一头重,这一头就高起来;这一头重,那一头就高起来,不能均衡,几乎没有一个时间是均衡的。均衡是最好的状态,但是很少,就以我们自己的心身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心理方面的思想,没有一个时候是均衡的,不是心里不舒服,就是思想在混乱。一般人说打坐修道,什么叫作“道”?能经常保持心身的均衡就是道。那么打坐,又何必闭起眼睛、盘起两条腿装模作样呢?我们知道打坐的目的,也是求得身心的均衡,如果身心不是均衡,打坐也没有用。大家都有几十年的经验,每天不是情绪不好,就是身体不舒服,过分高兴也不是均衡,身体绝对没有一点毛病,心理绝对平和的状态,生活一百年也难得有十天到达这种境界。这些都说明了,刚柔时刻都在相摩,因此就产生了大宇宙间八卦相荡的道理。这个道理,推于人事,我们也可了解,人与人之相处,不管是在一个团体或一个家庭,不可能永远没有摩擦,因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这个宇宙的法则,都是两个彼此不同的现象在矛盾、在摩擦,才产生那么许许多多不同的现象。一切人事也都不能离开这个道理。我们学了《易经》的好处,就是对于人事的处理会有更好的原则,例如对方发了脾气,就会劝他不要动怒,等一等再说,等他的这一爻变了,变卦了,他不气了,再谈下去,又是另一卦的现象了。学通了《易经》的人,对别人在发脾气,自己觉得没有什么,他火发得天大,那是“火天大有”,让他发去,发过了以后,反过来“天火同人”,两人还是好兄弟,算了,不要吵了,学通了《易经》,用之于人事,便无往不适了。
                 时与位
  《易经》上告诉我们两个重点,科学也好,哲学也好,人事也好,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两件事情,就是“时”与“位”,时间与空间,我们说了半天《易经》,都只是在说明“时”与“位”这两个问题。很好的东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不逢其时,一切都没有用。同样的道理,一件东西,很坏的也好,很好的也好,如果适得其时,看来是一件很坏的东西,也会有它很大的价值。居家就可以知道,像一枚生了锈又弯曲了的铁钉,我们把它夹直,储放在一边,有一天当台风过境半枚铁钉都没有的时候,结果这枚坏铁钉就会发生大作用,因为它得其“时”。还有就是得其“位”,如某件东西很名贵,可是放在某一场合便毫无用处,假使把一个美玉的花瓶,放在厕所里,这个位置便不太对,所以“时”、“位”最重要,时位恰当,就是得其时、得其位,一切都没有问题。相反的,如果不得其时、不得其位,那一定不行,我们在这里看中国文化的哲学,老子对孔子说:“君子乘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莱以行。”机会给你了,你就可以作为一番,时间不属于你,就规规矩矩少吹牛。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是时位的问题,时位不属于你的,就在那里不要动了,时位属于你的则去行事。八卦相荡就包涵了这许多道理。
              日月运行 寒来暑往
  现在再继续讲到: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物理的法则,宇宙的法则,我们感觉到,人生在地球上,受天体的变化,气候的影响,尤其学中医的,更要留意,所谓风寒暑湿,这是外感进来,最容易发生病态的情形,这些都是《易经》所说太阳、月亮以内的宇宙法则。这个自然的现象,都是可爱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写文章技巧的高明了。我们说过,《系传》这篇文章,纯以文学的价值来说,比《老子》、《庄子》两本书更美,读起来更有节奏音韵感。“鼓之以雷霆”可不是打鼓的意思,也不是说像打雷的声音一样。这个“鼓”字的意义,等于现代四川人说“生气”为“鼓气”的“鼓”字一样。吹气吹胀了就谓之“鼓”,这里就是这个意义。宇宙自然的法则,必须要有雷电的震动,才能维持宇宙万物均衡的发展。用《易经》的道理来看这个宇宙,有时候大风、大雨不一定坏。譬如台风在我们来说,台风来了,破坏了农作物,吹倒了房子,觉得它很坏,但在整个大自然来说,在某一个角度,某一个时间,某一些情况下,却需要这一个台风,否则的话,自然界的各种生命,便会发生某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宇宙间必须要这样的震动才好,所以要“鼓之以雷霆”,不过假如宇宙永远在打雷,那也就糟了。太干燥了不行,又要“润之以风雨”,宇宙自然的法则,刮风下雨,天阴天晴,每一个现象都不能缺少。太阳月亮的运行,构成了一寒一暑的流转交替。这里要注意的,《易经》没有讲春秋,只有讲寒暑,冬夏则用得很少。《易经》的道理是宇宙只有冷与热两种对比,人们觉得春秋两季,不冷不热最舒服,刚好中和。在《易经》的道理上看,秋天是开始冷,小冷,春天是开始热的小热,所以《易经》只是说两个东西的对比,寒暑两种而已。夏天是热到了极点,冬天是冷到了极点,这样一寒一暑,便形成了这个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
                十二辟卦
  说到这里,我们要注意到下页这一个图表:
  这个图的中心是空的,我们暂时不去管它,以后再讨论。其实这个中心最重要,它代表了太极,亦即是本体,是空中无物的。外面第一圈,是十二个卦。这十二个卦,在《易经》有关的书上,有一个专门名称,称作“十二辟卦”。所谓“辟”,有开辟、开始的意义。还有一个观念,大家要注意的是十二辟卦,又名侯卦,意思是诸侯之卦。以前迷信,卜到这种卦,认为命运了不起,是方面大员的诸侯之卦,可不要去相信这一套,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所谓“侯卦”只是一个代号。《易》是以古代的政治制度来作比方,中央的是天子,坐镇各方的是诸侯,大诸侯镇守十二方,所以名为侯方。再清楚地说,《易经》是拿我们古代的政治制度,来说明这十二个卦的位置和性质,并不是说卜到了侯卦,就非当诸侯不可,否则诸侯当不成功,可被人当猴子耍了。孔子说过,学《易经》学好了,就“洁静精微”,的确了不起。学不好就是“贼”,学这套久了,很容易走上述信的歧路。实际上这是最高智慧的东西,这十二辟卦之名为辟,是根据《系辞》下传第六章:“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来的。孔子说,研究《易经》第一步先要研究乾坤两卦,乾坤两卦懂了,《易经》的门就打开了,可以开始研究《易经》了。
               阳物、阴物,
               错把冯京当马凉
  说到这里,我们顺便把这章讲下去: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
  以通神明之德。”
  孔子推崇乾坤两卦的确是了不起,但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近六七十年来,我们中国文化,被自己搞得一塌糊涂,有几位非常知名的学者,和若干大学教授也如此说,以及日本人都这样说,他们说《易经》讲阴阳,是讲男女的生殖器官,阳就是代表男性的阳具,阴就是代表女性的阴户,而且他们举出“乾,阳物也。坤,阴物也。”这两句话来,说是孔子这样说的。其实在唐宋以后,男性的生殖器官才称作阳物,在唐宋以前称作“势”则有之,并没有人称作阳物。孔子这里所说的“乾,阳物也”,是说阳性的一切东西,而现在的人把后世的名词,套到古文中去解释,可真是岂有此理!在秦汉以前的人对“物”字的观念,并不是后世的物质观念。在秦汉以前的物,等于我们现在口语中的“东西”。可能在一千年以后的人,再来考证我们今日文章中的“这个东西”一句话,会要命的。譬如现在的人骂别人,往往会说“简直不是东西”或“讨厌的东西”、“你是什么东西”等,也许一千年以后的人,可以大写一篇一九七五年关于“东西”的考证文章,而拿到博士学位。现在的人就很懂,知道“你是什么东西”这句话是骂人的,那么古人说的“物也”,也就是我们今日说的“东西”,所以不能说孔子是唯物主义者。这里孔子是说,乾可以代表阳性的东西,坤可以代表阴性的东西,这是很明白的,这种话好像是很枯燥,可是有人曾写了好几本“大”书,用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可惜错了,所以我们要多了解一下,便于纠正下一代的不正确思想,免得把古代的孔子、老子搞得那么惨。
                阴阳与刚柔
  接下来: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意思说人把乾坤的道理弄清楚了,就可以通天通地,而上面这一个表,就是说明“乾坤其易之门邪”的道理,先要把乾坤两卦的变化研究清楚。
  这图表自内向外为序的第二圈,画的是卦象,第三圈是地支,代表月份。如今天是中国历的十月,为亥月,天气已冷,但有几天暖和,是“小阳春”。十一月是子月,十二月是丑月……,依次配合,再外面第四圈,应钟、黄钟、大吕,是中国音乐的名词,这十二个音乐上的名词,通称为律吕,也是气候的变化。最近看到一份报上,有一位研究音乐的教授大骂律吕的文章,其实是他不懂什么是律吕。另外一位大学者,说外国音乐只有七个音阶,而我们中国有十二个律吕,这又错了。还有一位申请某项经费的老教授的论文中,也说到律吕的问题,但似是而非,所以要研究中国文化,这些都要了解的。再第五圈是二十四个节气,将来研究《易经》象数方面,亦即科学方面,这个十二辟卦的法则,一定要记住。一年当中,分十二个月,这十二个月,一半是阴,一半是阳。以一天计算,同样一半是阴,一半是阳。以每天的子、丑、寅、卯、辰、巳六个时辰,亦即深夜的十一时零分零秒至次日上午的十时五十九分六十秒是阳,而午、未、申、酉、戌、亥六个时辰,亦即上午的十一时零分零秒至夜间的十时五十九分六十秒为阴,这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科学。现代西方人研究中国针灸,也就以现代的科学来求证,证明它的道理,不能说它不科学。
  我们中国的这个历是夏禹的历法,又叫夏历,又叫阴历,因以太阴——月亮为标准,每月十五,月亮从东方出来,一定是圆的,用这个标准,可以知道各地潮水的起伏升降,推测出农作的时间等等。我们中国人过年,还是喜欢过阴历年,而正月是寅月,十二地支,以“子”开始,而夏历的子月是十一月,十一月的节气有冬至、大雪。一个月有两个节气,其中一个是节,一个是气;大雪是节,冬至是气,这个时候是复卦。所谓复卦,我国古人即知道,地球的外面,是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围绕,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是借太阳的光反射而亮的,而且知道月亮半圆时,另一半是在黑影中,并不等到近世用仪器或太空人爬上去才知道的,而且知道各星球都有放射能量的功能,而地球一方面在吸收其他星球放射的功能,同时它本身也在放射其能,和其他星球的功能相互影响;这些理论在古书上都有记载,可知我国古人对宇宙的科学,非常了解。地球吸收太阳和宇宙的功能原是这样的:夏至一阴生以后,开始渐渐吸收宇宙的功能,一直到冬至吸到地心,在古代是说阳气下降到地心,到了冬至才开始渐渐外放。古人并说阳气从地球放射到高空的时候,可到达九万六千多丈,这不能说我们的古人不科学。几千年前,他们就知道地球的放射功能,到太空的其他星球,有一个界限,也就是现代所称的游离电子层那个界限。地球到了冬天把阳能——现在可称作太阳的放射能吸到地心去。我们从井水的情形就可以知道,夏天的井水是凉的,冬天的井水是温的,就是因为地下有阳气。所以我们中国人吃东西,也是依照宇宙的法则来的,冬天可以吃冰淇淋,吃大凉的东西也没有关系,因为胃的阳能内敛,夏天外面热得很,而阳能向外放射,里面是空的、是寒的,所以不吃冷的,因此中国人以前空腹不吃水果,饭后也不吃水果,一冷一热,慢慢易出毛病,现在却学西方了,饭后吃水果,反认为科学。
  到了十一月,阳气重新生起来。中国人冬至进补,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时消化力特别强,补品吃进去,营养容易吸收,同地球的道理一样,所以冬至一阳生,是十一月开始,卦象是复卦“囗”,上面都是阴爻,代表寒冷,一阳生,从地底的功能发生来的。
  古书上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那么阳是什么?它是说明地球的物理,这是其中之一。《易经》包括的学问太多了,如学医,先要把《易经》研究透,因为人体的内部也有一阳生,有些年纪大的,或者比较衰弱的,不必害怕,因为人随时有一阳生的现象,只要把握住这初生的一阳,适当调摄,就对健康有益。像有些人睡不着,好像是失眠,其实是体能消耗到要恢复以前,可能精神非常旺,不想睡,要注意,这不是阳气而是阴气,和地球物理一样,但过了这个阶段,非常想睡,会大睡,那就是一阳生的现象,这就是复卦。
               节气与十二律吕
  什么是“黄钟”?就是律吕。十二律昌是中国人的发明,我们研究音乐,常提到石、土、管、弦,其实这都是后来的。最早是管,吹奏的,弦就是丝,弹琴就是丝弦,所谓“丝竹管弦”。我们中国的音乐与西方人不同的,是声音比较细,这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社会,不像美国一开始就是工业社会,过群体生活。西方人运动也是大家一齐来,中国人的运动打拳,各人打各人的。音乐方面,中国人弹琴,是给自己听的。西方文化,由于群体社会,艺术表现是给别人欣赏的,不是自己欣赏的。其次音乐的发展也与中国不同,中国的音乐是不规则的,因其不规则,音乐艺术的境界就很高了,而西方的音乐是规律化的,表面上听起来很好,实际上真要讲究律吕还差得很。可是中国的音乐太深了,就更难使人欣赏了解。曾经有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弹了一辈子箜篌,有一次开演奏会,听众满堂,可是他只弹了一半,听众都走光了,只剩下一个老太婆坐在那里流眼泪,这位箜篌家大为高兴,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还有一位知音,询问之下,原来这位老太婆是一位寡妇,听了“哆!哆!当!当!”的箜篌声,回想起弹棉花的亡夫,所以不禁流下眼泪来。从这个笑话,可知中国音乐不容易欣赏,律吕的道理,不容易了解。
  律吕的发明,是在中国的西北。陕西、河南边界,有一种吕管,形状据说像竹子又不是竹子,长短粗细有一定的标准,共有十二种,埋在地下,传说是埋在天山的阴谷。由于这十二种管子长短不一,深入地下的长短也不同,而上端则是齐平的,管中充满了芦灰,管口用“竹衣”(竹子内的薄膜)轻轻贴上,到了冬至一阳生的时候,最长管子中的灰,首先受到地下阳气上升的影响,便喷出管外,同时发出“嗡”的声音,这就叫黄钟之音。然后每一个月有一根管子的灰喷出来,也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样由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属于六阳,下面蕤宾、林钟、夷则、南宫、无射、应钟是属于六阴,阴阳不同,这又讲到中国的音韵学了。如作诗,中国有一本《诗韵》,分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等,如其中“东”与“冬”同是平声,但仔细去研究,它的发音有阴平、阳平之分,东是阳平,冬是阴平。因此后来到了邵康节研究《易经》,就知道任何一种声音的震动,都有八万六千多个幅度,在某一种幅度,声音可以杀人,在某一种幅度,声音可以救人。这种理论,在近世西方才证明到,可是我们祖先早就知道了,能说我们不科学吗?可惜我们子孙不争气,没有在这些科学上求发展,也可以说我们这些子孙很争气,因为懂了这些道理以后,觉得没有什么稀奇,不拿到物质方面来运用。
  现在话说回来了,黄钟,是在十一月,也是子月,到了一阳初生的时候,卦是复卦,到了十二月阳能又逐渐上升了一些,初爻和第二爻都是阳爻,有两个阳了,因为内卦变了,成为兑卦,兑为泽,于是重卦成了地泽临卦了。在节气上,小寒是节,大寒是气,到了正月是寅月,是地天泰卦,所谓“三阳开泰”,就是说已经有三个阳了。律吕是太簇之音,节是立春,气是雨水。二月是卯月,卦象,内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震为雷,雷天大壮。二月是大壮卦,大陆上放风筝,可以飞起来了。二月的惊蛰节非常重要,在立冬以后,蛇虫青蛙就看不见了,口里含一团泥巴,钻到地底下,不食不动,半死状态,现代科学上称作“冬眠”,我国古代称作“蛰”或“蛰伏”,要到二月间雷天大壮的时候,第一声春雷一鸣,这些蛰伏的蛇虫青蛙,吐出口中的泥巴出洞了,称作惊蛰。过去农夫惊蛰以后下田耕作,一不小心,触到毒蛇含过的泥巴,会中毒肿痛。在大陆未过惊蛰,农作物种子下地,不会发芽生长的,一定要惊蛰第一声雷以后,才开始抽芽的,这个科学的道理,大家没有注意。前几年有一位美国农化方面的教授,来台大农学院讲学,他亦研究《易经》,所以有人介绍来看我,谈起他们美国人现在也知道研究雷和生物的关系了。据他们的研究,一声雷的结果,可以在地面产生八十万吨的自然肥料。我告诉他我们中国人老早就知道了雷的作用,而且《易经》上告诉我们,雷有八种之多,水雷屯,泽雷随,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地雷复,震为雷等,而地雷复的雷肥料最多。
  《易经》的学问太多了,如中医也是由《易经》来的,人的身体变化,也和宇宙法则一样,如没有研究好《易经》,把脉不会把出结果来。中医的望、闻、问、切,先用眼睛看病人是什么颜色?一看神气,对他的病就知道了一半。再听他的呼吸,听他讲话的声音,就知道了一些症状。第三问,同西医一样,了解病人的年龄、籍贯、职业,如一个运动家和一个坐办公室的公务员,病状绝不同,他们患同一的病,但用同一的药方,有一人会减少效果或没有效果的,所以要问得很清楚。一个医学上的故事,唐代有一个人头痛,求神医孙思邈诊治,经过按脉,这人并没有病,到病人的居所一看,一条壁缝正对他睡觉时的头部,也就是头痛的地方,把床位移动,就不痛了。所以平常坐位置也要注意,一线风容易使人受病,处身在大风中反而没有问题,因为有了抵抗的准备。有一个朋友半身不遂,中医没有办法,我劝他到西医那里检查牙齿,他最初认为不可思议,后来检查发现有一颗牙齿坏了,拔除这颗牙齿,半身不遂好了。过去牙科医生最难,要学七年才能毕业,医师会诊,牙医是坐首席的,有如此重要,可见为医之难。我有一次在国防医学院讲演,我说没有医生能医好病的,医生如能医好病,人就不会死了,但医生照行医,人还是照死,中国有句俗话:“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有一种病,中西医都医不好,这是什么病广死病!”我又说,现在学医的人动机很坏,都是为了想赚大钱,这是很糟的,以赚钱为目的学医,就不去学医理,只是学点技术,所以医越来越退步。学医当学医理,在德国就有医理学家,可见人家对医的重视。
  我说这些闲话,是说明《易经》中的学问,没有哪一样的原则不包括进去。
  三月的卦,到了春天了,节气是清明、谷雨,大陆的气候,最舒服是清明,真是天朗气爽,和风徐来。另一个是相对的秋分。孔子所以写《春秋》,因为春分和秋分都是均衡的,气候不冷不热,这时以《易经》的地球物理来说,是央卦,外卦是兑卦,兑为泽,内卦是乾卦,乾为天,泽天央,这个卦象,表现出地球物理的气象,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阳能快要全部上升完了。
  到了四月是乾卦了,这是阳能到了极点,实际上每年最难受、最闷热的是四月,跟着来的是五月。这个卦的六爻,阳气开始减少了,每年十二个月如此,每天的十二个时辰也是一样。这在熬夜的人就会知道,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验,到了深夜十二点,子时正的时候,不管自己睡不睡得着,闭起眼睛休息一下,十分钟,二十分钟就行了,过了这个阶段,可以再熬下去,真的要睡觉的时候,是早上四五点的时候,这时候不要去睡,如果睡下去,整天都会头脑昏昏,过了寅、卯这两个时再睡,才能睡得舒坦。人的身体内部生理变化,和《易经》所说的宇宙法则完全一样,懂了这个道理,则养生之道,操之在我。
  四月阳能的放射到了极点,到了五月,于是有一个节气夏至来了,所谓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开始回收了,以现代的地球物理来说,地球又开始吸收太阳的放射能进来了,就像人类的呼吸一样,要吸气了。中国老祖宗说过,地球、太阳、月亮,都是“物也”——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人类把它害了。我们中国在汉代就发现了煤矿,可是不准挖,《易经》的道理,地球是挖不得的。现在自然科学进步,挖煤,挖铀,挖各种矿,到处挖,好像一个苹果,被小孩偷偷用小匙挖来吃了,天天挖下去,表面上看来是完整的,实际上只存了一个壳壳,里面空了,开始烂了,于是虫就生得越多。和地球上的人类一样,越来越多,所以无论用什么方法节制人口,也没有办法,这是中国道家的看法。中国人素来认为地球是一个活动生命,也这样来赞美它。美国人近十二年打洞到地心去探勘,中国人几千年前就知道地下是通的。道家的《五岳真形》这部书,大家过去都看不懂,看起来古古怪怪,东一个洞,西一个洞,都是洞连起来,都是地下洞。道家说陕西的黄陵后面有一个封了的洞,据说这个洞可以通到南京。许多洞都是通的,而地球的呼吸在西北,在新疆。清朝有一本书指出的,该书的作者曾经实地看过,在塔里木有一个洞,每年清明一定的时间,如人叹气一样,发出声音,并由洞里吹出风来,无论人畜,如果遇上这股气,连影子都找不到,被化掉了。这股气吹出去,经西伯利亚等地,经过二十四小时又回来了,就像人吸气一样,吸进去,然后又安然无事了。在沙漠地带,人随水草而居,水是会搬动的,水搬移起来很怪,一个湖水,会像一方豆腐一样,在地上滚动,而所经过的途中,地上还会遗留一些鱼虾之类的水中生物。这些都是一位青海籍的蒙古族朋友告诉我,是他亲身所经历看见的。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人类的知识到底有限,有些事不能不信。我们古代说的“大块噫气”,所谓大块就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大块”,即是地球的意思,大块噫气,即地球叹气。所以我们中国道家的观念,始终认为地球是一个活的生命,它本身会呼吸,而人类之于地球,等于跳蚤之于人类,人类看见自己身上的跳蚤就抓了,地球对于我们人类,亦很讨厌,在它身上爬来爬去,还弄些十轮大卡车滚来滚去,好像人类生了疥疮一样,除也除不掉,很难受。所以用《易经》的道理来看地球,乃至这个宇宙、天体和我们人类的生命,是一个整体,而且生命的法则是一样,所以五月是夏至一阴生。一阴生的现象,从人类社会中也可以看见。现在都市中由于冷暖气的影响,较不显著;试到乡下去观察,就可看到土墙房屋的墙壁,在夏至以后便发霉了,表示潮湿来了,阴气来了。人的身体保养要注意,如果多吹电扇,加上吃冰淇淋,没有不生病的,那时生病的人特别多,就是一阴生的关系。
  六月是小暑、大暑的节气,所谓三伏天。这时常看到有些人去贴膏药治病。这时是阳气慢慢要退伏了,所以名为“伏”,每十天一伏,三伏有三十天。所以夏天我们体外感到很热,这是身上的阳能向外放射,而身体的内部还是寒的,所以夏天的消化力,反而没有冬天好。以现代医学来说,夏天更多维他命乙的消耗,尤其在台湾为然,试以面粉实验,在台湾的夏天,面粉中的维他命乙挥发得更快,有时候我们觉得精神不够,心里闷闷的,实际上就是维他命乙不够,要注意补充。在某一地方,需要些什么,要特别注意,像产妇在台湾要吃麻油鸡,在大陆有的地方要吃红糖、老姜鸡汤。我们小时候到外地读书,老祖母要在我们的书箱里放一把泥土,这是为什么?第一是乡土观念,老祖母希望我们不要忘记了自己是哪里人;第二这把泥土很有功用,在外地生了病,治不好的时候,用这种家乡的泥土泡水喝,病就会好。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还是多年前在西康边境,有一次身体很不舒服,自己认为不可能生病,想不出生病的原因,找医生治疗,诊断没有病,后来找到一位老和尚,也是一位名医,他替我把脉以后,也说我没有病,但是他再进一步问到我是浙江海边的人,诊断是乡土病,建议我找家乡的咸鱼吃。我看过医书,这个说法很有道理,赶快找来吃了以后,果然见效,所以有时候会生这种病,也不必害怕。
  在这个图案上,依十二地支的次序,一个月一个月过去,最后亥月,是农历的十月,在卦上为坤卦,是纯阴的境界,不过十月有一个小阳春,阴极则阳生,这时有几天气候的气温要回升。诸葛亮借东风,就是利用这个气候。曹操当时敢于把战船合并起来,因为他识天文,知道气候的变化,把战船合并起来,唯一的缺点是怕火攻,但自己的水上阵地在长江上游,是西北方的位置,东吴的战船在下游,处于东南,时间正是冬天,吹的是西北风,东吴不能用火攻。诸葛亮、周瑜也知道可以用火攻,可是周瑜愁于没有东南风可助,于是诸葛亮借东风。这完全是诸葛亮玩的花样,东风哪里真是他借来的,真正的原因是诸葛亮懂得《易经》,知晓天文,在某一个气候的前三天后三天,会转东南风。他算准了这个日子,所以装模作样借东风,展开攻势,打败了曹操。曹操失败以后,回到洛阳,翻开《易经》一看,不禁哈哈大笑。他的部下感到奇怪,问他这一仗败得如此惨,还有什么可笑的。曹操说我花了那么大的本钱,今日才读懂了这一段《易经》。这就是十月天的气候变化。所以这一个图案,一定要熟记,还有八八六十四卦,也一定要背诵得很熟,将来用起来才方便。
               十二辟卦的应用
  《易经》八八六十四卦熟记以后用处很多,其中一个很大的用处,就是自己如果有一天,钻进八卦中去,会非常快乐,里面的天地很大,永远玩不完的。上次已经说到十二辟卦,现在开始,每次讲一点学习《易经》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上次的十二辟卦,就是中国过去对于天文的归纳方法,认为宇宙法则,每年四季的现象和变化,这十二个卦,就是每年的十二个月代表的符号,而这十二个符号当中,包含的东西非常多,除了这十二个月以外,要注意到六十四卦的方圆图。
  这张圆圈的排列方法,已经说过了,这六十四卦排列成如此一个圆圈的用途,在中国古代的气象、天象进入到天文的理论上,这个六十四卦,则代表了一年。前面曾经说过,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再在节气下面分气候,以五天算作一候,那么一年有七十二候,天象天气,每逢五或六天,则有一个转变的现象,至于充分的准确度,则需要加上卦的数理去计算,在当年科学还没有发达的时候,用《易经》的法则,预测气象,非常准确,乃至可以预测到半个月以后,出门时是什么天气,到了某一目的地又是什么样的天气,都可推演出来,当然有时亦和现代的气象预报一样不准,但大部分都很准。
  这里的圆图,即是五天一候的排列方式,有几种计算方式,大都是以六天为一卦,六十卦则为三百六十天,丙乾、坤、坎、离这四卦,排列在上、下、左、右,不予计算,另外的六十卦,所占的时间日数,有的较多,有的较少,这有另一套计算方法,高级的计算法,要并入年份、平润去算,这是以一年来计算分析的。
  以更大的范围,计算国家历史的命运,邵康节——邵雍算历史的命运,以十二辟卦扩大,把宇宙从产生到世界的毁灭,用十二辟卦来代表。比如说:“天开于子,地辟于五,人生于寅。”宇宙的开辟,用子会,于是用十二辟卦中的复卦,这一阶段,有一万多年。然后形成了地球,是用丑会,十二辟卦的地泽临卦,如一年中的十二月天气寒冷,这和现代的地球物理学说一样,在那时代,地球因冷而慢慢冻结起来,表面凸出的是高山,凹下的成为海洋,这是丑会。到了有人类存在天地间,已是进入了十二辟卦的泰卦,三阳开泰,为寅会。照我们这种古老的算法,认为宇宙的开辟一共是十二万年,以后又是另外一个人文的局面,用现代的名词来说,又是另外一个冰河时期。以目前来说,我们现在是处在“午”会,这是以尧甲辰年登位那一年作标准而开始计算的。一路分析下来,直到现在,来推算国家历史的命运。市面上流传的烧饼歌、推背图,这一类推算国家命运的书籍,都是根据邵雍的《皇极经世》上那一套来的。这是在中国文化中一套很有系统的东西,把十二辟卦、圆图方图记熟了,知道了它的计算方法,就可以了解。一般人对《皇极经世》这本书推崇得最厉害,但在许多著作上,都搞不清楚它那种算法,认为不可靠,只晓得那个东西,究竟怎样推算?则不知道。其实把《易经》记熟了,然后知道了它的方法,大家都会算,但必须是把十二辟卦和方圆圈熟悉了以后才可以,这是提出来要大家特别注意的。
  另外继续以前讲的《系传》——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报告——《易经顺谓的理、象、数。这里孔子所讲的是“理”的部分,即原理的部分,也可以说是哲学的部分,所提到十二辟卦、圆图、方图的运用,是象数的部分,以现代名词来说,是科学的部分。
        
南怀瑾-->易经杂说-->第五部分
 第五部分
                生命的来源
  现在继续前次的《系辞》第一章:
    “乾道成男,冲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先不要把卦看得太严重,那只是一种符号,以外国新兴的文化来看,也可称它作数理逻辑,也可以称为符号逻辑。不过也不可认为《易经》就是数理逻辑,或符号逻辑,这只是西方人新兴起来的一种学问,借用一下这些新名词是可以的,可不要把《易经》的学问拉得这样低。乾、坤两卦这个符号,在过去乾卦是代表男人,坤卦是代表女人。如过去写婚书,男方的八字称“乾造”,女方的八字称“坤造”,就是以乾、坤两卦为代表。这种观念的来源,在没有读过《易经》的人,认为是江湖人物的秘语,实际上中国文化,几千年来,都是以这两个卦作代表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两句话,也牵涉到中国古代医学的生理问题。乾也代表了阳,坤也代表了阴,男人就是阳,女人就是阴。“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坤两卦,也代表了宇宙物理的形成,乾卦这个符号代表了本体。
  宇宙是怎样开始的,西方宗教说,宇宙是由一位主宰创造的,人类万物都是依这位主宰创造的,但中国文化没有这一套,中国文化只说人命于天,如《中庸》所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命归之于天,那个“天”并不是宗教观念的天,是形而上的符号,在《易经》上更没有这种神秘的观念。生命有个来源,哲学上称为本体,宗教家称作主宰、神、上帝、佛、道,而《易经》上称之为“乾”,宇宙万物,都是从“乾”的功能发生的,“乾知大始”,一切万有都是从乾而来。坤卦这个符号,是代表这个物质世界形成以后。在物质世界没有形成以前,就是说没有天,没有地,没有男,没有女以前,那是本体——“本体”一词还是根据西方哲学文化观念翻译而来,而在中国古代文化,则指那个物质世界尚没有形成的阶段是乾,等到有了宇宙万物的这个世界的形成,它的符号是“坤”,“坤作”是说它的功能造作出来,造成了万物。
  我们读《系传》,文字很美,虽是古文,一看都认识。但是读书要深思,这里每一句话前后连接包括的内容很多,这是中国古文的简化,可又有简化的好处,尤其是在以前,孔子写《系传》的时候,还没有纸笔,那时一个观念一句话,欲表达出来,不像现在这样可以写很多很多的字,而是用刀在竹片上刻字,多麻烦,所以一个字就代表了一个观念,把这许多字凑拢来,就是后世所称的古文。所谓文,也就是言语思想的凑合。古文,我们现在的人读不懂它,反而指责古文是狗屁,其实其中包括的科学、哲学道理,很多是值得我们注意学习的。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两句话,后来发展到道家的阐释男性女性时说:男人一身都是阴性,只有一点真阳;而女人一身都是阳性,只有一点真阴。这就是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有些年轻同学不信这一套,我告诉他们不能不信。举例来说,一个男人,身材威武,脾气很大,所谓气宇轩昂的人,往往有女性的情感及态度;反之,看来很温柔的女性,而往往心理状态则是男性化。心理学上的这种例子很多,如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的话:“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皆不毒,最毒妇人心。”好像妇人最坏了。我们接受了新的文化观念以后,指责这类文字,重男轻女,但是深一层观察很有道理。女性的性情本来很温柔,但下了决心的时候,果断的力量比男性大,而男人个性非常激烈的,真到了某一个阶段时,反会犹疑不决。女性也往往比男性聪明,有天然的敏感,所谓直觉。可是这一点,如果站在全面而言,又是男性更为高明,而男性在全面虽高明,在某一点上则糊涂,世界上失败的事情,又往往失败于一个小点上,这是从心理学上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道理。“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两句话,在中国医药方面的学理研究起来,问题深得很,也多得很,可见中国医药之难。如男女的更年期,女子在四十九岁左右,男子在五十六岁左右。有的妇女在更年期,生理起变化,个性的表现也改变,原不喜说话的变得啰嗦,原来爱说话的变得多愁善感、深沉、忧郁,原来保守的变成狂放。夫妇、家庭间出问题的,此一时期比青年人还要多,因为生理、心理起了变化。而在中国几千年前,《易经》上的乾坤两卦,就把这个法则告诉了我们,这也就是十二辟卦的道理,我们可以将它定名为“生命变化的规律”。现在用十二辟卦说明如下:从人类的生命历程来看,囗乾卦是自母亲怀孕起,到婴儿生下来,都属于乾卦,为完整的生命。开始变了以后,成为囗天风女后卦,这是从内卦第一爻开始变起,一阴来了,就人生历程来说,这是女性的十四岁,二七一十四。十四岁在女性生理上会有很明显的变化,但男性是以八为一个单元来计算,是十六岁,男性十六岁也会有变化,不过不及女性的明显,这也就表明了男性在一点上的不聪明。
  中国的一部古书,《黄帝内经》,可称作是人类的生命学,其中提到女子十四岁时天癸至。所谓“癸”,在天干中曾经说过,“壬癸水”,癸为阴水,天癸就是月经,第一次月经开始,就把后天的生命破坏了,不过现在的情形不同,有的十二岁、十三岁就天癸至,这也是赐经》的道理。人类越到后来,会越早结婚,人也越聪明,但生命也会越短暂。男性在十六岁以前,生命未进入后天,还是完整的,到十六岁以后,男性的乳头会有几天胀痛,这就等于女性的天癸至是一样的。以女性为标准,三七二十一岁,又一阴生长,是囗天山遁卦,四七二十八岁为囗天地否卦,这样每七岁为一个阶段,变一个卦,到七七四十九岁以后,这生命换一生命,为更年期,男性则七八五十六岁为更年期。现代的科学,也是这样判定男女的更年期,而更年期中看病也特别小心,在更年期注射荷尔蒙会有帮助。我们懂了这个法则,研究医学、生理学、心理学都要注意。年龄的大体分类都是如此,人的年龄到某一阶段,就有某一阶段的生理、心理状态及病态。如今日讲少年问题,是中学阶段,也就是十四岁到二十岁这一阶段。其实并不是现代如此,只是现代社会开放了,容易看得见这些资料,过去也同样有问题。也是在第一爻开始变的时候,生命的功能已经开始变了。所以做领导人、管理人的人,对于这种生命的法则,应该要了解。有时候在朋友之间,可以看到很多例子,多年的朋友到了五六十岁,会变成冤家。我常说这情形,两方面都是病态,都是生了病,也就是生理影响。
  再依《易经》的道理,和《黄帝内经》的法则看人的生理,从眼睛最容易看得出来。眼要老花,都在四十二三岁开始,所以到了这个年龄如果起初感到眼睛不舒服、易疲倦,不待变成老花,第一赶快去看眼科医生,第二用中医的道理,培养肾经。中医指的肾,并不只是肾脏而已,中医的道理,左边的肾属阳,右边的肾属阴,左肾功能管生命,右肾功能在泌尿。中医的肾还包括了腺体、荷尔蒙等体系,所以人到了四十二三岁这个阶段,要培养肾这一部门的机能,同时要保养肝脏,否则肝脏出问题,但不一定患肝炎,如脸上某一部分发青、发黑,易动肝火发怒,而发生人事上的大问题。中医诊断,从人的鼻上发红,而可看出胃部发生了问题,甚至可依照《易经》的法则,推断出将在哪一年的什么季节出问题。
  现在继续下去,我们看到另一个问题了,《易经》是一个什么样的学问?是我们先民的一种科学,一种符号逻辑,代表了数理的、宇宙生命、个人生命的作用。《易经》的文化为什么拿来讲做人做事的道理?第一个如此做的是周文王,第二个是文王的儿子周公,第三个人是孔子。把这一部分法则拿来讲人生的道理,讲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上面看到的是有关科学部分的,而下面就是儒家的文化,说到人事方面来了。
                至简至易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
  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肾人之业;易
  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只这八个字,如把“以”字拿掉,实际上只六个字,解说起来可麻烦得很,如“易知”的易,到底是《易经》的易,还是容易的易?这句话是说乾卦的功能,也是宇宙的功能,要怎样去了解它?也可以说懂了《易经》,就可以了解它。“乾以易知”,第二个解释也可以说宇宙的功能是很容易懂的。我们认为以第二个解释对,因为下面说“坤以简能”,这个简字也有两个观念,一个是简单的意思,另一个则是拣选的意思,如我们的文官有简任、委任,就是拣选的意思。古代皇帝派一个钦差大臣出去,也称拣选,就是特别挑选出来的意思,可以说是精选,而在这里的“坤以简能”的“简”,是简单容易,就是说《易经》的法则,不要看得太难,而是简单容易的。自古以来,《易经》的学问,总被“神秘”这个观念挡住了,这是错误的,真懂了《易经》,一点都不神秘,最高的道理,也是最平凡的道理,这两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易经》是最平凡的。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这几句话的文字,都可以看得懂,不必一字一句解释了。这几句话的文字非常优美,但在研究人文文化上,有一点要注意的,儒家孔孟的思想,道家老庄的思想,乃至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从《易经》来的。这里可以看到孔子把这一套思想,拿来做人文思想。所以下面他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这里孔子明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天地间最高深的道理最平凡,有些事所以会看不懂,认为高深,乃是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天下之理在哪里,是“成位乎其中”。所谓“成位”,以现代的观念来说,就是“人生的本位”或者“人的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法则,生命的意义,都可以在中间找出来的。
  上面是《系辞》上传第一章,接下来是第二章。
                设卦而观象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这里先要注意,什么是“系辞”?我们上古的祖宗画一个卦,就是图案画,文字的开始,就是这个图案画。这个图案最初构成了《易经》这一套画八卦的法则,每卦下面加上文字的解释,也就是在图案下面,吊上一些文字,来解释这个图案,这种解释就是“系辞”。上古我们的老祖宗画卦,就只是这个图案符号,这个符号究竟是什么意思?加上文字的解释,是周文王、周公,加上孔子他们三个人的努力,构成了我们手中的这一本书。书中所有的文字,都是卦的系辞。在这一段里,“系辞”两字的意义是如此。后来所谓学道的,对于中国文化的观念,一般人都把《易经》八卦看得那么严重,实在不必要。孔子告诉我们不要那么严重,第一个就讲,研究态度要“玩”,为什么呢?“设卦观象”,每一卦的代表,都是假设的,它是一种符号逻辑,如果把它呆定下来就糟了。譬如说,把乾卦一定看作是天,那又不一定了,在人体上,乾卦又是头,坤卦又代表腹部撰卦是鼻子,坟卦代表耳朵,离卦代表眼睛,艮卦代表背部,震卦代表心,兑卦是肺等等,都是符号。古代的医书,都用卦来作代表。我们看到古代的医书说到震,这又代表了心脏,也包括了思想,这是道家的代号。在《易经》中,卦对人体的代号又各有所不同,这就是设卦的道理。研究《易经》,要注意“设卦观象”四个字,大家欲懂得未来的发展,所谓未卜先知,未来的世界,明年的国家大事如何,自己在心里卜一卦看看,设他一卦,观它的现象。“观象”有两层意思,一是看卦的现象,一是看眼前所见事实的现象,来和卦象配合,因此加上文字的解释,而明白事物的好坏。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这里要注意,《易经》的道理,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多。它讲人事的法则,只有吉、凶两个结果,不是好,就是坏,没有中间的;不是进步,就是退步,没有停留在中间的。人的身体,不是健康好一点,就是衰老一点,为什么只有吉凶?因为人生的物理,只是阴阳的变化,物理支配的东西,刚柔相推,物质社会受物质支配而生出了各种现象,形成各种环境。
               一动不如一静
  现在回过头来说,用在卜卦算命上,也有一个哲学的原理,先要了解,这就是《系传》二章所说的,现在我们继续讲《系辞》上传第二章: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这就是哲学问题了,这是说人类文化。我们人类认为的吉凶,好的或坏的,以哲学来说,没有绝对的,而是根据人类本身利害的需要;我们得到,便觉得是吉,失去便觉得凶,但这并非绝对。譬如说得病,这个得就不是吉,而且人生得意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失意也不一定是坏事。所以对于古文,不要仅在文字表面上读过去,而要知道在文字的深处包涵了很大的哲学思想。可见吉凶只是根据个人的观念而来,而悔吝就是忧烦愁虑之象,虞即虑。前面说过,卜卦的结果,不外“吉凶悔吝”四个字,没有六个字,换句话说只有两个字——一个是好,一个是坏,——或吉或凶,悔吝只是加上去的。因为“悔吝”两个字,是忧虑。在《易经》中一方面是小心,如卜到一个卦是悔吝,就是有烦恼,事情办不通,有困难。所以人生的一切,看《易经》只有四个角度,吉凶悔吝。这吉凶悔吝怎么来的,下传有两句话:
    “吉凶悔吝者,生手动者也。”
  人生的一切,任何一件事,一动就有好有坏。再说任何一动,坏的成分四之三种,好的成分只四之一种,所以中国人的老话,一动不如一静。凡事一动,吉的成分只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不过这三分当中,两分是烦恼、险阻、艰难,如此而已。这把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事业的道理都说清了,所以儒家就知道慎于动。动就是变革,变更一个东西,譬如创业,譬如新造,这个动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智慧,需要作慎重的考虑。所以学了《易经》的人不卜卦,因为大概的道理都知道了。“善于易者不卜”,用不着卜了,看现象就明明白白了。
              千变万化 非进则退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这是两个观念,古时的文字很简单也很美,它的文学境界,往往骗住了我们的思想。这两句话,包含的意义很多。“变化”,《易经》告诉我们宇宙间任何事情、任何物理,随时随地都在变化,没有不变的东西。八八六十四个卦,只是两种爻——阴与阳在变,每一变动,产生一个卦象,每个现象就不同了。变化是代表什么?“进退之象也”。“进退”,或者是阳多了一个,阳长阴退了,或者是阴多了一个,阴长阳退了,就在这个进退之间,产生变化。为什么不用“多少”而用“进退”呢?我们研究古书就要注意这一类地方,这是思想问题。假使用“多少”意义就不同了,没有“进退”深刻。“进退”是大原则,是动态,尤其是站在人文文化的立场看,都是一进一退之间的现象,所以变化是进退的现象,非进则退。在哲学课程中,常常谈到一个问题,就是一般人常说“时代在进步”或“历史在进步”,但纯粹以哲学的立场来讨论,就不敢这样说了,究竟这个时代是不是在进步?要看用的标准是什么。以东方文化,以人文文化来讲,以古今的书籍、大家的著作比较,就觉得人文在堕落、在腐化。所以我们中国人动辄称道上古如何,认为越到后来,人越堕落、越腐化,历史并没有进步而是在退化。但单以物质文明来说,时代真的又在进步,所以说时代历史到底是在进步或退步,这是很难讲、很难推定的问题。所以进退之间,要看在哪一个范围,用哪一个标准,站在哪一个角度上说话。学了《易经》,就要知道卦的错综复杂,站在哪一卦哪一爻说话,这是一个观念。
              生死、昼夜、刚柔
  第二个观念:“刚柔者,昼夜之象也。”以前曾说到《易经》的动静刚柔,动静是《易经》在物理世界的法则,而刚柔则是物质世界的法则。不过这里的刚柔,是代表白天和夜里的。讲到这里,可以知道中国思想之伟大,孔子在后面《系传》中也说:“明乎昼夜之道则知。”这是中国文化特殊的地方。我们知道世界的宗教,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佛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都是追求人生——宇宙间生与死的问题,而在我们中国的儒家、道家素来不把这个问题当作问题,这都是根据《易经》来的。《易经》认为生死不是问题,我们如果在这句话上加两个字:“明乎昼夜之道则知生死。”就是说明,人活着的时候,像白天一样,像太阳出来了的时候、天亮了的时候;人死了,就是休息了,像太阳下山一样,天黑了。不过有一点,他们却承认生命的延续,等于印度佛教的轮回之说。人活一辈子,终于死了,但并不是生命的结束,只是休息一个阶段,等于天黑了,明天又要天亮的一样,一个白天,一个夜晚而已。因此我们中国人讲生死问题,禹王的思想:“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后来形成道家的思想,人活着是个人,是在这里作客人,活了一百年,也只是在这皮包骨的血肉之躯中寄放了一百年,等到死了就回去了。可是西方的宗教把生死问题看得很严重。纯粹的中国文化,根据《易经》认为不是一个问题,根本不去考虑它。了解了生死昼夜,只是在刚柔之间而已。
               天地之变尽于六
    “六支之动,三极之道也。”
  六爻是重卦的六爻。为什么画六爻,曾经报告过,我们的老祖宗,不知道哪来这么高的智慧,几千年前就知道了宇宙间的任何变动,没有超过六个阶段的,这是以现代的科学文明作的解释。以原始的六爻解释,要注意六爻之动的“动”字,一定要有动,而动则变,尽管在睡觉的时候,打坐的时候,也照样在动在变,血液还在流动,下意识还是在活动。一动必有变,而“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三极为天、地、人。三极也有阴阳,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也有阴阳。为什么要用六爻,孔子的解释,三极之道也,这个“道”不是修道之道,是“法则”的意思。所以八卦要有六爻,是天、地、人三极阴阳变化的法则。下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观念,《易》中的卦象,大原则是从象数来的,是科学的。可是一到周文王,尤其到了孔子写的心得报告中,才把《易经》的道理,拉到人文哲学上来,后来就成为儒家思想的根源,而形成中国文化的正统,如这上面所说的是科学,尤其天文方面的大原则,后面又讲到人文思想上去了。
                 居之安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这就说到人生哲学了,我们学《易经》为了解自己,了解人生,所以一个君子所处的日常生活,君子的人生,能够得到安心的,亦即佛教禅宗常说到的安心。人心得安是很难的,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人安心过。谁心安了?谁满足了?这是不可能的,真安心,不必要求什么,已经满足了,可见这是很难的。安心不易,安身亦难,安生活更难,实际上这些都是心的作用。孔子说:如果真懂了《易经》,平常所居而安得了心,只要看《易经》变化的次序就够了。为什么?因为它有一定的次序,可以看到卦的变,而且依照《易经》的法则,宇宙万物万事随时在变,但不是乱变,也没有办法乱变,是循一定的次序在变,所以懂了《易经》,人生一切的变故来了,都可以真的安贫乐道度光阴。人生万物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就是这个“必变的道理”,有如气象局的报时台,现在报的下午三时二十五分,下一句就是二十五分十秒,这是一定要变的。人类自己反省,有一件最愚蠢的事,希望自己一辈子不变,最好长生不老,永远年轻,可是这绝不可能。懂了《易经》,就知道变有一个秩序,有一个一定的原则,因此我们做事业也好,做别的也好,第一知道自己怎么改,第二知道变到什么程度了,所以用不着去卜卦,把《易经》变化的程序搞通了,大法则就通了。但是变的当中,一变就有动,一动就有变,那么在动与变的结果,有好有坏,有吉有凶。关于吉凶,我们已经知道,是根据人为的观念而来,人为的利害得失而来,但得失的究竟如何?“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把文王所著的这本《周易》,每个卦下面所讲的道理——卦辞,懂了以后,透彻了它的道理,就快乐了。
                动的哲学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懂了《易经》后观其象,不是观象来研究《易经》。这个象,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我们自己个人、身体、家庭、国家、世界天下的关系。这一大现象就是一本《易经》,随着八卦的法则在变。平常处在这大环境中,观其象,对这大现象变动的前因后果都知道了,再看文王《周易》中所研究的内容,但并不是说文王怎么说,我们就相信,而是要“玩其辞”,通过他的思想创出自己的思想。于是姓王的也可著一本《王易》,姓李的著一本《李易》。
  人生一定要动的,“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我们自己有时候动了,要观察动所产生变化的现象,而玩其占,事实上占、卜、筮是三件事。古代用骨头卜卦,把骨头用火烧后,看上面所裂成的纹路,这是卜。各种卜的方法很多。占是用数理来推定结果。筮是《周易》以后的卜卦方法,用筮草的一定数字来卜。以现代来说,庙里的抽签,看签诗,这是近于筮。这是神秘学的范围、精神学的范围、心灵学的范围,有它的道理。如历史上的风角之术,演变为梅花易数,都属于占卜一类。梅花易数,假托是邵康节发明的。
              自助、人助、天助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地方。中国文化根本没有迷信。中国人是说人助天助,要靠自己。上面两句话就是说,懂了《易经》这些道理,上天就会保佑你。上天怎么个保佑法?就需要你自己照《易经》的道理,做得合情合理,天人合一,要你的修养到达这个境界,就可以天人合一。再严格说,这个“天”并不是另外一种力量,只是自己的心。懂了《易经》的道理,以此道理做人,动静都看准了,一定是一切都大吉大利,没有坏的,一切都看自己的学问修养如何,所以《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智慧中的智慧,包括了科学、哲学、宗教,一切都涵盖了。
  以上是第二章,下面继续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支者,言乎变者也。”
  读这本《周易》,有三项要注意。外国人,尤其日本人研究《易经》,专门拿动物来搞,龙呀!马呀!象呀!在这些上绕圈子。象亦是一种兽,据说能够吃铁,把铁咬断。《易经》每卦下面有一个“象曰”,就是“断语”的意思。这里是说“彖辞”是用来解说现象的。换句话说,“彖辞”是根据某一现象下的定论。至于“爻辞”,每爻下面有一个解释,为“爻辞”;整个卦下面的解释为“卦辞”,爻辞是讲变化的道理。
                 善补过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
  也。”
  在将来研究《易经》的内容时,看到卦的后面有的是吉,有的是凶,有的是悔吝,有的是无咎,这是爻辞常用的话,吉凶悔吝,已经谈过了。无咎,翻成白话就是“没有毛病”,但并不等于“好”,而是在进退之间要注意。换言之,“无咎”是没有大错误,好的。从这里可以看到《易经》的哲学,一个人到了平安无事的时候,这情形又怎样?孔子说“善补过也”,要特别小心,人不会没有错,随时有错,善于反省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就是真正到了无咎的时候。因此我们做事业要尽量地谦虚,倘自认绝对没有毛病,这是靠不住的,天下事没有这么好的。“善补过也”还是好好的,懂得小心谨慎反省与改正错误,这是最高的哲学。
            《易经》人生哲学的五大原则
  以上的道理都懂了,我们再进行下面的部分: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手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
  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这五点是卜卦时用的,也包括了人生哲学的大原则。“列贵贱者存乎位”,高贵与下贱,用现代语来说,即有无价值?存乎“位”的问题,“位”以现代语解释就是空间。人生亦如此,到了某一个位置就“贵”,没有到某一位置就“贱”。所以卜D时哪一卦是好?哪一卦是坏?是没有一定的。甲卦,就某一事,某一空间地区,某一时间而言,是了不起的好卦,如果换了一个地区,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我们到庙里去看神像,就有很大的感想,也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一堆泥巴,或一块石头,一根木头,雕成菩萨像,成了“象”,然后在大庙里一摆,人人都去跪拜。他为什么那么贵?“存乎位”,在那个位置就贵了,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人也是如此。所以研究《易经》,卜卦,当知卦的本身没有好坏,好坏只是两个因素,时间对,位置对就好。等于算命一样,有的人八字好,贵命,可是一辈子没有遇到好运,不遇时,贵不起来,好像一件东西,的确是好东西,有价值,可是放在那里几十年都卖不出去,又有什么办法?有的人学问很好,可是一辈子不出名。反过来说,如大家称颂的胡适之先生,不知道他的学问到底好在哪里?说他哲学史好吗?写了半部还不到,写不下去,碰到佛学的问题,只好搁笔。其他如研究《红楼梦》、《聊斋志异》,“红学”、“妖学”,有什么用?可是将来中国文化史上胡适之先生一定有名。看历史尤其如此,历代以来,有多少和诸葛亮一样有学问的人!如果没有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诸葛亮能够出名吗?孙悟空根本就没这样一个人,可是被小说一写,就如此走运。天下的事,对于名与利,把这个哲理一看通,就觉得没有什么,就淡泊了,非其时也就能居而安之,心安理得。中国人的古语“福至心灵”很有道理。一个人到了某一位置——福气来了,头脑真是灵光,特别聪明。
  “齐小大者存乎卦”,齐就是平等。乾、坤、坎、离四个卦是大卦,其余六十卦都是大卦变出来的,那是小卦。卦就是现象,也就是大的现象、小的现象。现象有大小,一个人的成功失败也有大小。有如发财,甲发得多,乙发得少,这有大小,但立脚点是平等的,不管大小卦都是卦,都是一个现象。庄子的书中有《齐物论》,何以名“齐物”?万物不能齐,没有平的。人的智慧、学问、体能都是不平等的。即使有两人体能一样,其中一人生病了,另一人为了平等也生病吗?物是不能齐的,但是庄子提出来有一项是齐的——本体的平等。如太空是平等的,太空中万物的现象是不平等的。所以庄子有一句话很妙,他说“吹万不同”。孔子研究《易经》讲究“玩”,庄子讲究“吹”。吹万即万有。他以风来比方,他说大风吹起来,碰到各种的阻力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意思是说,风吹来是平等地吹,而万象遇到风以后,自己发出的声音不同。
  “辨吉凶者存乎辞。”什么是吉凶悔吝?“存乎辞”,看文字的记载。换句话说,这文字代表人的思想,吉凶悔吝在于各人的观念,各人的看法。“忧悔吝者存乎介”,这是说卜到悔吝卦的时候,忧虞到悔吝,就要独立而不移,下定决心,绝对要站得稳,端端正正。人到了倒媚的时候,自己能站得正,行得正,一切现象都可以改变。“震无咎者存乎悔”,无咎就是善补过也。人生没有绝对自己不错的,只要知道忏悔,仔悔的结果就是要补过。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这里这个“之”字要注意,将来研究《易经》有关的书籍时,常常会看到“卦之”这个名词,“之”就是“到”,卦到了那里就是“卦之”,譬如乾卦,如果初九爻变了以后,成了女后卦,这就是乾卦的“卦之”。曾有人看不懂“卦之”而改成“之卦”,如乾卦卦之,改成乾之卦,这就不对了。
                 万事通
  前面《系传》已讲到第三章,这里继续讲第四章,这一章很重要。
    “易为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这一个观念就很严重,他说《易经》的文化思想这一套学问,是宇宙的大原则。至于标准,是宇宙的什么标准?则没有讲。我们晓得在中国社会里,最准确就是整个天文现象的变化。在《尚书》中,尧、舜、禹换代的时候,都讲这个东西,但是有个毛病,发展下来到汉朝,就更厉害了,叫作“谶纬之学”,或叫“图谶之学”,就是预言。用五运推算出来,某个时代要变了,所谓以火德王,以水德王等等。每个朝代制服都要改变,如现在的白衣是孝服,在夏朝的时候是尚自,白衣服就是礼服,殷商的时候尚黑,礼服是黑色,尚黑就是以水代表。时代到某一个时候一定要变,近代对这种推测就叫作预言。现在世界上又到处都流行预言,我们中国历代的命运都有预言,这些就是所谓的谶纬之学——图谶之学。图谶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非常之大,不但古代如此,将来可能也是一样,这些都是说到“易为天地准”这句话而引出来的。中国过去在科学上,以天文法则看天象的演变,就是天上的气候、宇宙气象的演变有一套法则之外,我们的文化,也还没有找出孔子所说“易为天地准”的道理。所以我们推崇《易经》,也不要推得那么高,可是照这个书上讲,推得非常高,说易“故能弥给天地之道”。“弥纶”两个字,照文字讲,弥就是弓拉满了,圆满得成为一个圆圈,可以包涵一切;纶就是丝纶,丝织品横的丝直的丝编得满满的,现在的观念就是包括。等于说,《易经》的学问包括天地之道。宇宙里任何法则,人事物理,一切事一切理的原则,没有超过《易经》的范围。
                三大问题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
  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这一节里有:一、知幽明之故,二、知死生之说,三、知鬼神之情状等三个重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文化,幽明之构成,幽是看不见的一面,是阴面;人能看得见的,是光明面,是阳面。换言之,我们人类世界一切活动看得见。但人是哪里来的,有没有上帝?有没有鬼神?有没有宇宙的主宰?这些看不见的一面没有摸到,这是幽明的道理。后来我们中国文化发展到幽,就是代表阴间,死了到阴间去了,反正是看不见的,宇宙间很多看不见的事情还有两面,对于看不见的一面,要读《易经》才知道。
  第二个问题,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究竟人的生命以及万物的生命,原始从哪里来?死又死到哪去了?这是人类文化到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有没有鬼神?这个问题很严重,所以现在全世界有一些人疯狂地研究灵魂学。目前是这三个大问题还没有解决,未来的发展有待我们注意。
  《易经》文化的起源,不是盲目的想象,是科学的,“仰以观于天文”,也是孔子说的画八卦,由观察天文现象,不晓得经过多少万亿年,大家累积观察及研究的经验。“俯以察于地理”,看地文之理,地球的物理。如现在科学家认为地心有人类,神秘飞碟即来自地心。现代科学界的思想,的确承认另外有一个有生命的世界的存在,而且大家还在寻找这另一世界,这就是《易经》上的“地理”,不是学校课本中的地理,也不是我们古老的看风水的那个堪舆术的地理,而是地文之学,是科学。这就是说我们中国老祖宗的《易经》文化思想,不是乱来的,是科学的,所以知道了看得见的一面,也知道了看不见的一面。看不见的一面现在要检查,根据《易经》的原则不需要检查了,就知道幽明的原因,这个原则是什么?在这里没有讲给我们听,孔子自己懂。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比较容易些。我们知道,生死是一个大问题。《论语》上提到过,庄子也说:“死生一大疑。”人类的问题,生与死是一个大问题。人为什么生?生了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衰老?为什么一定会死?人类是很可怜的,人生下来,读书求学,学问到了最高处,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人的脑力、思想的功能,最发达的时候在五六十岁,真正成熟,可是成熟了也完了,像苹果一样,落地了,这也是《易经》终的法则:“原始反终”。世界各国对于生死问题,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目的——离苦得乐。不但人类,凡是世界上的生物,都是希望脱离痛苦而得到快乐。但是人类同一切生命得到快乐没有?没有得到,因为生了一定有死,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在宗教文化里,把生死问题当成一个宗教。研究宗教哲学,每个宗教都承认死后还有生命,不过每个宗教却在为观光旅馆拉人。耶稣开个观光旅馆叫“天堂”,请人到天堂里来,招待周到,一切设备完全,价廉物美。佛教开了一个“西方极乐世界”,不过佛教本钱大,开的家数多,下地狱有地藏王菩萨在等着;既不上天亦不下地狱的,再生又有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万一向东方去,又有东方药师如来;它四面八方都准备好了,这个生意做得特别大。但不管如何?生死还是问题。而我们的文化,《论语》里记载子路曾经问起过,孔子答复得很简单:“不知生,焉知死。”所以人类的文化到今天不管发达到如何程度,生死问题仍没有解决。中国人也有个结论,所谓“生者寄也”,活在世界上,像住旅馆一样,活一百岁,不过暂住一百年,没有什么可怕,活到最后一天,真正地退休了,移交都不必办。人生就是这么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在中国来讲,就是“原始反终”。生命来了像早晨一样都起来了,死了像到晚上,都休息了,如同他的开始,回去了又是回到那个地方,死没有什么可怕。“故知死生之说”,死生的道理就是这样。以《易》来说,乾,我们生下来就同乾卦一样,一爻代表十年,六十年作阶段,六爻一变,成为坤卦,再变又是阳爻开始,阳极阴生,阴极又阳生,那么死了又有什么可怕!在学理来讲,对于生死问题,我们中国的文化最伟大了,不必要宗教的那一套。
  这是讲生死的现象,下面一个问题来了,有没有鬼神、灵魂的存在?这不是物质的,不是唯心亦不是唯物。外国人现在对灵魂的研究有一个名称叫“超电磁波”,超越了现代物理科学的范围,原子、电子、核子都不能了解它的,这就叫灵魂。在我们是认为有的,但它是“精气为物”,心物一元的。什么是精?什么是气?如何构成物质方面的东西?“游魂为变”,物质以外,我们的身体是物,宇宙中这个物理世界都是物。可是唯物学家,认为世界一切唯物,还有另一半,他只认出了一面,没有搞清楚。他们把精神,也向唯物方面拉。西方哲学中有认为一切都是唯心的,也只认了一半。“一切唯心造”拿不出证据,科学讲证据,可是“精气为物”讲物质的道理,“游魂为变”讲精神的道理,这几句话又产生一个大问题了。这里承认有鬼神,这个鬼神是心物一元的功能残余力量所形成,所以晓得鬼与神,鬼是鬼,神是神,以道德为标准分为两种。何以知道鬼神的现象?孔子提出证明,鬼与神都有,可是我们的这位老师,他只告诉我们原则。《易经》有那么大的学问,包罗万象,至于怎么样有鬼神,他没有讲。他大概来不及写稿子了,还是要我们自己去摸。
  这里说的精与气是什么?道家就偏重这方面,所以我常说,只有中国的道家有这个本事。研究世界文化,都只教大家死了不要怕,到一个观光旅馆——一天堂、极乐世界去住。只有中国人想出这个办法,可以活几千年,就是神仙,就是这个生命可以活着修到长生不死。不管有没有人曾经做到,但查查世界文化,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化,敢于叫出这个口号来,只有我们中华民族敢于这样叫,人可以修到长生不死。但不是盲目地叫,所根据的道理,是这个生命,我们的肉体存在,是靠有三样东西:精、气、神。所谓长生不死之药,不是一般的药物,道家所谓“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是《黄庭经》中的话,欲想祛病延年,无病无痛,达到长生不老,需要服药,这药不靠外来,自己身上有药——精、气、神。什么是神?譬如我们说“某人眼神很好”。眼神是个抽象名词,是描述不出来的,现代医学不承认的,所谓“元神”他们说是鬼话,只说体力很好,说是“力”。但科学家的说法也有问题,“力”又是什么呢?是电子或原子?但是大家一听科学名词,就被唬住了。其实科学名词最后还是站不住脚,答不出来。精也是答不出来的,普通以女性的卵子,男性的精虫当作精。这里所说的精,是又抽象又具体的,以现代的话来说,勉强的比方,精等于能,生命的能。譬如人在跌倒时,就原来跌倒的姿势,在地上稍停一下,一点都不要动,静一下以后,慢慢起来,不会受伤,因为稍稍静一下,生命的本能就恢复了,便不会受伤,否则本能没有恢复,用力挣扎起来便受伤。还有跌倒时,用两手撑地,也容易受伤,因为跌下去有那么重的力量,欲想撑回来,加上反抗的力量,一相撞击,就在这时受伤,听其自然躺下去,反不受伤,这就是身体生命本能的作用。至于“气”,比方是电,过去气字写作“炁”。道家称之为无火是气,火代表阳,无火之炁,精与气是一阴一阳,具体为阴,无体为阳,阴阳结合成物。那么我们这个身体以外的生命能,只好借别家的学问来解释,就是佛家对人的身体叫作正报。这个物质世界,如山河大地,乃至房屋桌椅等等物质,名为依报,附属的意思。这方面学问,佛家精到得很,依报又分为动、植、矿等等,以现代科学名词说即声、光、电、化等等,是有生而无命的。如佛家的吃素是无荤,连大蒜、葱等等刺激性的,产生荷尔蒙使性欲容易冲动的都是荤,都不吃。不吃肉是不杀生。佛学告诉我们,现代科学也证明,一切植物乃至泥土,是有生而无命。命是有灵性、有感情、有思想,有感觉是命。生命是生与命两个东西的结合,精气为物是生不是命。体能健壮的人脑子思想一定比较差,而爱思想、智慧高的人,身体一定多病。孔子所讲的还是大原则。他所讲的《易经》包涵有那么多东西,所以我们摸了半天《易经》,不要说通神,连鬼都通不了。
  上面讲了《易经》的学问,归纳出来,大概的三个重点,实际上如作详细的分类还不止这三个重点,总结一句话,就是“弥纶天地之道”,包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大原理。
                乐天知命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下来这一个小段说,《易经》这个法则与天地相似。天地就是宇宙、太阳、月亮的运行,有一个固定的法则,不能变。春、夏、秋、冬、白昼、夜晚、南极、北极,一切变化的法则都是固定的。而《易经》学问的原则也相似,真理的准确同宇宙的法则一样的固定,所以人类提出来的任何学问,都不能违反《易经》所提出来的法则,超不出《易经》的范围,不管人类任何学问,人类如何伟大。比如人类今日到达了月球,也只到达了月球,并没有超出宇宙,月球、太阳,都在宇宙的范围之内,而《易经》的学问,就有宇宙这样伟大,所以,没有办法违背。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这里说了,为什么我们要懂得《易经》这个学问?因为懂了以后,才能“知周万物”。知即智——智慧充满了,对万事万物的大原理无有不懂,然后“道济天下”,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做官也好,随便做哪一行职业,都可以达到救世救人的目的,因此不会有错误了。在《论语》上看到孔子的感叹,他在四十九、五十岁的时候,才开始读《易经》,而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假如上天多给我活长久一点去学《易经》,可能达到没有错误。故以他的立场来说,人生的修养必须要学《易经》,才能智慧周乎万物,不致发生错误,也和无违的道理一样。如果欲济世救人,就要很大的学问,大学问的原则,就在《易经》,懂了《易经》才能济世救人,因为任何学问,没有超过《易经》的。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旁行是什么?研究易数时说过,就是旁通,也是错综复杂的“错卦”,如乾卦的三爻动了,就会成天泽履卦,等于大家坐在这里,只要其中任何一个人动了,都会影响每一个人互相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旁通,也是旁行。宇宙万事万物,不能永恒不变的,有纵的关系,还有横的关系,但旁行不流,流是散的意思。它是有规律的,不会散开,能旁行不流,对人生的生命非常清楚。乐天知命,知道自己,也知道天命,永远是乐观的人生。我曾告诉佛教界的人,一切宗教都是悲观的,尤其佛家的大慈大悲是讲悲的,只有中国儒家讲乐。像《论语》上几乎没有悲字,都是乐。有一本明朝的笔记,曾经统计过《论语》上都是乐字,而不谈悲,这也是中国文化不同的地方。谈生命只谈生的这一头,不谈死的那一头。人多半是悲观的,本来生命是很可怜的,以另一个角度看是很令人悲观,但以《易经》的角度看生命,是乐天知命,很乐观的,没有忧愁。所以人欲达到真正的乐观,只有从观念中懂了《易经》的法则。
                安土敦仁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先解释“安土”,一般而言,中国自大禹治水以后,步人农业社会,所以过去在历史上经常看到“安土重迁”四个字,对于家乡都很喜欢,重视迁移,不肯搬动播迁,这是中国文化安土重迁的思想。假如有一个儿孙,要迁住到另外一个地方,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今日社会的观念,恰恰相反,以不安土、流动为好,这就是交通、经济发达的现象。如以现代的观念看安土,则是旧文化,没有进步。另一个观念看安土,以五行来解释,土者中央也,土是中心,人要有中心思想,这在文字来解释是很通,但太生了。又有一说,地球有一个中心地点,有中心的立场,然后人生的修养走仁道,以仁修养,才能爱人、爱物,如果没有中心,而说能爱人、爱物,这是做不到的。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
  无方而易无体。”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这是一个观念;“曲成万物而不遗”,这又是一个观念;“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又是一个观念;“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是一个大结论了,很重要的。研究易学要知道这是正统的孔子思想,也是《易经》正统的道理。
        
南怀瑾-->易经杂说-->第六部分
 第六部分
                 化生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范围”的意义和弥纶差不多。中国文化非常重视文字艺术,一个呆板的观念,在文字上艺术化,用同义字,以不同的文字艺术来表达。这里范围比弥纶在形态上小一点,弥论的含意深远得多。这句话是说《易经》的学问包括了天地宇宙的“化”,中国文化认为天地宇宙一切万有都是“化”成的,生命是由变化而来,所以中国道家的名词“造化”,后来变成运气不好为造化不好。实际上“造化”的“造”,如宗教家说的主宰。“化”,生命在宇宙一切都是变化的,所以我们中国人把生死看得很平淡。人死了叫作“物化”,生死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物理自己的变化。有生自然有衰老,有衰老自然有死亡,死亡以后再来,物化而已。《易经》的道理,循环往复,在佛教为轮回,在文学上的描述为“羽化而登天”,等于化成飞鸟。如我们古籍中的沙鹿,道家古书上说是海边的鲨鱼化的,现代的自然科学对这事不承认。我相信现代科学,也喜爱我国古代的文化,像道家谭峭著的《化书》就是这样说的。比如香菇,他说是化生的,树烂了种子下去,另外出一个生命,是化生,细菌培养的是化生,万物都是细菌化生,但把化生这个名词翻过来说成生化,大家相信了,认为是科学。这个“化”字包括了很多意义,包括了现代化学、物理的各种科学,所以孔子说《易经》包涵了天地宇宙万物的变化,都逃不过《易经》的原则,什么学问都包进去了。
                 曲则全
  “曲成万物而不遗”。注意这个“曲”字,是非常妙的,老子有一句话“曲则全”,有人说读了《老子》会变成谋略家、阴谋家,很厉害。因为老子告诉我们不要走直路,走弯路才能全,处理事情转个弯就成功了。如小孩玩火,直接责骂干涉,小孩跑了,但用方法转一个弯,拿一个玩具给他,便不玩火了,这是曲则全。老子这个“曲”字的原则,即是从《易经》这里来的,孔子也发现这个道理。因为研究《易经》就知道宇宙的法则没有直线的,现代科学也证明,到了太空的轨道也是打圆圈的,所以万物的成长,都是走曲线的。人懂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人生大直了没有办法,要转个弯才成。现在讲美也讲求曲线,万事万物,都没有离开这个原则。
            怎么睡着的?怎么醒来的?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昼夜就是阴阳,明白了白天黑夜的道理,就知道了《易经》的大学问。真研究起来,昼夜的道理就难懂了。我常问学禅打坐的人,活了五六十岁,知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睡着的?又是怎么醒来的?的确不知道,如果答复得出来,这个人就懂了道。又如禅宗讲的“本来面目”,从来没有人自己看到,镜中照出来的也是反面的,不是本来的,尽管学问多么好,如何看见自己面孔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为何失眠?中国的医理说由于心肾不交,心脏血液的循环不正常,肾——肾气,人体腰下包括肾脏及荷尔蒙系统,不相通就失眠,相交就睡着了。现代医学又说氧气不够就打哈欠,足了就醒来,但都不能解释这个问题,如何睡着或醒来还是不知道,所以昼夜的问题还是一个大问题。再看生物世界,夜间活动的生物很多,活动得亦更厉害,尤其到了山野间就会知道这一现象。有许许多多的禽、兽、昆虫,从未见过的生物,在夜间开始活动了。他们的生命,不要白光,喜欢黑光,从这一点看可见昼夜问题非常大。要把这些道理都懂了,才会知道阴阳的功能,才是学《易经》入门了,所以要好学,才能渊博,要深思,不深思便成书呆子。
               神无方易无体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个神不是宗教的神,是中国文化的神。我们的原始文化中,生命的主宰,宇宙的主宰没有宗教性的观念,对天人合一的那个东西叫作神,西方哲学称作宇宙万物的“本体”,亦是功能。神无方的方,古文亦称“方所”,就是方位,无方就是没有位置,无所在,也无所不在。“神无方”就是宇宙生命主宰的功能无所在,也无所不在。同《易经》变化法则一样,周流不拘,并不在某一点上,研究《易经》最重要的是在此。基本上如乾卦“一爻初动”,这动从哪里来?答案是“神无方”。“而易无体”,所谓本体,是个抽象名词,是无体之体,无为之为;所谓“道”,也是一个抽象的代名词,没有固定的,不拘的。不固定不拘,就是宇宙的法则。试看宇宙的东西,变化无穷,气象的预测常常不准,因为“神无方而易无体”,气象突变的地方拿不准。那么我们研究《易经》的学问,如果说《易经》一定是讲某一范围的,那就犯了逻辑的错误,因为它明白告诉了我们“神无方而易无体”。《易经》的学问是变化无穷,说《易经》是艺术也可以,是科学也可以,是哲学也可以,因为“易无体”,不呆板,任何一个名称都可以。但是“神无方而易无体”这两句话,也是中国宗教哲学的顶点。我们如果研究西方文化,希腊的哲学思想,西方的宗教哲学思想,把西方的东西都研究完了,回过头来再看自己,就发现自己老祖宗的文化最伟大。这两句话从人类文化史的发展来看,我们提出来最早,《系辞》我们暂时谈到这里,接下来,我们看《易经》的第一卦——乾卦。
             元、亨、利、贞的乾元
  囗是三画卦乾的重卦,分内外两卦,也就是上下两卦,上卦为外卦,下卦为内卦,乾卦的重卦,是乾下乾上,就是说下卦是乾卦。上卦也是乾卦。这一卦究竟代表了什么?我们且不作答案,先看这本《周易》。《周易》一书,据说是周文王对六十四卦的注解,就是周文王被关在麦里的时候,用他的智慧沉思,来作《易经》的注解。这一部著作,后世称作《周易》,等于说这是他研究《易经》的心得报告。我们可以持这种平淡的观念来看,不必太神圣了。如以神圣的态度来看,问题就多了。我们以平淡的态度看,他对乾卦的研究心得是:
            “乾,元、亨、利、贞。”
  在《易经》的学问上,这四个字叫作“卦辞”,意思是乾卦这一卦的图案,他用这四个字来说明。这四个字,我们不能照现在的读法,一句就把它读完,而是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立的意义。“乾,元、亨、利、贞。”就是说乾卦是元的、亨的、利的、贞的,四个现象。元可以说是宇宙的本能,也可以说是万物的开始,如启元,一个东西的来源等等很多。讲到哲学方面则乾是宇宙的本体,天地万有都可以说是乾、是元,宇宙间万象万有都是它的功能创造的,所以叫作元。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既不讲上帝,也不说菩萨,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只是宇宙的本能;我们用一个乾卦的代号来表示,是科学的,不是宗教的,也不是纯粹的思想哲学。第二个观念,是这个乾卦代表“亨”。亨就是通,是亨通的,无往不利,到处通达的,没有阻碍的。第三个意义是利,无往而不利。所谓利,不是现在赚钱为利的利,是没有相反,没有妨碍,没有害的。“贞”古代的解释“贞者正也”,就是正,也是完整的、没有受破坏的意思。
  上面是文王作的卦辞。
                潜龙勿用
    “初九,潜龙勿用。”
  这是爻辞,是把整个的卦作分析,一部分一部分来加以解释的。我们的老祖宗画八卦,下面原来没有文字注解,因为在当时没有文字,而文字的创造,一开始就是卦。世界任何国家民族的文字,最初的来源都是图案。卦下面的文字,是后世加上去的,《周易》的文字,是文王开始加的,卦辞、爻辞都是他对卦的解释。
  “初九”的意思,前面说过,阳卦以九作代表,因为阳数以九数到了最高位,所以看到九这个数字,就知道代表阳,初九就是指乾卦的第一爻而言。上面的卦辞,只是元、亨、利、贞四个字,很简单,也很抽象。这里爻辞“初九潜龙勿用”,又突然跑出一个“龙”来了,这龙是怎么来的?我们先要了解,中国文化是龙的文化。自黄帝时候开始,政治制度上分官,以龙为官名,如龙师、龙帝,都以龙为代表。龙是中国文化最伟大的标记,是我们几千年来的旗帜。中国文化对那些伟大的、吉祥的、令人崇拜的万象,每以龙为标记。西方人尤其英国人,近几百年以来,很多资料显示对我们中国人很多防范,很多不利,他们在心理上一直惧怕中国。有一派基督教,看见龙、听见龙都会害怕的。他们说《圣经》上说龙是魔鬼,其次他们把恐龙这些古代巨大生物,当作了中国《易经》上的龙,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我们中国人自己要认识清楚,我们龙的文化,第一,不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讲的那个龙,不是魔鬼。我们的龙是天人敬信,在宗教观念上代表了上帝。第二,我们中国的龙,老实说没有人看见过,不必说他们把地下挖起来的骨头当作龙骨是错误的。中国的龙,不只是三栖的,甚至不止是四栖,水里能游,陆地能走,空中能飞,龙的变化大时可充塞宇宙,小时如发丝一样看不见,有时变成人,有时变成仙。龙到底是什么?无法有固定的具体形象。实际上中国文化的龙,就是八个字:“变化无常,隐现不测”。如学会了中国文化,人人都可作诸葛亮。试看外国人的恐龙,全部都可看到,中国的画家画龙,如果全部画出来,不管是什么名家画的,都一文不值。“神龙见首不见尾”。龙从来没有给人见过全身的,这就是“变化无常,隐现不测”的意思。我们懂了龙的精神,才知道自己文化的精神在哪里,这也是大政治家的大原则,也是哲学的大原则,也是文化的大原则。另一方面,我们懂了“变化无常,隐现不测”八个字,也就懂了《易经》的整个原理。《易经》告诉我们,天下的万事万物,随时随地在变,没有不变的东西,没有不变的人,没有不变的事。因为我们对自己都没有把握,下一秒钟我们自己的思想中是什么?也没有把握知道。
  其次,《易经》为什么在这里提到龙?我们认识了龙的精神,就能明白了。《易经》说到乾卦中的龙,就代表了宇宙生命原始最伟大的功能。乾卦也代表太阳。太阳一天一夜的隐现,分为六个阶段:第一个是夜里的太阳,躺在下面——地球的另一面,过去说在海底,在地心的那一面,我们看不见的为“潜龙”。假使卜卦得到了乾卦初爻,那么“潜龙勿用”,最好不要动,如想找事,履历表都不必送出去了。但要注意这个“勿”字,究竟是“不能用”、“不可用”、“不应用”或“没有用”呢?就更难翻成白话了。不过“勿”字,却也包括了这些意思,但并不是说用的价值不存在,只是此时不要去用它。潜龙就是龙还是潜伏着的,有无比的功能,无比的价值,还没有用。诸葛亮尚在南阳高卧的时候,自称卧龙先生,这就表示他抱负不凡,自己认为是潜龙,这也是人生的修养,也是《论语》上孔子说的“不试故艺”。
                见龙在田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二爻,是乾卦内卦的中爻,中爻是最好的、最重要的。九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如仅照文字翻白话是无法表达原意的。“见龙在田”,见是现的意思。龙现在田里,等于虎落平阳被犬欺了,还如何利见大人?这要了解“田”的意思,中国文字与西方文字不同,不但是单音字,而且一字往往含有几种不同的意义。中国古代的田写作,是图案画,上面通了为由,下面通了为甲,上下通了为申,申字旁边加示,上天垂示就是神,神是上下通的,所以鬼字亦从田,上面走不了,向下面走就为鬼,后来再加两根头发,就成鬼的样子。电、雷都从田,天上下水,地下发雷,雷向下走为电。这是中国字结构的由来,每字都有道理,不比ABCD硬凑拢起来的。从上面的解说,我们便知这里的田字是代表地面,就是大地,不要以现代的观念,认为田只是种稻子的田,那就错了。见龙在田的卦象,是早晨太阳刚刚从地面升上来,光明透出来了,在这个时候“利见大人”。如卜到这个卦,卜卦的说,如去见董事长或什么长官辈谋事之类,一定成功。大人并不是很大的人物,在古代大人、小人是相对的名称,一如“贵人”这个名称,并不一定是很大的贵官。假使有人跌了一跤,刚好有一位清道夫看见,将他扶起送到医院,这位清道夫就是跌跤者的贵人。贵人的贵与不贵,是在时间空间上刚刚需要帮助的时候,予以帮助的就是贵人。
                终日乾乾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第三爻是内卦的上爻,如果只用三画卦,已经到了顶点。如果学会了《易经》,不必卜卦,六十四卦,没有卦是完全好或完全坏的,每个卦都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只有谦卦这一个卦是全好的。谦退,谦让,有利益大家拿,自己都不要,这当然好,六爻皆吉,这是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现在乾卦第三爻,问题来了,以人生历程来说,年轻人还在大学里读书,还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的阶段,就是初九爻潜龙勿用,价值无比。等拿到了文凭,踏入社会中,就是九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拿文凭找到了工作,然后有工作,有地位了,有声望了,就是第三爻。以人生的年龄而言,十几岁到二十岁是初爻,二十岁到三十岁是二爻,三十岁以上到了中年是三爻,这时应该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时候。我们先作一些文字的解释,乾卦我们已经解释了,是纲常,是宇宙的开始,就像人生的本分一样。君子终日乾乾,就是说人一天到晚,都要保持本分,保持常态,永远这样;不但如此,到了晚上,还要警惕自己,不可放松,就像白天一样的小心。就是说到了中年做事得意的时候,做人做事随时随地都要小心,乃至到了晚年都不能放松。《大学》、《中庸》的思想,都是从这里来的,这就是所谓的“惕若”。“厉”,是精神的贯注与专精,磨磨自己,就没有毛病。像这样的卦好不好,假使到街上卜卦,算命先生会说很好。不过要小心,因为命运还有重重危机,一不小心随时随地会有问题,对自己要有那么严格的要求,才不会出毛病。一切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也不在于环境。人在得意时,就怕忘形,这时就用得着这个卦爻。
                或跃在渊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到了第四爻,很妙。从整个卦看起来,内外两卦分得很清楚,成为两节,这表示一条龙或一尾鱼在深水里跳出来,无咎,没有毛病,要出头了。但要注意“或跃在渊”的“或”字,这一爻真好,操诸在我。譬如一个人,事业到了顶点,如再进一步,或者跳一步,或者不跳,都是好的。九四是外卦的初爻卦,与内卦的初爻相应,都有无比的价值。
                飞龙在天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一般人称皇帝为“九五之尊”,以为就是《易经》上的这个“九五”。这话要注意,代表皇帝的九五之尊,是依据数中的阳数来做表达的符号,奇数为阳,九是到了阳数的极点最高位,五是阳数的最中位,代表了至尊至正,并非仅指这里九五爻。《易经》乾卦的第五爻,和第四爻不同了,这时飞龙在天,如一条龙在空中飞,道游自在,也是利见大人。整个《易经》研究完了,利见大人的卦爻并不多的,这里的利见大人,见的是什么大人?假定我们以汉高祖为比方,当他打败了项羽,自己创业的时候,正是飞龙在天了,他还要利见大人,这个大人是谁?是指他所遇到的都是好人,都是对他有帮助的人,看汉高祖的一生,正是一个乾卦,最初倒据当一个亭长,一天到晚喝喝酒,正是潜龙勿用,后来到了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时候,他所遇见的人个个都是好人,个个都有用处,个个说他好,都帮助他。
                亢龙有悔
  每个卦到了最后一爻,阳爻称为“上九”,阴爻称为“上六”,每卦的第一爻为“初”,最后第六支为“上”。乾的九五,在外卦而言是中爻,人取其中则是,事物取其中则是,到了顶点则不是,没有出头也不是,所以《易经》告诉我们正中之位。算命看走运不走运,就看是不是得其时,得其中,如得其中位,无往而不是,不得其中则处处都不是。这个中也可读成“仲”的音,如打靶打中了,对了。到了上九就是亢龙有悔,亢者高也,高到极点,高而无位,贵而无民。中国的哲学,皇帝自称“孤家”、“寡人”,位置到了最高处,就很寂寞,听到的都是好话,简直听烦了,年纪大了的人谈起话来也常常说:“现在能谈话的人已经没有几个了!”我说这是“亢龙有悔”呀!所以人的年龄到了那个高位,到处叫他老公公,到处请他上座,这就到了亢龙有悔。这里的悔不是后悔的悔,是晦气的晦,到这个时候倒媚了。换句话说,就是万事不要做绝了,做到了顶,对不住,有悔,保证有痛苦,烦恼跟着来了。看历史上唐玄宗多么好,后来到让位给他儿子,就是很惨的局面。
              见群龙无首——吉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注意“用九”这两个字,《易经》中只在乾卦中有“用九”,坤卦中有“用六”,其它卦中都没有这两个字出现,这中间就有问题了。我们知道九是代表阳爻,从初九到上九,都有解释,用九又是什么意思?再看下面见群龙无首,吉。乾卦到这里,才大吉大利。这是怎么说法呢?这句话在后人研究《易经》的有关书籍里,各有各的讲法,都各有一套理论、一套说词。可是研究通了以后,非常简单。我现在告诉大家一句话,用九就是不被九所用,而是你能够用九。那么用九是用哪一爻的九呢?哪一爻都不是,又哪一爻都有关系,这就高明了。只有拿中国文化历史来代表说明这件事情。就是我在以前讲《论语》的时候,说过中国文化注重道家的隐士们。历代的隐士们和当时历史时代的开创,有绝对的关系,可是在历史的记载上都找不到他们,如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是谁培养出来的呢?是他的老丈人黄承彦和老师庞德这些隐士。像他们就是用九,改变了历史的时代,而自己又不受环境的影响,所以要用九。见群龙无首,不从那里开始,永远没有开始,也永远没有一个结束,既不上台,当然也不会有下台。用九最高明,用九者不被九所用。换句话说就是告诉了我们做事的道理,以现代话来说,就是做事要绝对的客观,不是与时代没有关系,而是处处有关系,这是真正领导历史时代的作法。“群龙元首”,是一个圆圈,完整的,所以大吉大利。以做人来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曾子也说:“求于人者畏于人。”越是有求于人家就越怕人家,无求就是用九的道理,用九是元亨利贞,并不是潜龙勿用,潜龙勿用有待价而沽的意思存在,用九则已经忘我了。以现代话来讲,用九是中国文化最高的哲学精神。有人说儒家是捧帝王的政治哲学,这是不对的,儒家、道家的思想,都是从《易经》来的。
          《彖辞》——孔子对《易经》的批判
  “彖家曰”,彖辞。曾经介绍过象是一种动物,据说这种动物能将铁咬断,所以才借用了这个名词。彖辞就是断语的意思,断定的话。据说《彖辞》也是孔子作的,以现代观念看,《彖辞》是孔子研究《易经》六十四卦的结论、批判。传统的说法是,《卦辞》、《爻辞》都是文王作的,一说《卦辞》是周文王作的,《爻辞》是周公作的,但考据上很难决定究竟是谁作的。
              宇宙万物的创造者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孔子研究的断语,他的人文文化观念开始了。我们以前说过,乾卦所代表的,如以身体来说是代表头,中医的八卦代表,乾为首,坤为腹,艮为背,离为眼,坎为耳,巽为鼻,兑为口等等,非常有道理。孔子的断语不管这些,他只说伟大得很,乾卦是代表宇宙万有的根源、功能、生命的功能,宇宙万有都是它创造的。前面提到过,与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文化是说宇宙万有是有一个上帝、一个神、一个主宰所创造的。中国文化不来这一套,但也不是唯物的,也非唯心的,这个功能无以名之,我们就画一个符号来表示,这符号叫作乾,它包括了唯心、唯物,也包括了上帝、鬼神、菩萨、佛,已经脱离了宗教的色彩,脱离了玄学的色彩,是科学的哲学。何以知道孔子研究《易经》,是说乾卦代表宇宙万物的本体?他在这里明白地说“万物资始”,宇宙万物的开始都靠乾的功能,这是对乾卦的第一个观念;他的第二个观念“乃统天”,乾卦包括了天体,整个的宇宙都在乾的范围以内,乾统率了天地宇宙,所以从孔子的观念研究《易经》,又要注意到他认为文王周公所提出来的乾卦,是代表宇宙万有的本体、根源、生命的来源。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就是说我们这个宇宙,像风的吹动,风为什么会吹?每天的气象报告,这是科学,但西伯利亚的寒流为什么会起来的?台风又怎样起来的?台风最初起来的时候,只看到一个小水泡在旋转,渐渐扩大,这是物理,但这小水泡又怎么来的?用《易经》研究这些,就是科学的哲学。现在孔子说,云的流行,雨的下降,雷鸣,电掣,宇宙万物的变化,都是靠乾卦的功能来的,功能一动,便有一现象,就发生云,某一现象就发生雨,构成各品各类的万有的事物。
              玉皇大帝的六条龙马
    “大时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这是说明时间的来源,时间在科学哲学上是人为的,时间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西方现代科学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现以后,才知道宇宙的时间是相对的,而中国的儒家、道家、佛家早就告诉了我们时间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道家老早就说,月球的一天一夜,就是地球上的一个月,现在科学证明的确是这样,不过现代外国人讲的我们就相信了,而我们祖先讲得那么肯定,却不相信。“大明终始”,就是讲时间,大明从早上开始,晚上结束。“六位时成”,我们中国人过去把白天分作六个阶段,晚上也分作六个阶段,成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点钟,所以成为六位,而这个六位是根据《易经》画卦为六爻的思想来的,是人为的,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许太阳和其它星球的时间划分,和我们不一样,但中国六位时间的形成,也是从乾卦的功能来的。“时乘六龙以御天”,以龙来代表时间的动,像一条龙一样在空中飞,因为龙是看不见的,但又有飞的功能,时间从早晨天明到晚间天黑的六个阶段,永远在旋转,像六条龙衔接起来,在天体上很有规律地驾御而过。后来在文学上,宗教的神话中说,玉皇大帝出巡时,有六条龙为他拉车子,也是由这句话编出来的。事实上这句话是说,宇宙间时间的构成,与地球,与人类的关系,有一定的法则,这一功能是来自乾卦。
              大吉大利的保合太和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这里明白地告诉我们生命的本源,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诸子百家,中国文化讲人生的修养,都从这里出来。这里告诉我们要认清乾的道理,生命的本体,把握了这点就知道乾道的变化,在各正性命,真懂了这个道理,自己就可以修道了,修成长生不老。中国文化中道家讲究两个东西——“性”与“命”,性就是精神的生命,命就是肉体的生命。西方哲学唯心的,只了解到性的作用,对性的本体还没有了解,把意识思想当作性,这是西方哲学的错误。命,西方医学到了科学境界,但仍不懂“气”的功能。现在美国流行研究针灸,研究中医,仍不懂这个功能。西方的病理学,注重在细菌方面,如今也研究到病毒,这还是以唯物思想作基础。东方中国的病理学,不管细菌不细菌,建筑在抽象的“气”上面,因为气衰了,所以才形成了病。西方的抗生素,往往把气困住了。我常常告诉朋友,西医只能紧急时救命,不能治病,西医治了以后再去找著名的中医处一个方于,好好把气培养起来,补补身体。在病理上,细菌是哪里来的?为什么形成?有许多细菌并不是从身体外面来的,如白木耳是用细菌种的,但有更多木头上面自己生长灵芝一类,这菌又是哪里来的?这是讲性与命的道理。懂了《易经》,自己就晓得修养,自己调整性与命,使它就正位。思想用得太过了妨碍了性,身体太过劳动,就妨碍了命,这两个要中和起来,所以各正性命,于是“保合大和”。中国人道家佛家打坐,就是这四个字,亦即是“持盈保泰”。所谓“持盈”,有如一杯水刚刚满了,就保持这个刚满的水平线,不加亦不减,加一滴则溢出来了,减一滴则不足。所谓“保泰”,当最舒泰的时候要保和了。譬如用钱,决定保存一百元,如用去十元,便立即补上,仍保存一百元,这就是保泰。所以打坐的原理就是保合太和,把心身两方面放平静,永远是祥和,摆正常,像天平一样,不要一边高一边低,政治的原理,人生的原理,都是如此。孔子就告诉我们“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什么是大吉大利?要保合大和啊!所以研究《易经》,看了孔子这些话,还卜什么卦呢?不卜已经知道了,保合太和,才利贞——大吉大利嘛。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这两句话,应该是和上面连起来的,是乾卦《彖辞》的最后两句话,可是宋儒把它因断了。这八个字是用到政治哲学的原理上去了,各种政治理论说了半天,不如中国人四个字“国泰民安”,国家太平,老百姓个个平安无事,就是天下太平。
           天行与天道——《彖辞》的说法
  “象曰”,《彖辞》,象就是现象。据说《彖辞》是周公作的,不是孔子作的。又有一说《彖辞》也是孔子作的,到底是谁作的?这是考据家的事情,我们不去管,也不需要去管,我们要的是它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大家太熟了,这又是人文思想。乾卦代表天,行是运动的意思,这是教我们效法乾卦。道家老子也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修养如效法大地一样,地给我们住,给我们生长万物,供给我们食,我们一切都靠土地,人类没有土地就完蛋了;但是我们还给土地的是粪便垃圾,可是土地并不计较,照旧生长出东西来供我们食、用、享受,所以人的胸襟要效法地。而地是靠什么能够这样?靠宇宙,靠天,而天则只有付出,没有收回去,像太阳一样,只放射出来,并未从地上吸收什么。而宇宙却是效法道,道是什么?是自然的,没得什么效法了。总之是教我们做人的精神,应效法自然的法则,只有付出,没有收回。这是老子所讲的“道”的精神,也就是《易经》上的“天行健”。天体不断在动,永远在动,天休假如有一秒钟不动,不必要用原子弹,整个的宇宙都要毁灭掉了。第二句话“君于以自强不息”,正如老子所说的意思一样,做人要效法宇宙的精神,自强不息。一切靠自己的努力,要自强,依靠别人没有用,一切要自己不断努力,假使有一秒钟不求进步,就已经是落后了。
  上面《彖辞》的第一句话,是解释卦辞的,接下来下面的话则是解释爻辞的。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前面说的,以太阳来比喻,过去的观念,不像现代物理世界的科学,过去的阳是抽象的,乾卦六爻的第一爻现象,是阳能压制在下面,没有上来,所以潜龙勿用,拿太阳作比,是还在地心下面,天尚是黑的,不要强出头来。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这又拉到人文文化上来,就是说二爻的象,等于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给予人家的利益作普遍的发展。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第三爻的解释,反复,道也。这是《易经》告诉我们因果的道理,怎样过去就怎样回来,地球物理一样,从太空中就看到,一件东西出去,经一个圆圈又回了原位。终日乾乾,就是教我们得意了,上了台要特别小心,因为反复,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上台就有下台,有好处就有坏处,一反一复,“道也”,是自然的法则,必然的,逃不了的,你以为整了人,可是一定有你的吃亏处。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四爻的爻辞是告诉我们,可以再进一步,没有毛病。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造”念“阻早”反切的音,意义与操相通,就是说人到了这个阶段,就要“造”这个境界。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这个“亢龙有悔”的爻辞这里解释说,凡事不可求满,满了以后不会长久,所以一切事情要留点遗憾、留点缺陷,并没有错,这一点缺陷都弥补完了,也就完蛋了,所以盈不可久也。中国政治的原则“忧患兴邦”,一个国家遇到艰难,往往是兴起的时代,是好的开始,一路旺盛,像欧洲的罗马,我国的唐代,到了鼎盛的时候就完了。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老子就是这个思想,用九就是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地生长万物给我们,没有要求拿回什么,利息都不要,只有布施,所以用九的道理,在效法天地之德,不要自己创造什么,而且也创造不了。看历史,一部《二十四史》,谁作过结论?宇宙就是这样,没有结论的,天德不可为首,也没有开始,人类历史也是这个道理,永远在演变中。
  《易经》的《彖辞》、爻辞、《彖辞》,都是以天地法则的观念,拉到人事上来讲,就是《周易》的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开始。至于它的应用,则不在《周易》上,而散置于外,保留在道家的《连山》、《归藏易》中。
            《文言》——人文的思想体系
  现在象数方面暂讲到这里为止,再继续讲易理。前面说过了乾卦的卦辞、爻辞、《彖辞》和《彖辞》,有三个不同点:第一是乾卦构成了文化思想的卦辞和爻辞的观念;第二是《彖辞》,是对乾卦卦辞和爻辞的解释,由这一段解释看出来,孔子把《易经》原来科学的东西,变成人文文化的哲学思想;第三《彖辞》也是把科学的东西变成人文文化的哲学思想,但是连带以天文太阳系统的现象作为象征,以星象来说明道理。可见代表中国文化的《易经》文化,在上古起码经过五百年一变。这五百年当中,对《易经》这套思想法则的演变,可见每一时代思想,每一法则都在演变,没有办法固定停留。古人的演变还比现代少,现代的演变更大,过去三百年当中,出了五十万部书,现在是三年当中出五十万部书,这不能说对文化思想没有影响,这就说明文化思想在演变。
  现在看到的《文言》,据说是孔子作的,这是孔子研究《易经》“乾”、“坤”两卦的心得报告,不是小孩子念书“白话”、“文言”的文言。这里所谓的“文言”,是现代所谓的“思想体系”,变成文字,谓之文言。在晋朝以前,《文言》并不放在乾卦的内容之中,而是放在《系辞》当中,是晋代王弼将《文言》放在乾卦中,以下我们开始研究《文言》的本文。
               尽善尽美的人生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
  干也。”
  这是白话文,很简单,我们都看得清楚,这是孔子研究《易经》以后,对于文王所作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四个字的内涵所包括意义的解释。当时对于周文王所作这四个字的乾卦卦辞,究竟是科学的还是哲学的?人们不知道。前面我们了解,《彖辞》属于科学的,《彖辞》偏重于人文思想。《彖辞》和(辞》是同一时代产生或作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也是问题。现在孔子在《文言》中对“元、亨、利、贞”四个字的解释,完全纳入人文思想的范围中,对于宇宙物理科学方面都不管,这也就是儒家思想的开始。他对于“元”字,强调善的,善的思想,善的行为,一切好的一面的成长,才够得上所谓元,这是代表万物的开始,但这是好的一面的开始,叫作“元”。亨则是好的集合,嘉是良好的意思,良好的很多因素集合起来,成为好的集合,才够为亨。利则要达到和的利,和在现代的观念是和平,怎样才能和平?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能相和吗?要恰到好处的相和,最适宜的和,才能得到真正的利。假使我有利,你没有利,乃至损害到你,而你得了利,一定会损害到他,这种有损另外一人的利,并不是利的目的,也不是利的定义;这里的利,是两利,彼此间都有利,才够得上利。至于贞,则是一件事物的中心,一些团体中有干事,这个职务名称,就是从这里来的,核干,中心就是贞。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体,利物足以和义,贞国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这里再度引申一下,发挥上面的四点,这也就是儒家思想,孔子讲的人文文化教育的目的。一个人受了教育以后,要具备元、亨、利、贞四个字,才够得上作为一个人,亦即要养成“怀仁足以长人”。自己的胸襟,内在爱人,才能够领导别人。“嘉会足以合礼”,一切的嘉会,人与人之间相处得很好,才能合礼。礼即是中国文化《礼记》中所标榜的社会,亦即是今日我们所标榜的康和利乐的社会,才能实现。“利物足以和义”,儒家思想中有“济人利物”的话,“物”字不只是指动物、植物、矿物,在古代的“物”包罗很广,等于现代语“这个东西”的“东西”,是一个抽象名词。“利物足以和义”的利物,意思是我们人类应该利物、用物,而不被物所用。现代西方来的文化,人都被物所左右了。“贞固足以干事”,养成内在坚贞,意志坚定,然后可以做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这是孔子的结论。
  孔子研究乾卦,到这里完全拉到人文思想这方面来了,启发了后来的唐宋之后一般儒家研究《易经》的路线,没有走往象数方面去,没有向科学方面走了。
  下面的解释亦是在人文文化方面,但有所不同,我们也可以由此认识儒家、认识孔孟思想。
            特立独行——默默无闻的潜龙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
  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门,乐则行之,优则速之,确乎其不
  可拔,潜龙也。”
  初九爻的爻辞说“潜龙勿用”是说的什么呢?前面已经有了两个解释,现在孔子解释,龙的精神是看不到的,不会完全给人看见的,一个人如道家老子说的功成名遂身退。帮忙了人家,人家还不知是谁帮了忙,就是“龙德而隐”的道理。一个人做到社会外界环境尽管变,自己不易乎世,不受外界变的影响,自己有坚定独特的思想,也不要求在外面社会上成名(孔子、老子、庄子都走这条路线),不成乎名。当这个世界不能有好的时候,自己隐退了,不求表现,亦不求人知,默默无闻,而不烦闷,真的快活、乐观,不让忧烦到心中来,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能坚定不移,确乎其不可拔,毫不动摇,这就是初九爻的潜龙。现在经过孔子这一解释,“潜龙勿用”的勿字下定义了,这勿字是表示原来有无比的价值,并不是不能用,亦非不可用,而是自我的不去用。孔子的一生,是做到了“潜龙勿用”的精神。
              领导者的修养与风范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
  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孔子对九二爻的解释,是讲一个领导人的风格德性(当然所谓领导人,不只是最高的领导人,一个小单位的主管乃至一个家长,都是领导人),有如龙的德性,是至中至正。人要达到至中至正,先要养成胸襟的伟大。以西方哲学而言,要绝对客观,平常的话都要讲信,平常的行为都要小心,要防止自己产生歪曲的思想和不正确的观念,随时存心诚恳,对于世界有了贡献,乃至挽救了时代社会,自己并不骄傲,并不表功,不认为自己了不起,有很厚的道德,又能普遍地感化别人,这是九二爻爻辞的意思,这是领导人的修养标准。这里孔子把九二爻的爻辞完全解释成人文思想的修养,要做一个领导人,便要中正、存诚、信言、谨行,功在天下也不傲慢,能够普爱天下人,这就是九二爻的意思。
              知至至之 知终终之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
  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
  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
  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这里孔子解释乾卦第三爻的爻辞,可作为每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标准。进德的意义,这要注意,看到秦汉以上的书中的德宇、道字,不要拿后世“道德”的观念连起来用。这里的“德”字,虽然有后世道德的观念,但在五经中“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的很少。古书中的德字是指行为,多半是代表“成果”。进德就是说求进步,修业则包括了学问、技能。孔子研究第三爻的结果,认为是指一个人欲如何进德修业,都要这样战战兢兢的小心。他并解释,“忠信,所进德也。”什么是“进德”?在孔子人文文化的思想中,人的修养,要做到“忠信”这两点。所谓“忠”,就是前面所说的“闲邪存其诚”。古代的“忠”字,不要用唐以后一定要杀了头,才算忠臣的“忠”字观念来注解。古代对于“忠”字的解释,是对人对事没有不尽心的为忠。言而有信,信自己,信别人为信,这是进德。至于修业,要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也。后世将文章写好称作修辞,文学院有“修辞学”的课程,研究怎样把文章写得美,古人称推敲。《易经》中的修辞,假如也是这个意思,那么好了,古人教人修业,只要把文章写得美就行了,当然绝对不是如此。《易经》上的修辞所含的意义,包括了言语、文字和行为,要和辞章一样。古代“辞章”的观念,并不是限于白纸黑字的文字著作,而包括了待人、处世、做事乃至于都市建筑的设计,都是修辞。所以“修辞立其诚”,就是说言谈举止方面,做人要诚恳,这是居业的条件,无论做任何事业,做官也好,做工程师也好,乃至当清道夫也好,讲话要得体,风格很够,本位站得住,这就是修业,这是孔子对进德修业的解释。
  这还不算,下面他继续发挥:“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这可难了,这也是精义所在。这里是说,人最高的智慧要做到对自己、对人、对事,知道机会到了,要把握机会,应该做的就做。看历史就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人变法,第一个是春秋时的商鞅变法,还有一个是宋代的王安石变法。秦以前原来是公田制度,商鞅变法,一变而为私有财产制,结果商鞅自己弄到被五马分尸。但是他的办法好不好呢?好得很,自商鞅变法,秦汉以后,因为私有财产制,产生了最古老的私有思想,社会繁荣富足。到了宋朝王安石,也想走变法的路子,最后又失败了。但王安石的所谓新法到底好不好呢?后世评论他是了不起的大政治家,但他不能“知至至之”,那个时代的趋势还没有到,他虽有高度的思想,高度的办法,可是没有用处,所以要“知至至之”,时机到了便做,则刚刚好,就可与几也。什么是“几”?就是知机,未卜先知,就是知这个几?等于看电视,手刚搭上开关,在即开未开之间,那一刹那就是几,要有这样恰到毫颠的高度智慧,看准了,时间到了,应该做就做,对了便可改变历史。“知终终之”,就是看见这件事,应该下台的,就“下次再见,谢谢!”立即下台,永远留一个非常好的印象在那里。但这个修养很难做到的,孔子、老子都是这个思想。老子说的“功成、名遂、身退”,就是知终终之。但“知终”的“知”很难,如懂了这个道理则“居上位而不骄”,虽然坐在最上的位置,也不觉得有什么可骄傲的,这如同上楼下楼一样,没有永远在楼上不下来的;那么在下位也无忧,因为时代不属于自己的,所以人生随时随地要了解自己。所谓乾乾因其时而惕,要认识自己,时间机会属于自己就玩一下,要知道玩得好,下来也舒服,这样纵或有危险,但不至出毛病。从这里就看到孔子的思想就是一个“我”,人生如何去安排我,每一个人把自己的自我安排对了,整个大我也安排对了,有许多事往往是因为这个“我”安排得不好,把整个事情砸烂了。
        
南怀瑾-->易经杂说-->第七部分
 第七部分
                山中的宰相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易经》讲了半天讲到极点,只教你把握一个时间、空间,时间不属于自己,任你怎样努力,也没有用;时间到后来被变作运气,运不来,轮不到那个时间,再转亦没有用。但是要注意,看历史就知道,有些人时间到了自己的前面,却不让时间轻轻溜过去了。但“或跃在渊,无咎。”这句九四爻的爻辞说的是什么呢?前面说过,这句爻辞的“或”字,等于一个人站在门中间,一脚在里一脚在外,进出都可以,所以孔子这里说“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要上去或要下来都可以,但并不是滑头,当然滑头也可以做到这样,这中间就在各人的内心了。再进一步解说,一个人处世,或者进一步,或者退一步,也没有办法固定,但是始终不是为个人,只为社会,为国家,要有贡献,并不是滑头,但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这样站在中间,是等待时机,所以这是无咎的。当然人生做到第四爻,那是最舒服的。历史上有些人可以做到这样,举例来说,道家所标榜南北朝时候的陶弘景,有名的所谓山中宰相,南北朝几个皇帝,大事都要请教他,但他永远不出来,不做谁的官。像这一类人,所谓上下无常,进退无恒的人,中国历史上蛮多,可是他的情感,对于社会、国家的贡献,并没有忘记,并不是专门为私。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九三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
  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平天者亲
  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九二爻说“利见大人”,现在九五爻也说“利见大人”,这到底说什么呢?是很妙的,而孔子的解释也炒得很,这也看出他老人家的“上下无常,进退无恒”也蛮滑的。有人写文章受他这一段的影响很大,那就是司马迁。试翻开《伯夷列传》看,司马迁整个的思想路线,都是走的这一段路,他对人生的评价,也是走这一段路。这一段很妙很妙,要详细研究起来,问题很多。这一段的文字也很美,但不要被美的文字骗过去了。古人的文章,文字境界很高,读起来,往往因为喜欢文字的美,而忽略了文字中重要的思想。如《胜王阁序》,大家读起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觉得文字很美,可是王勃在这篇文章中所透露的思想,却被忽略了。
  现在我们先了解同声相应这一段的文字。
  “同声相应”,这四个字研究起来很有趣,所谓“同声”,我们试到乡村就体会得到,有一只牛叫,另一只牛亦叫,相应了,因为同声,但牛叫鸡不会叫,因为不同声。“同气相求”,同一个气类的东西,这个“气”字很玄了,以现代科学的理论来说,物质元素排列相同的,自然合起来。这两句话又在说些什么呢?再看下面,透过了文字,就知道他的思想。“水流湿”,当然水向湿的地方流。“火就燥”,越干燥的地方越容易起火,这都是说自然的现象。“云从龙,风从虎。”龙大家都没见过,老虎一来风就来了。台湾没有老虎,在大陆,夜里在乡下丘陵地带走路,就要注意,有风来了,老虎就来了,这是中国古代的物理常识,这些都是说物类的相从。可是孔子讲这些干什么呢?和“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又有什么关系?他没有交代,现代年轻人常常说:“中国古代没有什么东西,只搞搞文字,没有思想。”这种说法才真是没有思想呢!下边他又说“圣人作而万物睹”。我们现在一谈到圣人就想到孔夫子,这里孔夫子所讲的圣人当然不是他自己,也不是指文王、周公,而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代名词,如佛家讲的“佛”,基督教讲的“神”,都只是一个代号。“圣人作而万物睹”的意思是说,世界上有人文文化出来,唐尧虞舜开创人文文化以后,万物的道理就看得清楚,这是讲人的。下面再讲物理的性质:“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如一次燃烧,有的化为气的上升,有的物质下落于地,于是他的结论“则各从其类也”,各人从他的同类。
  他这一段到底讲了些什么?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也讲到这个问题,他首先列举了好些个善人,都没有得到上天的好报,怀疑为什么道理,而最后引用了这段文章作答案,写得非常妙。
  我们先解决一个问题,以前的文学中,常有“攀龙附凤”这句话,例如汉高祖起来了,陈平、萧何这些原来不过是县政府的小科员,也做了一国的宰相,所以这一段,说穿了,也就没味道,那只是他的人生哲学。所谓“利见大人”,只是各从其类,各人的爱好,也可以说是世界人类心理的分析。有些想发财的人,就看不起官位,这就是各从其类的意思,由这个道理可以看人生。到了九五爻这里的利见大人,不是普通的大人,是各从其类的大人。
               莫到琼楼最上层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
  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人不要坐到最高位,换句话说,做人也不要做得太高明了,做得太高明了不好玩的,贵到没有位置好占。有的人,学问、人格、仪表都好,可是太贵了,贵而到了无位,连一个科员的位置都得不到。高到极点,下面没有干部了,或者说天下人都是干部,可是天下人都不敢说话,有意见都不敢发表,这就讨厌了,到这时就到了亢龙的境界,这时即使是好的,也会被打下来了,自己左右没有人来帮助,所以这一爻最不好。“动而有悔”,动辄得咎,没有好的事情临到身上了。
  孔子这一段,把六爻的爻辞,统统拉到人文文化的这一面,这是第三节。
               用九而不被九用
  下面又不同了,如果也是属于孔子研究《易经》所说的话,那么可能孔子去年的心得报告和前年的心得报告又不同了。我们先看看原文: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
  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
  治也。”
  “潜龙勿用,下也。”下这个字的意思,太低了。“见龙在田,时舍也。”时间定在那里,舍就是住,定在那里。“终日乾乾,行事也。”这是对做事而言。“或跃在渊,自试也。”是自己准备,试探一下。“飞龙在天,上治也。”上面最好的现象,天下太平的境界。“亢龙有悔,穷之灾也。”到了极点,前面再没有路走了。“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整个是好的,天下太平。这一段的六爻解释又不同,而且讲得非常抽象。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
  元用九,乃见天则。”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这和最初的解释一样,等于晚上太阳在地球的下面,阳气潜伏在下面,还没有出来。“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等于早上太阳刚出来,天下文明。我们注意,“文明”这两个字出自《易经》,实际上是文章与光明两个意思的联合,文章就是指万物摆在宇宙间的美丽现象,都称作文章。“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这两句“与时偕行”要注意,刚才说过,《易经》的整个精神,也可以说是时,这几句话是重要的话,孔子告诉我们,要跟着时代在变,在进步,做人也好,做事也好,要认清楚时代,把握时代,同时进步,不能落伍,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或跃在渊,乾道乃革。”到了第四爻,由内到外,这是一个改革的、变更的现象。“飞龙在天,位乎天德。”这是讲位,到了最高处了。“亢龙有悔,与时偕极。”时间不属于自己的了,时间到了顶。“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是说乾元用九,为天地的法则,天地造了万物,但是不支配万物,也没有把万物收回来,所以用九而不被九用。
  说到这里,可以告诉大家,任何一卦的解释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靠自己的观念来解释,各人的见解不同,卦的解释也就见仁见智了。
  现在我们继续讲乾卦的《文言》。
  有关乾卦的解释,《周易》中共分了五个阶段,兹列如下:
  一、卦辞:为乾元、亨、利、贞……
  二、爻辞:为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
  三、彖辞:为彖曰:大裁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四、彖辞:为彖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五、文言
  乾卦的《文言》中又分为六节:
  一、旷元者善之长”,至“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贞”,为第一节。
  二、自“初九日潜龙勿用”,至“上九曰亢龙有悔,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为第二节。
  三、自“潜龙勿用下也”,至“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为第三节。
  四、自“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至“乾元用九乃见天则”,为第四节。
  五、自“乾元者始而亨”,至“云行雨施天下平也”,为第五节。
  六、自“君子以成德为行,至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为第六节。
                成功与成名
  卜卦如果靠这个做依通的话(如算命用子平,或用紫微斗数来算,都是依通的方式)。从前面各个阶段可以看到,各阶段的解释不尽相同,其中除了爻辞,后面几个阶段的解释,据古人说都是孔子作的,但后世采怀疑的态度,并不承认完全是孔子所作的,认为有些是孔子作的,有些是孔子的学生所作的,但从它各阶段的观念变更上严格地看,是不是还有时代的问题?因为古人有一种新的观念产生,往往不敢直说是自己的新观念,一定假托古人。如古人作诗,常常有好东西,却不敢出名,而假托古人。最著名的例子,晋朝著《文心雕龙》的刘勰,古代搞文学的人,几乎没有不读他的《文心雕龙》,这本书等于是中国古代最高文法的境界。他是在和尚庙里长大的,当他欲想成名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去拜访当时很有名的大文豪沈约,请求指教推荐。沈约把他的文章,瞄了一眼,放在一旁,对他说:“还早呢?年轻人,慢慢来。”这一下,刘勰受了相当大的打击,但他非常聪明,懂得沈约的心理,一声不响回去。等了半年,把原来的那篇文章,稍稍变动一下,然后再送给沈约,说这篇文章,是一位古代大文豪绝世的稿子,被他找到了,请沈约批评。沈约接过来阅读,一字一叹,大为叫好。可是等沈约读完了,赞美了半天,刘勰才说,这就是半年前送来请你批评、你说不好的那篇文章,这还是我作的那一篇呀!再举一个近代的实例,以前在上海出品无敌牌牙粉的家庭工业社大老板——天虚我生,年轻穷困时投稿谋生,都被退稿,后来办了家庭工业社,执上海工商界牛耳,各报章杂志,都以高额稿酬请他写文章,他把过去被退回的文稿再寄出去应付,登出来以后,人人都说好。从这两个故事上,使我们看通了所谓成名与不成名,实在没有什么道理。古人当其道不能行的时候,所以往往和刘勰一样,只好假托他当时的古人,再不然,就变成秘本,无名氏的著作,越是秘本就越易流行,这就是人类的心理。不过现在的人不同了,不但是抄古人的文章据为己有,乃至于偷老师、偷同时代人物的文章为己有。
  从这些心理状态分析,所以对《易经》乾卦卦爻各种不同观念的解释,是不是出于一个人的手笔?是不是出于同一时代?的确是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不同意这些疑古派的意见,不能说他们一点理由都没有,但是依我们看,时代离开不会太远。因为在原则上并没有变。现在我们看到《文言》的第五阶段,这是最重要的地方了。
                好的开始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这里解释“乾,元、亨、利、贞”,乾卦的“元”字的意义,是“始而亨者也”,是代表元始,同时代表元始就是大吉大利、亨通的。如以做事来说,就是一开始就好,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元”与“亨”是连起来解释的,即原始的、完整的,整个是亨通的,而代表一个很好的开始。
                 性与情
    “利贞者,性情也。”
  一个性,一个情,讲到中国文化的哲学,这里就提出来了,性情这两个东西,性代表人的本体、本来,情是后来发展为人的情绪。中国人原来讲人的心理,有所谓七情六欲,六欲是佛家的观念,七情则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以现代观念而言,性是理智的,譬如遇到一件事情,在观念上觉得不应该骂的,可是因为情绪不好,一见不对就骂,在骂的时候自己也知道何必生那么大的气,可是忍不住骂了,理性上知道不必要,可是在情绪上忍不住。情也和生理有关系,假使感冒了,或者肠胃不好,身体不舒服,往往情绪坏得多,这是一种性情。另外一种物理的性情,如堪舆学上的一些道理,房屋前有塘后有塘守空房,左有塘好,右有塘年轻人至少要离家出走,门前有路绕过是所谓玉带围腰很好,如果门前横过的路是反弓形就很不好。这上面就常常看到物理的有情与无情的道理。现在拿《易经》来讲,对“性情”两个字,不作哲学的解释,而作物理上的解释。这里说“利贞”两个字,所代表的一个是性,一个是情,其中贞是性,利是情。
                 利与义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这解释又与上面不同了,意思是乾卦所谓的“利”。我们要注意,现代提到利,都是利害观念的利,而《易经》上讲的利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利,并不是我求利,而是自己帮助了别人就称作利。这里就告诉我们,乾是能以最好的利去利天下,自己不求利。这种伟大的胸襟,才够得上“元亨利贞”的“利”,所以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都是从《易经》来的。
                心物一元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接着说乾卦所代表的性质,是刚健,中正,纯粹的精也。问题来了,什么叫作“精”?这很难解释,用现代的话来说,这里是说乾卦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这个本体不是属于物质的,物质不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唯物哲学以物质当作宇宙万物的基础,西方的唯心哲学也没有说对。《易经》的哲学是心物一元的,这心物一元叫作精,这个道理牵涉很广,如果发挥起来,又是另外一个专题了。
                 卦情
    “六支发挥,旁通情也。”
  研究《易经》有一个名词——“旁通”,读汉代的《易经》,经常有这两个字,卦的错综复杂就是旁通。一个乾卦的六爻放在那里,每个爻的变,都可以变成另外一个卦,第一爻一变,就变成天风女后卦,第二爻再变就变成了天山遁卦,每个卦的六爻都可以变动,这六爻发挥出来,就是旁通。这个旁通,有一专门名词为“卦情”。哲学的道理,《易经》通了,人并不是物,一个人在一个团体里,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我同大家认识,彼此自然就有了感情,就要发挥旁通,旁通者情也,彼此相互的关系,这是情。
    “时乘大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解释乾卦的精神,在时间上如六条龙一样,一天分六个时辰,驾御天体,就是他的功能,而风、云、雷、雨等等,云行雨施,使天下安定,这目的在解释乾卦的本体,等于基督教说的上帝,佛教的佛,道家的道。
  下面是解释爻辞了。
                理想与现实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
  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这是对“潜能勿用”所作的人文文化的解释,这一解释,也是研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孔孟思想的根本处。儒家精神中的“行”,认为有思想没有构成行为,有好的理想,有好的计划,没有做出来,没有成果,对社会、国家没有贡献,尽管有很好的德性,仍不能算是成德,这可以作知行合一哲学的根本。“日可见之行也”,但是不要讲那么高远的哲学,人的德业修养,在平常每日大家所看得见的,做得到的德行德业,一点小事都要注意,要随时随地改进自己的德行,而“潜龙勿用”是“隐而未见”的,虽有很高的理想,很高的道德,然而没有成果出来,对社会、对国家没有贡献,大家看不出这理想,这是潜龙勿用。在人文文化上,并不是说君子是没有用,而是没有用出来。
              领导者的条件与修养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
  利见大人,君德也。”
  这里解释乾卦九二爻的“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是“君德也”——领导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与修养。第一要学,“学以聚之”,学问是累积起来的。老子的话“为学日益,为道曰损。”做学问是每天每天慢慢累积起知识来的,修道则什么都不要,都丢开、知识也不要,学问也不要。做学问则每一件知识都需要,这里学以聚之,就是要知识渊博,样样都懂。“问以辨之”,要好问,到处请教,以能问于不能,这是儒家常常提到的。“宽以居之”,仅有学问还不行,要宽厚,待人接物,胸襟要伟大,包容万象,不能狭隘,然后“仁以行之”,还要仁慈,学、问、宽、仁,四点一定要做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就是这四德,是领导人应该做到的修养。
                度过危机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
  无咎矣。”
  作一个中间的干部,在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时候,这种位置最危险,因为上不在天,还没有到顶,下不在田,对下不能踏实,而上下的一切责任都落在身上,“故乾乾因其时而惕”,所以随时随地都在警戒自己,提醒自己,那么虽危险也可以没有危险。由此知道,最后的这一阶段的解释,不但告诉我们个人的修养,也告诉我们处世的原则。
                无可无不可
    “九四重则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
  者,疑之也,故无咎。”
  九四爻一爻一爻都是阳爻重重而来,阳为刚,重刚又不在中间的位置,偏了。不在天位,不在地位,也不在人位。天、地、人三位都没有占到,比方一个青年,大学毕业了,没有出路,不在社会上做事,这时就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所以或之,或就是疑,是有考虑的余地。这也是中国隐士的思想,什么都不占,换句话说,也类同于神仙处世的境界。
                大人的境界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
  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
  鬼神乎?”
  解释九五爻,突然提出一个“大人”,这大人不得了,伟大得很。这里有个大问题,也是我的“专利权”,现在告诉大家,几千年来,大家讲《大学》、《中庸》,一提中国文化,好像就只有《大学》、《中庸》,而且很多外面的观念,把《大学》、《中庸》代表了孔子思想,但事实上《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作的,和孔子原来的思想稍有不同。《中庸》是子思作的,思想更与孔子的不同。但《大学》思想是哪里来的?就是《易经》乾卦九五爻这条来的。“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试看历代儒家的注解,尤其是朱熹注的“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古礼六岁入小学,十八岁入大学,学做人了,长大了就是大人吗?到香港还称警察为大人,他难道懂了《大学》,《大学》的“大人”,实际上是从这里来的,而《中庸》是从坤卦来的。什么是“大人”?等于基督教的上帝,佛家的如来,儒家的圣人,道家的神仙。这里提出来的大人是“与于地合其德”,与天地的德性相合了;“与日月合其明”,同太阳月亮一样光明;“与四时合其序”,同四时春夏秋冬的程序一样分明;“与鬼神合其吉凶”,同鬼神一样变化不测。这样的大人,除了圣人、上帝、神仙、佛以外,谁能做到?我曾经对一位前清的举人说笑,我到了大人的境界。而且理学家说得对,人人都是尧、舜,人人都是圣人,说“天地合其德”,我并没有把地当成天,天就是天,地就是地,岂不“与天地合其德”?说“与日月合其明”,我也没有把白天当夜晚,也没有把夜晚当白天;“四时合其序”,冬天我绝对不穿丝织品衣服,夏天绝对不穿皮袄;“与鬼神合其吉凶”,我不敢去的地方,鬼也不敢去。我说老先生们把圣人搞得太莫名其妙了,事实上人人都是圣人。我说圣人的境界本来也很平凡,可是大家都被文字困住了,把圣人推得太高了,犯了“高推圣境”的毛病,把圣人的境界,故意塑造得太高太呆板了,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就是那么平凡。下面的话可以看到“先天而天弗违”,先干天,在宇宙还没有开始以前的时候,这个功能是存在的,而“天弗违”——这个天即这个宇宙,开辟了以后,不能够违背这个先天功能的法则,《易经》的法则,到了有这个世界以后,更不能超出这个法则——人生了就要死,花开了就要落的法则,自然的现象,没有什么稀奇;“天弗违”,《易经》告诉我们宇宙的法则,最高的真理,连这个有形的宇宙,都没有办法违背这个原理,又何况我们人类!鬼和神也出不了这个法则,后世以这里的话来比皇帝,那是奉承的话,不必相信。皇帝称九五,九是到了阳极,五是中正的意思,不是这个九五爻。
                六字真言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返,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
  圣人手?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手?”
  第六爻的爻辞“亢龙有悔”,所谓亢龙是高亢。这个很重要,每个人都要注意,学了《易经》做人做事,不要过头,过头就是亢;大家都是平等的,只知道进不知道退,只知道存不知道亡,只知道得不知道失去,就是亢;人很容易犯这个毛病,知道进退存亡得失的关键,就是圣人。学《易》就是使我们知道“进退存亡得失”六个字。
                坤卦的研究
  现在回过来讲《周易》的坤卦。
  说到坤卦,一个很大很麻烦的问题又来了,本来我主张研究《易经》,该从《系传》开始,为了使大家在卦上多了解以后,再回转来看《系传》,也许会更深入一点。
  乾卦还好研究,坤卦就比较讨厌了。
    “坤,元亨,利北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
  东北丧朋,安贞吉。”
  要注意,这里也是“元、亨、利、贞”,但“利、贞”不紧接在“元、亨”之后,而是“利牝马之贞”,母马之贞,公马则不贞。换言之,假使卜卦,这句话只利太太,当丈夫的没有份。何以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以卜卦而言,出门好不好?好!但是开始有艰难,弄得糊里糊涂,最后却有很好的成就,主利,大吉大利的。“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出门如去西南,或在西南方作事业,一定成功,会有很多朋友帮忙,可是不利于东北,但本身没有关系,得力的助手会失去,可是本身大利,所以要“安,贞,大吉。”这和签诗一样,不必解释,都晓得了,可是认真研究起其中的道理来就讨厌了。坤为地,地为什么会有这些个说法?一般学者,专门读书,不研究象数的人,不懂上古道家科学思想的,对于《易经》就觉得讨厌。尤其五四运动以后,有多少学者骂《易经》,在那里痛恨自己的文化到如此地步。
            《参同契》透露了坤卦的秘密
  现在我们来作深入的研究。我们知道,乾卦代表太阳,坤卦代表月亮,也代表大地。这要注意到,自京房易的系统下来,汉朝有一部道家的书叫《参同契》,是丹经鼻祖。所谓“丹经”,是炼丹的,使一个人超凡入圣变成神仙,为东汉魏伯阳真人所著,又名火龙真人,佛家称佛,道家称真人。所谓“参同”,是就《易经》、《老子》、《庄子》三本书的道理和方法,对于人修炼成神仙的科学性原则是相同相通的。在《参同契》里,从天地宇宙的法则,然后讲到生命的法则,自己养生的方法。他的方法中,用了京房易这一系统的《易经》思想,说明了乾坤两卦,太阳月亮和地球及地球外面的金、木、水、火、土五星,与人类身体内部生命法则相通的地方,其中提到坤卦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说到这里,报告大家自己认为很得意的一件事,这件事到现在为止,仍然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是一件尚未被人发现的一个重大发现,对《易经》体认的一个独家所有的一传之秘:记得当年研究坤卦又研究《参同契》、《京房易》,几条路不能相通,相当痛苦,尤其是看丹道方面的书,炼性、命方面的方法,简直玄不可测,不可知,不可思议,感到奇怪。再退回来看一般学说上的、历史上,乃至近代大学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等的说法,不但都是批驳,而且处处存怀疑。但是我有一个观念,我还是非常崇拜自己的祖先,认为古人自有他的道理,经过很多年的研究,才把它弄通了。《参同契》中谈到京房的纳甲,为什么乾卦纳甲,坤卦纳乙?甲乙本来在东方,把纳甲的圆图拿来看,位置都变了。看《参同契》就更奇怪了,其中说:“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炁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这在最初也不懂是怎么个说法。道家所谓炼身体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然后变成神仙。依照道家的办法,大约一共需要十三年就可成功。我常说假如真有神仙,只需要十三年就可成功,真是合算。用求学来比,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一共费时十六年,大学毕业以后,找一个一万元月薪的工作,还到处进不去,如果费十三年时间可以变成神仙,长生不死,该多舒服!这在西方文化是想都不敢想的,只有中国人有这种理想。
  看《参同契》的这段文字,以后再看《易经》的坤卦中“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和《参同契》的“东北丧其朋”的话一对照,我把它贯通了。这里坤卦是指月亮。我们中国几千年来,天文历法,都是用太阴历,以月亮的盈亏作标准,与潮水的升降有关系,与土地的地质变化也有关系,气候的变化,就是用这一套方法推测出来的,这比现在的天文台、气象所还要准确。太阴历月亮每到十五满月从东方出来,每五天一候,三候一气,六候一节,都是根据月亮现象看出来的。可知我们的老祖宗,经过了几千几万年的经验,最后把这个法则拿出来,成为全民的科学,人人都懂,天文、人事,都能把握,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月亮盈亏的阶段分为六个,先说十五的月亮最圆的,十六最圆满了,到了十七开始缺,二十三亏了一半,二十八没有了。真正的黑夜是二十八以后到下月初二,这期间假使带兵走夜路,要特别小心,到了初三的眉毛月就出来了,是早晨看西方,挂在天上面,所以月出于西,到了初七、初八,夜中看到半月在正南方,到了十五又看到满月在东方的位置,也是乾卦的位置,因圆满光明,所以是乾卦。这月亮是真阳,我们老祖宗就知道月亮本身不发光,是吸收太阳的光,到了十五月亮的光代表了阴中之阳,所以纳甲纳在这里,再到了二十七八,月亮在东北方下去就没有了,后天为艮卦,先天为乾卦现象,把这《参同契》的那段话和月亮的现象了解后,就知道这里坤卦不是“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而应该是“西南得明,东北丧明”。那么从此知道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套科学。
              坤为什么独利母马
  “元亨,利牝马之贞。”对母马就好,对公马不好,为什么呢?读《易经》,对中国文化的物理常识要丰富。我们到西北,看到野马群,马是喜欢合群的,一群上千匹的马中,有一个头子出来,一定是一匹公马,这匹公马领头往哪里,这一群马,无论公的母的都跟着它,非常拥护领袖。牛群也是如此,牛群夜晚睡觉,母牛一定睡在靠里面的安全地带,公牛则一定睡在外面的地带,以保护母牛。所以男人照顾女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打仗的时候,公马也一定冲在前面,所以牝马(母马)是追随牡马(公马)的,这是第一个观念。其次,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母爱,每一个宗教,到最后都是崇拜女性的,天主教的圣母,佛教的观世音,都是女性,因为母爱最慈悲、最仁慈、最伟大,所以中国文化上认为女性“为母者强”。不但人如此,各种动物也如此,当母亲的时候最坚强。试看母鸡,平常非常软弱,可是当它翼护小鸡的时候,遇到了老鹰等等侵略者时,则会拼命保护小鸡,精诚抵抗,这就是母爱的精神,牺牲自我的精神,所以母马不但有跟公马,跟乾卦,顺阳性的功能,同时本身还能发挥群爱、仁慈的精神,所以坤卦的象是牝马,这是炒得很的。第三个观念,我们知道在中国文学上“牧马嘶风”的话,马是喜欢走逆风,牛喜欢走顺水,所以研究《易经》的象,要懂得中国古代这一套物理学。如中国的文化的物理,冬天在郊野,欲知风向,看鸟栖息在树上的位置就知道,如栖息东边的枝上,即有东风来,栖在西边的枝上,即有西风来,因为乌喜欢面对逆风,假如顺风,它的羽毛被吹翻起来,可就要冻死了,这是当然的道理。马喜欢逆风,因奔走时有更大量的空气吸入,毛也是顺着吹,当然更舒服。
  坤卦又代表月亮,月亮的发光是从太阳来的,也代表大地,地球的运动,也是跟着太阳作相反的运动。这些了解以后,就知道坤卦的卦辞,是非常含有科学道理的。中国文化的好处在把科学、物理、天文归纳到人事法则上来,因为天地人,总是人的文化,缺点则在我们科学思想的进步比任何民族更早,而不愿意向唯物方面发展,只拉到人文方面来。这是就目前而言,究竟将来的历史,是我们吃亏或是人家吃亏,那就很难讲了,我们应该有自信,我想我们是不会吃亏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坤卦的卦辞,就容易懂了。“坤,元亨。”元代表了后天的开始,亨通的,同大地一样,月亮一样,是光明的。“利牝马之贞”,有利的像母马那么顺,顺天而行,也可以说是顺乾卦而行,也可以说顺阳而行,这样产生的中国的人生哲学,同时也可以讲男女夫妇的夫唱妇随,和顺家庭才兴旺,事业才发展,社会才繁荣。并不是说夫唱妇随即是打倒女权,这个思想是最尊重女权的,如前面说的马群、牛群,到了夜间在旷野中休息,自然会让母马母牛到中间安全地带去睡,公马公牛都在外围担任保卫的责任,男性的伟大也在此自我牺牲的精神。所以夫唱妇随的顺道,并不是压迫女性,因为女性的许多先天性条件是需要保护的,所以这里教我们要有效法坤卦的精神,顺大众的精神。古代坤卦为皇后之卦,如以卜卦而言,以这个现象问吉凶祸福,则“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像月亮一样,先有一度是黑暗的,后面一直是光明。可是到了圆满的时候要注意了,接着是下坡路,主利是指中间有月圆之日,大好的前途,因是月亮的情形。“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如照我前面的解释,就像古人一样把这两句改为“西南得明,东北丧明”。不过我也认为懂了这个道理,也不必要改。“安贞吉”是安详的,讲人生哲学,要效法坤卦的精神,坤卦永远是平安的,等于地球,永远是安详,尽管汽车去碾压它,开山去爆炸它、挖它,它也不生气,人要学到这样包容、大度、安详,就公正,结果大吉大利。
                大地的文化
  以上是我对坤卦的另一个专利的看法。下面是《彖辞》,看法又不同了,又把坤卦拿来完全作大地——地球的解释,所谓乾为天,坤为地。
    “象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乾卦有一句话“至哉乾元”,是孔子赞叹的话,现在孔子又转过来赞叹坤元,孔孟的儒家思想走这个路子,道家也走这个路子,老子教我们效法天地”。我们做人为什么要效法地球?“万物资生”,万物的生命靠地球才能够生出来,它可没有向我们要报酬,所以人要效法这种道德的精神,只知付出不要收回去。大地为什么有这种功能和精神,因为大地永远像天一样,给你光明,给你生命的能,它没有想要破坏你,所以是承受了这种天道的法则,而构成了这个大地的精神,这是孔子第一个在抽象方面,赞叹坤卦——大地的功能。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第二个观念,又赞叹这个大地,教我们人要效法大地那么伟大,月亮那么光明。古人对一个胸襟伟大、了不起的大人物形容为“光风霁月”,同月亮那么光明磊落多好,地有多厚,厚到可以载万物,所以它的德性之大是没有边界的。中国人以前都讲天圆地方,而被指为不科学,其实中国人科学得很,只是把“天圆地方”的意思解释错了。中国古人并没有认为地是一个方块,而是说地是有方位的,分东、西、南、北方。试看孔子的学生曾子就说地是圆的,汉朝也说宇宙如鸡蛋,地球如蛋黄,没有错,只怪后世的人自己读书不够,乱解释中国文化。现在这里也说“德合无疆”,地哪里有疆界?地是圆的,哪里有起点?经纬度是人替它假设的,站在中国立场,中原是起点,站在英国立场,又另外假设一个起点,所以我们做人处世,要效法大地的精神,德要养得厚,而且要圆融广大,含蓄伟大的光明,万有的东西都靠大地生长。
    “北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
  这里又把科学精神,拿到人文文化上来解释。母马和大地一样,逆风而行,就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地球是反太阳的方向运转,行地无疆,地球永远是运转的,马也是不休息的,马睡觉是站着的,懂得物理,这书中的味道就读出来了。像庙里为什么敲木鱼,因为鱼的眼睛不会闭上的,鱼是不睡觉的,所以敲木鱼是教学道的人,要像鱼一样,要时刻警醒。行地无疆,也就是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样的道理。人不能有一分一秒的松懈,求学、做人、为道、为德,都应如此,还要“柔顺利贞,君子攸行”效法乾坤一样,天地一样的胸襟,包容万象,自强不息。
    “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及与类行,
  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这里证明了这两个“朋”字是“明”字,孔子这里也说,开始迷住了找不到路,后来顺天体而行,自然反目正常,西南为什么得朋,东北为什么丧朋,那便是指它必须要与同类合群共行,结果终归会有吉庆。
    “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这是解释文王卦辞,何谓“安贞吉”?人先要安、要贞——正派,能够安,能够正,自然大吉大利,就像大地一样,那么平静。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里明白地说明,坤卦的现象如大地一样,大地是坤卦,要懂得坤卦这个符号是大地的代表,讲人文文化,做人要效法大地一样,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要效法大地之厚,尤其当领袖的人要包容,要能负担,别人的痛苦都能承担起来,“厚德载物”是中国文化儒家道家的最高的学问。
  研究《易经》,应该发挥每人自己的智慧,做学问是很难的,我今日认为对的意见,到明天有了新的发现,说不定又把头一天自己的意见推翻了,所以我所讲的,只是提供大家做一个参考,告诉大家一个研究《易经》的方法而已,千万不要过分相信,有时候连对古人都要怀疑,可是怀疑归怀疑,印证又是另一回事,不可因有一点怀疑,就作全盘的推翻,这就太狂妄了。
  现在讲坤卦的爻辞。
               邵康节的宝瓶子
    “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
  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这里就和乾卦不同了,我们过去的天文科学,是用十二辟卦来代表十二个月,十二辟卦是乾坤两卦的变化,坤卦是十月,为纯阴之卦,坤卦是在上古,也许更上古形成的。我始终怀疑《易经》的文化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留下来的,不是这一个冰河时期的产物,因为它的科学、哲学的道理太高明了。我们知道了坤卦是代表十月,在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霜降节气,这时候夜间会结霜,当早上打开大门,踏到地上有霜的时候,就知道跟着天气要冷,准备衣服过冬了。跟着来是立冬、小雪、大雪,就要下雪了,黄河要冰冻了。这句话就是告诉人,如果讲哲学,一个学过《易经》的人,就会知道前因后果。一件事情一做的时候,一定晓得后果,对这件事结论如何,自己的智慧应该知道,因为履霜坚冰至,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前因和后果。
  那么《彖辞》的解释,引用爻辞的履霜坚冰,是冬天阴气开始凝结起来,开始是前因,至于后果,则“驯致其道,至坚冰也”。顺着这个时间下去,就天寒地冻,地下要结冰的。如果卜卦,得到坤卦初爻,就知道以后还更艰难,但是假如作战,在北方碰到这情形,就知黄河要结冰了,不需几天就可渡河而过。在抗战期间,我们国运昌隆,连续八年黄河没有结冰,假使结了冰,的确有问题,日本人的马队一下子就过来了,日本人一直在等这个机会,可是上天保佑,抗战八年中黄河就没有结过冰。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同一个卦,看情形如何?可有利也可不利,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要迷信,这是智慧的事情,全靠心灵偶然的判断,如果加上主观就不行了。
  以前有一位善卜的人,占卜到他自己的一只宝瓶在某月某日正午时会破碎得四分五裂,他就不信,在这一天把这只宝瓶,安安稳稳放在桌子中间,自己则坐在桌旁守着,看这只宝瓶如何破法。到了中午他的太太把饭做好了,叫他吃饭,叫了几次他都不理,太太见他不声不响不动,老盯着一个瓶子发呆,就故意开玩笑,欲惊醒他,拿了一条鸡毛掸子向瓶上一敲:“你看这宝瓶干什么?”不小心把这宝瓶敲破了,于是他哦了一声悟了,悟了什么?忘记把自己算进去,就是没有把主观算进去,这是关于算卦的有名故事。但这故事中含有很高深的哲理,人处理任何事情,往往不是忘记了自己,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高,这是做人的修养、事情的处理要千万注意的道理。所以懂《易经》的道理,就是懂做人的道理,因此可以知道儒家的孔孟思想,道家的老庄思想,都是从《易经》出来的,诸子百家也都是渊源于《易经》。
        
南怀瑾-->易经杂说-->第八部分
 第八部分
                不习无不利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
  不利,地道光也。”
  这句爻辞很难解释了,现在有两个观念,坤卦是代表地,地面有三个情形,直、方、大,这是毫不考虑的;但这还不够的,坤卦也代表了月亮,刚才初爻的月亮,《参同契》说过在南方,是上弦月,而二爻这个时候的月亮,出来的时候,是直的上弦月。方是方位在南方,大是光大。“不习无不利”,习字古人说像飞鸟形,上面两个翅膀,下面的太阳,也是一幅图案画,是练习的习。当初七、初八时的上弦月亮,在南方出来时候的直、方、大,用不着随时看见是无不习,无不利是好的,因为有一半的光明。不习不利在卜卦而言是好的,在修养而言又不同了。另有一种解释,《论语》上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是人刚生下来的本性是近于道的,习是后来的教育与习惯,人加上了后天的环境教育,越加得多,本性就离道越远,用这个观念来看“不习无不利”这句话,就可以看通了,即不加上后天的习气,则大吉大利,是光明的。而《彖辞》的解释,六二爻的动爻,是正对南方的方位,“不习无不利”则是因为“地道光也”,月亮已经出来了,大地是光明的现象。
               无成有终的哲学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
  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如果我们了解月亮是坤卦,《参同契》上提到:“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月亮全满,自东方出来,这时候是“含章”。含章有两种说法,古代在文学上始终把月亮和太阳,称作金乌、玉兔,元曲乃至京剧中常有“玉兔升金乌堕”的句子。太阳为金乌,月亮为玉兔。神话的解释,月亮中的黑影就是一个兔子,但古书上并不是说月亮里有个兔子,而是黑影的形态勾出来像一只兔子,太阳里的黑点勾画出来,则像一只乌鸦一样,所以名金乌。昆明的金马、碧鸡坊的那条街,每隔若干时间会发生一个现象,就是当太阳还没有下去的时候,满月已经出来了,站在这条街的中间,向一端看可以看到太阳,同一时间向另一端看,可以看到月亮,这是含章的第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我国古代对于月亮,和现代科学观念一样,认为月亮本身不能发光,是吸收了太阳的真光再放射出来的光明,所以说它里面含章,章代表了光明和美丽。可贞是很正,六三为阴爻,不算得其中,是内卦的高峰,所以含章可贞,有光明现象。以卜卦来说,“或从王事”,如果一人为前途而卜,这个人将来可能很有前途,事业很大,乃至辅助一个人创业,如韩信、张良辅助汉高祖千古留名,但是无成,自己本身不会成功的,虽然不会成功,可有结果。这到底是怎么的说法?假如在中学里作文,学生写了这种句子,老师一定批他不通,又无成,又有终,多矛盾。如果我们知道坤卦是代表月亮,由这个譬喻去看人事,就会很清楚。等年纪大了看《易经》很清楚,孔子的经验,四十九岁再学《易》,加上许多人生经验与知识,才能够学通。像刘伯温帮助朱元津打下了天下,最后他被同事毒死了,这是无成,可是千古留名,有终。推开了这些不谈,今日为了国家民族,这八个字很可以拿来效法,要有“或从王事,无成有终”的精神,革命不一定要自己看到成功,成功不必在我。人生有两条路,一条是现在的事业成就,一个是千秋的事业,像宋朝的三个大儒,朱熹、程颐、程颢等,官做得并不大,他们在学说上留名万古,永远有地位;反之,人若有房子,有钞票财产,不见得是成功。由《彖辞》的解释,也可以了解:“含章可贞,以时发也。”为什么说它含章可贞,内在有光明呢?因为得其时,月亮到了每个月的十五得时了,所以卜卦算命,时不对,时间不属于自己,不要强做,或从王事,是了解月亮是靠太阳的反映而发光的。
                括囊无咎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古书上常有的文字,历史上许多人,地位很高,诸如宰相、大臣,年纪大了,告老归乡以后,自称“括囊无咎”,这并不是说括一批钞票,自己口袋里装起来,不出毛病。中国有两个字“囊”与“橐”,古代有口的布袋为囊,中间向两头都开口的布袋,背在肩上的为橐。括囊是口袋的口收紧,不是装满口袋,这是下半月二十三、四日的月亮,半个口袋,袋口收紧了,“无咎”不会出毛病,但是亦“无誉”,没有人恭维,既不被人毁谤,亦得不到别人恭维。所以中国文化古代一般读书人,讲修养,讲人生,自己做一辈子事业,最后退休了,晚年还乡,检讨一下自己,没有毛病,平安退回来了,往事不讲,“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这个现象就是把自己嘴巴闭起来了——括囊,既无咎,亦无誉,那么这样括囊无咎,慎重到了极点,没有害处。
                黄裳元吉
    “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所谓“裳”,古代的服装,长袍是外罩,上面长过膝盖的是衣,下面所穿,和西藏人一样,穿裙子称作裳,后来才变成裤,那是自北方来的,因为北方天气寒冷,穿裙不能保温,受不了。黄裳,裳是下半截,那么每月的下半,早晨起来看下弦月亮,是淡黄的,说的就是这个现象,并不必要多加解释,可是中国古书上的解释多了,中央戊己土为黄等等多得很,都有理由,都是了不起的解释,但还是把它推开,还是从原书本身来解释较妥当。乾卦九五爻时是好的,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坤卦到了六五爻亦好得很,黄裳元吉,《彖辞》的解释,“黄裳元吉,文在中也”,是文字的光华现象。
                物极则反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乾卦六爻,都用龙来代表,坤卦都没有用龙作代表。坤卦开始说卦的本身是用母马作代表,接下来以大地的现象,在六爻中是说月亮的现象。但现在到了上六,最后一爻,引用到乾卦来了,把龙用进来了。我们知道坤卦是没有综卦的,而它的错卦,六支都是阳爻,其次阴极就阳生,这一爻要变了,坤卦到这里非变不可,于是阳爻要进来了。而龙战于野,一战争就要流血,流下的血为玄——青色,黄是黄的颜色,以天象来解释非常通,不需要套用那么多东西,只要仔细观察一下,每月二十八九日,尤其早晨起来,天苍苍,野茫茫,有玄黄之色。如果确定《易经》是根据天象来谈人事的,而去观察天象自然界的现象,《易经》本身是很好解释的,不必讨论到那么多东西。《彖辞》解说龙战于野,是说坤卦到极点,可引用“穷则变,变则通”这两句话。战争对人类并不一定是一种祸害,也许是一种革新,因为穷则变,变则通。时代到了某一个情况非变不可,非革命不可,因为“其道穷也”,穷则要求变,变的时候自然有龙战于野之象,这是一定的。
                用六永贞
    “用六,利永贞。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这是讲整个坤卦,要注意的,六十四卦,只有乾卦讲到用九和这里坤卦的用六,其它六十二卦,都没有“用九”、“用六”的。所谓“用六”,也是和乾卦解释用九一样,就是不被六用,用全体的卦,而本身并不加入在某一爻里,这就高了,大吉大利,永远是好的,《彖辞》解释,用六能永贞,是因为有伟大的结果。
  这里讲完了坤的爻辞,再提起请大家注意的,我研究《易经》的方法,是不管各家的注解,尤其《周易集注》的注解是不能看的,这是朱熹当年把各家的注解,乱七八糟集拢来,便利初学的人参考用,有许多错误的注解也用进来了;这一本是明朝国子监的监本,等于现在国立大学的课本,有许多不能看。我们现在是用天象的观察来研究《易经》,这是较原始的路子,比较正确的,但是今天我们若回转来研究自己传统文化的天文学,又是要新开路子了,现在国内能懂得中国自己原始的天文学,而把现代西方天文学同时合并治理的人,已不多见了。
              妇唱夫随 阴阳颠倒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
  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现在所要谈的是思想问题,讲孔子的《文言》,《文言》很重要,研究中国文化,儒家的孔孟思想,道家的老庄思想,都从《易经》的原理来。现在推开了每卦的卜卦关联,只看《文言》;所谓“文言”,就是以文化的观念研究《易经》。这里孔子提出来讲坤卦的德性:坤是纯阴卦,是至柔的,至柔是坤卦的体,如果动起来就刚强,老于引用了这个观念,所以他说“柔能克刚”。世界上最柔的是水,老子引用了水,水是没有骨头的,再加热就干了、化了、连影子都没有了,这是天下之至柔,能克天下之至刚,就是不管多厚的钢板,在不断的滴水之下,最后也必被水滴得穿洞。又如工业用的“水刀”,把水加速也真的把钢板给切开了。所以儒家、道家都教人不要过刚,过刚易折,一个人太刚强了,容易断折。所以坤卦的本身是至柔,不动则已,一动就是刚,像练太极拳,在练的时候,慢慢摸,非常柔,但是到了用的时候,就非常快,非常刚。“至静而德方”,坤卦是至静的,但并不是死寂的,没有骨头的,外圆内方的,内在永远是方正的,一个人假使把自己的精神、人格、修养做好了,自然是外圆内方,形成了至静而德方,还加一个条件“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就是月亮的道理,有一定的常轨,有如大地,包容一切而化成光明,这是说人的修养,是怎样的人有如此修养?乾卦是君道,是领导人修养,坤卦则是臣道,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小则里长行君道,里干事行臣道,就“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要柔顺,要承上启下,承天,承乾卦的功能而行,这就教我们做人要站在坤道的立场,坤道是臣道,又是妻道,所以中国讲妇女的德性,是夫唱妇随,但现代相反了,乾坤颠倒,要妇唱夫随,我们知道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从这个理由来的。
  现在继续讲坤卦的《文言》。
              孔老夫子的因果观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是中国文化四句话的原则,大家要特别注意的,我们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最喜欢讲因果报应。如果过去没有研究过《易经》,都以为这是佛家的思想,来自印度的,事实上中国、印度、东方文化都建立在因果报应基础上。由此我们了解,中国过去五千年文化思想的教育、政治、道德等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因果基础上,所以大家都怕不好的报应,乃至做官的人,要为子孙培养后福,都是怕因果。不过因果的问题是宗教哲学的大问题,在研究起来也是很好的一本书,一篇很好的博士学位的论文。佛家的因果,是讲本身的三世,即前生、现在及后世。中国儒家的因果讲祖宗、本身、子孙三代,就是根据《易经》这里来的。这也是一个历史哲学问题,尤其这几句话,我们都晓得用,知道是孔子的话,这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不变的,现在当然社会道德已变动了,但是据我个人仔细静静的观察研究,我们中国人年轻一代尽管怎么变,这个观念还是有,这是我们民族血统中的观念。
  我们要注意“余庆”、“余殃”的“余”字,余是剩下来的,余是有变化的,并不是一定本身就报,这是中国人对因果报应的定理,中国文化一切都建立在这因果报应上。由此看来,刘备在临死的时候,吩咐他儿子两句话:“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以刘备这样一位袅雄,对自己的儿子作这样的教育,都是从中国旧文化来的观念。我们看历史传记,常常提到某某人的上代,做了如何如何的好事,所以某某人有此好结果。将来中西文化汇合以后如何演变?还不知道。现在据我所知,最近在美国,宗教的活动,自哈佛大学开始,已经变了,提出“宗教一家”的口号,主张宗教不能分家;其次,美国的一般学者、知识青年,也非常相信三世因果,所以中国人的家庭教育要注意,尤其现在为父母的人,教育下一代,为了国家民族文化,这个观念还是绝对不可变的。
  下面孔子对于这个观念作了演绎,从此,也可以知道孔子为什么作《春秋》,写历史,历史的法则就在这里。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
  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春秋战国的时候,孔子看到社会多么乱,孔子看见当时不孝不仁的人太多了,所以提倡孝、提倡仁。社会文化,像人吃的药一样,哪一种病流行,就倡用医哪一种病的药,假如这两天感冒流行,药店的感冒药就卖得多。大学里开课,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什么课程,教育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我们看了四书五经很伤感,可见中国这个民族,可怕的一面是不孝、不仁、不义的太多,所以孔子提倡仁呀!义呀!孝呀!到了几千年来,有几个真孝、真仁、真义的?孔子这里就讲出了这另一面:“臣弑其君”,部下叛变干了主管的,“子弑其父”,儿子杀父亲的,春秋战国这类例子太多了,尤其是利害之间,兄弟妹妹之间,都是杀、抢。“非一朝一夕之故”,不是突变来的,一个社会文化演变不是突然而来的。“其所由来者渐矣”,是渐进的,也是《易经》的法则,一爻一爻,慢慢变来的。根据《易经》孔子这个道理,我们看近六十多年的历史,乃至推到近百年历史,或远推到清朝中叶,十九世纪开始,我们的社会一步一步演变到今天,对于今天的这个社会现象,有许多人看不惯,很难过,我觉得没有什么,这都是渐渐来的,不要怕,有时一个变动就变好了。“其道穷也”,现在已经差不多到这地步了,非回头不可。“由辩之不早辩也”,这是辩论的辩,也是辨别的辨,在家庭教育来讲,就是对一个孩子变坏,没有早看清楚;以历史来讲,就是不好好领导,不早辨别清楚,所以发生动乱,这也是讲历史哲学,也是社会史,也是文化发展史。譬如中国文化,为什么发展到现在一直要提倡自然科学?“其所由来者渐矣”,也是慢慢变来的,不要以为现在这个科学时代已到了顶点,但还是要变的,当然还有更新的科学时代出来。“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这就解释引用初六爻的话说,学了《易经》,脚踏在地上发现降霜了,就知道冷天快要来了。到了春天,立春以后,气候一暖,夏天的衣服也要准备拿出来了,都有前因后果,这是中国文化主要的精神所在。
              直内方外 四海一家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这是孔子儒家的思想,把《易经》天文的法则拿来讲人事,做人修养的道理。所谓直就代表正,方代表义。中国人看相,以这个原则也蛮通的,说人的脸型,长的主仁,方的主义。“君子敬以直内”,内心修养绝对公正,自己内心得直,没有弯曲,不在肚子里要鬼。“义以方外”,对外面,对人对事,一言为定,到处合宜,言而有信,规规矩矩,所以“敬义立而德不孤”,不要怕寂寞,不要怕倒媚,自然有自己的道理。“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孔子用这两句话解释这句爻辞,一个人只要有直、方、大三个字,公正、义气、仁爱,内方外圆,胸襟伟大,像大地一样,包涵一切,“则不疑其所行也”,天下人同心一德了。
                 抬轿子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讲到第三受“含章可贞”,刚才我的解释,也是根据孔子这个观念来的。“阴”就是太阴,月亮,“虽有美含之”,月亮的光明很美丽。人文方面“以从王事”就是臣道,为人臣的“弗敢成也”,成功不必在我,真正的大臣要做到“成功不在我”,这是臣道,是地道,是天地的法则。譬如抬轿子,也要好好抬,否则坐轿的倒下来,把抬轿的也压倒,坐轿的人也要坐好,坐轿的翻起筋斗来,抬轿的也抬不好了,所以在什么地位,就干什么事,这是大地的法则。“妻道也”,等于当太太的,一定要管好丈夫,让丈夫都听话,这太太做得就太没有味道了,做太太听丈夫的才有味道。“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地道本身无成,但是不要以为本身无成就没有结果,成功不必在我,别人的成功,也即是自己的成功。读历史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成功的人物,所有帮忙的、帮闲的也都留名了,老实说,如果旁边帮忙帮闲的人来干,恐怕成不了功,大家也没有名了,都淘汰下去了,所以要找一个人坐轿子,慢慢抬他,蛮有意思的,抬到最后大家都成功了。
                谨言慎行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
  谨也。”
  这是第四爻的解释,宋朝的理学家们拼命说孔子是反对道家、反对隐士,我认为孔子不但不反对,而且还赞成隐士,在《论语》上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证据,在这里更可以看出来。孔子这里说:“天地变化,草木蓄。”春天到了,气候调和,时运来了,草木都欣欣向荣;秋天来了,天地闭塞,万物凋零。那么,贤人、达人、君子碰到这样的时代,看看不对了,没有办法了,挽不回了,只好退下来,于是隐了,所以第四爻的爻辞“括囊无咎无誉”,自己把自己收起来,放在口袋里,就是黄石公的《素书》第二章最后的那句话:“没身而已”的意思。时代不属于自己,机会不是自己的,自己一溜,同草木一样,大家都是如此,变成泥巴,到这个时候就是“括囊”;尽管一肚子学问,收起来放进口袋里,把袋口一收紧,“无咎无誉”,与世无干。为什么这样?讲话小心一点,古人的诗:“美人绝色原妖物,乱世多财是祸胎。”世界人闯的祸胎都在这两个字上——财、色,历史上批评人,总不外这两个字。但是乱世多“才”也是祸根,那就要“括囊”,不然则赶紧找个老板抬抬轿子,不要乱闯,乱问对社会国家都没有贡献的。
            黄中通理——至高的人生境界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
  之至也。”
  对六五爻的解释,这是后来的中庸思想,我曾经说过,《大学》思想出在乾卦,《中庸》思想就出在这里,这是我的专利。“黄中通理,正位居体。”这就是中庸之道。《中庸》第一章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养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充塞于天地之间”就是这里来的。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是中央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功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都全身畅通了,那么“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
                嫌于无阳
    “阴凝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
  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上六爻的解释,是倒装的文法,分析的注解,坤卦是阴,为什么到了上爻是“龙战于野”?阴极于阳必战,等于一群女孩漂流到一个孤岛,几年不见男人,见到一个男人必抢。而战有争斗之象,因为坤卦一点阳都没有,到了第六爻阴极阳生,阳要来了,于是这时就战了。阴阳爻战,所以称龙。龙是看不见的东西,隐隐约约来了,隐现变化无常,犹未离其类,因坤与乾是天地同类,所以变称血,是血脉相承,天玄地黄,是指天地的颜色交杂起来了。
                 屯卦
  今日讲屯卦,屯卦是一个很好的卦,为艰难困苦中建立新气象的卦,同我们目前的国运正相关。
  研究这个卦,也使大家可以知道研究《周易》是怎样的方法。前面讲乾卦、坤卦,对于研究的方法,还是不大清楚。现在讲屯卦、蒙卦以后,对其它的卦就会比较晓得研究——限于《周易》本身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之祖的这部《易经》,不必要摆出一分神秘的面孔,但也不可以轻视它。《易经》原始是一本卜卦的书,后来加上文王、周公、孔子等等的演进,把卜卦的作用,变成文化的道理。
                屯的卦义
  屯卦是一个卦名,当研究一个卦的时候,就应该会画这个卦,屯卦为水雷——囗屯,上面一个坎——三卦,下面是震——三卦,上下卦亦可说是内外卦,内(下)卦是震卦,代表雷电,有雷鸣震动的现象,外(上)卦为坎,代表水。看到这个卦,就如一幅图案,假想是一个大海,内在的海心里面有雷电的震动,就是整个事实的现象,内在酝酿一个巨大的力量在变动、震动,这就是卦的现象,需要先了解它大概的现象。其次卦名是屯卦,屯卦的上卦为坎,代表水,下卦是震卦,代表雷,水雷屯。我们知道一句成语“屯积居奇”,就是把东西摆在那里,古时仓库就叫“屯”,如《三国演义》中的文字。江东孙吴当时的经济——古代历史有一个大缺点,经济方面的事,根本不写,像作战时的经费从哪里来?历史上从来不谈,只有很少数的偶尔谈到。———非常贫乏,正好遇到好人鲁肃家里很有钱,他就说经济方面并不困难,“鲁指屯”,鲁肃指着屯说,你们到我家里拿好了,我仓库的东西都可以搬去,就靠这一件帮忙,东吴政权的经济就建立起来了。这说明屯卦是仓库的代表,事实上古代的屯字是“戈”,其一横代表一画开天地,其一直一勾,是像草,草在地下生根而地面上只长出一点点,春天到了,冬天枯了的草,在地下生根,刚刚萌芽,这就是屯的现象。
  现在我们先了解了屯卦的这些观念和意义,这是浅近的了解,不要对它作高深的看,不过也不可完全把它看作浅近的。世界上最高深的学问都是平淡的,由平淡中可以找出真东西来,上面我们已经把屯卦平淡方面的意思解释了,现在再看它的卦文: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屯是一句,是卦名,“元、亨、利、贞。”这是说卦德,这四个字代表了屯卦的卦德。以现代的观念说,这个卦的性能,包括了四个大的因素,这四个性能都是好的,“元、亨、利、贞”,在乾卦里用到,在其它的卦里,不一定会用到这四个字。这四个方面,屯卦都占全了。这四个字的解释,在乾卦里面我们已经说过,在这里不再重复了。但要注意的是,乾卦的“元、亨、利、贞”是乾卦的代表,到了坤卦的利贞,还有附带条件,是利牝马之贞,那么这个屯卦又怎么可以和乾卦——宇宙的根源一样,并驾齐驱,等量齐观呢?屯何以会具备了元亨利贞这样好的因素呢?我们就要追问了,于是发现屯卦是由乾卦变出来的,所以有这个性质,才有这个功能,等于中国人的古话说:“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生儿打地洞”,事情是有来源的。屯卦一定是由乾卦变来的,那么看乾卦,乾卦的六爻是完整的阳爻,从乾到屯卦的演变过程,是外卦两爻在变,内卦亦是两爻在变,内部外表都在变,如一枚桔子内部开始在腐烂了,或者一粒种子里面开始在生芽了,这是内部的变,外卦中心不动,可是外面的环境,上下都在变,需要变,不得不变,等于一件事情,内在必须要变,不变不能生存,外在的环境要变,可是中心不变,我们要从这一方面来看屯卦,就知道和乾卦有关系。
  我们如心有所疑,不能决定,求之于鬼神、求之于人都解决不了,只好求之于卦的时候,这个屯卦的卦象,在周文王的判断:“勿用,有攸往,利建侯。”这一个解释,问题在“勿用”两个字:前面乾卦中曾经讲到“勿用”两个字,并不是不可用、不能用、不应该用,不是绝对的否定,是很活动的不要用,暂时摆在这里,是有作用而不要去用。如个人的事业,有一个机会,可是不必去打主意,如果主动去打主意,反而要出毛病的,等这机会自动地来到时再动。但是“有攸往”有所往,有一条路在前面,有很好的光明远景,最有利于建立诸侯。“利建侯”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的建侯,就是地方封建,建立诸侯去创业。假使做生意,将来可以变成大生意,创出事业,乃至扩大范围,设立分公司,这是文王对屯卦的解释。
               屯卦的创业精神
    “象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
  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这是孔子对屯卦的研究,都是好话,假使做事业问运气,好运来了,这里有一个哲学,天下的事情,当好事来的时候,都有困难,不经过困难而成功的,绝对不是好事,轻易得到的,很快就会失去,这就告诉我们一件真正成功的事业,没有不经过困难来的。看孔子讲:“象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这个屯卦是刚柔始交之象,刚与柔是绝对相反的,是矛盾的,这内卦震为雷,雷电是阳刚之气,坎卦为水,是柔,一刚一柔,正在矛盾相交,虽然矛盾,但矛盾中往往产生新的东西,这是必然的法则。所以刚柔两个刚刚开始交,等于男女谈恋爱,在开始交往的时候,中间有很多的困难,或者一个件事业,交一个朋友,个性不同,当中会有极大的困难。透过“刚柔始交而难生”这句话,可以了解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一件好事的产生,并不那么简单,大而言之,一个好的历史局面的完成,很不简单,譬如革命的完全成功,也就“刚柔始交而难生”,真不知道要经过多少艰难困苦。
  为什么孔子如此说?他继作解释:“动乎险中”,这个卦的动爻,动得很险。如果讲革命这真是一个革命的卦了,因为在新开创一个事业,动起来是动在危险的当中,从象上来看,如在海底,要用力冲上来,冲破上面巨大的压力是十分困难的,但是人没有危险在前面是不会努力的,有困难、有危险,则反而促成人努力争取成功,动乎险中,才会加倍努力,也特别谨慎小心,大意了一定出毛病,所以文王解释这个卦是大亨,大吉大利,但是要贞,要坚定地走正路,在危险当中动,走歪路就不对了。
  这个卦代表的现象是在大雷雨中,下面在打雷,雷上在下大雨,在高山顶或在飞机上可以看到,下面是一大片乌云,正在下雨,而乌云的下面闪光,就是雷电,就是屯卦的现象。雷雨之动满盈,满山满野,满坑满谷,都是水,这代表了地球人类历史的开创,如大禹治水以前,开天辟地的时候,到处都是荒芜,没有文明,昏天黑地,因为这样没有开创的基业,欲开创,宜于建侯,但永远不宁。这就是更了解了一个人生哲学,一个人不管在哪里做事业,欲想成功,永远是不宁的,欲享福而事业成功,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想有所建树,那是永远不能安宁的。人都想功名富贵,想成功,又想留万世之名,又最好不要劳累,这是办不到的。只有苏东坡这位绝顶聪明的人,有过这样的妄想。他因为自己大聪明了,一生在政治上都遭遇到挫折,所以作了一首诗:“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蠢如豕,无灾无难到公卿。”他前面三句讲得蛮有道理,最后一句又吃亏了,又太聪明了,天下哪有这种事情?有一个故事,一个人一生太好了,死后阎王判他还是到世间做人,可是投胎做人时要成为怎样一个人呢?阎王让他自己决定,于是他说他只希望:“千亩良田丘丘水,十房妻妾个个美。父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翘起腿。”阎王听了以后,站起来说:“老兄!世间如有这种事,你做阎王我做你。”由这个故事,再看《易经》,就了解人生,凡有所建树,一生永远都在劳累,“宜建侯而不宁”,这就是开创事业的现象。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彖辞》说囗屯卦这个图案画的现象,代表云、雷、屯。可以请画家画一幅很好的屯卦的现象,但要注意,屯卦明明白白是水雷屯,为什么到了《彖辞》里,硬改成“云雷屯”?因为云里有水,而坎卦的性质是水。而代表有大的力量,这种现象,则“君子以经纶”,君子是儒家对于一个有道德、学问、志气、修养等等的人的称呼,所以一个这样的君子,就不怕昏天黑地、四顾茫茫的环境,要打破天地所给压迫的环境,打破人事所给压迫的环境,自己要十出来,这是人为的现象,所以人要效法这种精神去经纶。“经纶”一词是从《易经》这里来的,包括了经营、创业、管理许多意义。如织布一样,直的丝为经,横的丝为给,亦即纵横。所以《象辞》告诉我们,看了屯卦的卦象,就要效法它的精神,如何直的、横的,乃至于圆周的,四面八方去创业经营。
  卦辞、《彖辞》、《彖辞》都容易解释,如再详细发挥,各人的说法就不同了,也不必说古人的说法都了不起。古人对《易经》著了那么许多书,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不能说哪一家对或不对,我也有我的说法,大家以自己的学识修养,也可以写一本自己的看法。乃至就屯卦的(辞》或《彖辞》,就可以写一本很好的创业哲学的书,以开创事业来解释《易经》屯卦。做生意的人也可根据屯卦的道理,写一部关于工商管理的《易经》著作,行政管理、报业管理都可以写,写下来就是《易经》的解释,就是这么回事!看多了哈哈一笑,反正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下面爻辞,看来颇为讨厌,可是前面我告诉大家学《易》的方法,并不是那么艰涩和难懂,介绍给大家方法,以后照着去研究,差不多在这一套法则上,都可以走得通的。
              站稳脚跟待机而动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
  贱,大得民也。”
  屯卦的第一爻,为阳爻,假如卜卦这一爻是动爻,又假如卜卦的目的是问为了创一个事业,那么他是“磐桓,利居贞,利建侯”,亦都不错,做生意将来一定发财。再看下去,《彖辞》,孔子看这个卦所说的,这是一个新的政治局面开创的大卦,看文字就懂了。现在再加上进一步研究,什么叫“磐桓”?现在的文字,一句或几句合起来是一个思想,古代的文字,一个字代表了好几个观念。磐是大石头,桓是草木,这个现象,是一块大石头压在土地上,这土地就不能利用了,但土地的草木怎么办?从石头的旁边长出来了。桓则是草木虬结的现象,这样的草木从压着的大石旁长出,就是磐桓的现象。后来在文学上,描述老朋友见面,陪着玩几天,就说“磐桓几日”,就是表示友情虬结不清,逗留一番。在这里是说初九这一个阳爻,代表生命的生发之根在下面,上面虽有那么多阴爻像大石头一样压在上面,可是这个要生发的根,永远是压不住的,终于要磐桓出来。这种现象是好事情,可是需要时间,需要等待,不可急。利居贞的居,就代表站稳在那里,慢慢地等待,很正地等待,不能动歪脑筋,不能走邪路,等到石头外面的草木成林了,变成观光石头,可以供游人野餐了,更大一点可以利用了。所以孔于说,虽然是虬结不清,但以整个卦象来讲,中心思想是纯正的,行为是纯正的,那便没有问题,不正就成问题了。但是如果这个卦象,以人生政治的道理来讲,以贵下贱,这是很难做到的。中国历史上做领导人的有四个字“礼贤下士”,对人有礼而谦下,向不如己的人请教,就自然得到群众的拥护,自然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大得民心。何以叫“以贵下贱”,在《系传》里讲过,阳卦多阴,阴卦多阳,这个屯卦,是阴爻多,阳爻少,只有两爻,物以稀为贵,而这个时候,最怕傲慢,所以说建侯的事业,革命的事业,要以贵下贱,便大得民也。这是孔子的《彖辞》,对文王爻辞所作更进一步的解释。
             屯如辶亶如 前程茫茫
    “六二,屯如囗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象曰:六二之难,乘则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这些文字更难解释了,不晓得说些什么?小时读《易经》,遇到这些地方,简直想把它烧掉,照文字表面看,“屯如”——屯就屯,下面放个如字干什么?“如”——在抖动?“乘马班如”——骑了一匹斑马?“匪寇”——土匪来抢了?“婚媾”——土匪来抢亲?“女子贞不字”——这被抢走的女人硬不答应他?“十年乃字”——等过了十年,总算被他感动了,嫁给他了?这是一部抢婚强盗小说了,这些到底是什么鬼话?而且根据什么来说的?又不是在城隍庙前摸骨:“先生命好,长的是猴骨。”花了两百元还被骂成猴子。我们再看孔子怎么说法广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六二这爻是有困难的,在困难中成功。“十年乃字,反常也。”十年嫁人是反常,这也不通。以现代的情形来说,大学里的女同学,一排一排地坐在那里读博士,还没有嫁人,如果照《易经》这里说来是“反常也”,那么正常的该几时出嫁?照过去看到女孩子十四岁就出嫁,男孩子十六岁就结婚,是平常的事,难道二十五岁不嫁就反常吗?这是没有标准的,那么到底讲些什么?如果做国文老师,看到学生写出这样的文章,一定用红笔批上“不通”两字,是要给零分的。
  现在我们研究《易经》的道理,慢慢看六二,屯卦的第二爻,这就要看整个卦的图案了。第二爻的下面初爻是阳爻,上面是阴爻,在前面一排都是阴爻,或者勾画一个图画,前面是成列的森林,后面阳爻是一部开山机,欲向前推动,在这情形之下,仔细一看,便发现文章写得很好了。“屯如”,如是“像那个样子”,是白话文中的“似的”意思。如“胖了一些似的”、“瘦了一些似的”等等。“屯如”就是“屯积在那里似的”,“囗如”即“好像有一条很绵长的道路要我们去走似的”。“乘马班如”,佛教中有大乘小乘之分,这个乘宇在梵文中,原来是车的意思,西方译成英文就是车字,一点味道都没有,工具改了,将来岂不要译成大飞机、小飞机,还是中国人高明,译成乘字,乘车、乘船、乘马、乘飞机、乘太空船都可以,是人乘着交通工具,于是把真正的意义表达出来了。这里说乘马,为什么说乘马,不说乘车或乘牛,在《说卦传》中说,震卦为雷的符号,而在动物中,震也是马的符号,屯卦的内卦为震卦,所以进一步到了第二二爻为乘马。孔子也在《彖辞》中解说“乘刚也”,因为在下面初爻为阳爻的力量在推动,阳为刚,是乘马。至于“班如”这两个字很讨厌了,看了古人好多家的解释,改成斑点的斑,说了很多,非常啰嗦,其实班如就是班如,前面一排阴爻,就和站班似的,又何必乱加解释?所以我常常感叹,有人做学问一辈子,变成书呆子,书呆子者废物之别名也。实际上这种古书只要研究它本身的文字,不必多加注解,千万不要改为斑点的斑而成为斑马,我们中国古时是没有斑马的,不要搞错了。“匪寇,婚媾”,又哪里来的一个土匪?而且还要抢亲?照古人的解释多得很,越解释越糊涂,要变成神经病的。我们在本卦上看,《易经》明明告诉了我们,并不需要我们去作那么多的解释,从本卦上看,只要把阴阳的道理抓住,知道它是一种影射的、象征性的比方,就知道匪寇的来历。因为初九以后,都是阴爻,到了第五爻有不正之象,为什么说婚媾?因为交互卦的内卦,变成了坤卦,坤者纯阴属女,乾卦属男的,这个图案上就看到,在半路上第五爻跑出一个小人要抢婚,坤卦代表女子,这个卦本来是两个男人,在很多女性的中间,其中一个看到女子就抢,可是这个女于本性坚贞,因为坤卦本身虽然是阴性,但至中至正,所以不字。这个“宇”,在古代的《易经》,不是“字”而是“孕”,我看了很多古代的《易经》,认为“不字”应该是“不孕”,后来印错了,便将错就错成“贞不宇”。字是解作出嫁的意思,如真研究古礼的话,字的意思并不是出嫁,而是定婚为字,所谓男娶女婚,婚才是出嫁,所以这里该是贞不孕,十年乃孕,是十年之中不怀孕的现象,因为这里都是阴爻,中心没有东西,所以用女人怀孕,另一个新生命产生的道理来说明,十年以后才怀孕,所以孔子说反常。孔子说反常是有道理的,不能说没有道理,因为孔子研究过,“六二之难”不要忘记研究这个卦的本身,人生步步有艰难,六二的艰难是乘刚也,后面有刚,等于在西门町,前面有六个女的像排班一样在走路,后面有个太保在追,十年乃孕反常也。
  推开卦与不卦的问题不说,只讲这一段文字就有很多的人生哲学,这又是另一个观念,所以做学问要有自己的智慧,东方文化的教育,不是教人认识一件事情而已。西方现在讲启发教育是最新的教育,其实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是这一套启发教育,古今中外都是一样,都是启发的,没有教人把知识灌进去的,这里就启发自己有很多人生哲学的道理。譬如“屯如囗如”,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这四个字,人生的起步都很难,谁能够知道自己的人生前途?每个人生都是处境艰难,而前途茫茫,不知所以。“乘马班如”,得意的时候,风云际会,“匪寇,婚媾”,到处都会上当、受骗、结合,所以“女子贞不孕”,人要像女人守贞节一样,自己要站得正,有时候一等待,十年不嫁人,所以孔子说六二之难乘刚也,要至刚、至中、至正,从这些可以看到另一面的东西。
  以后的卦研究起来,都是很麻烦的。xxxx
              穷寇勿追 见机而作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象曰:即
  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这个卦讲到这里又不同了,又像武侠小说了。先就字面上解释,“即”是半虚半实的字,鹿是头上有角的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有些后来的《易经》,说这个字是山麓的“麓”,说是山脚下的一排森林,好多家都在争论这个字。虞,是古代的官名,虞人是农林部的管理员,近似现代美国的天然动物公园的园长,或农林畜牧厅长。这里叙述的,等于一幅打猎的画面,一队猎人到了山边有一排森林。我们中国武侠小说常写道:“逢林不入,穷寇莫追。”追敌人追到树林里了,不要追进去,恐怕里边有埋伏。这里是说打猎到了山脚的树林边,没有山林管理员带路,不能追进去。“君子几”,有知识的人,碰到这种情形,自己要有智慧,要机警了,不要硬闯,钻进去了说不定要送命。“几”像电气开关,一进一退,要在一念之间下判断,所以要“舍”,不要进去了。“往吝”,如果进去了,一定倒楣。据我的研究,还是“鹿”字对,谁教我们加一个“林”在上面?就是打猎,看到一只鹿,拼命追到山边一个树林中钻进去了,何必加上一个“林”字,自找麻烦。“即”就是追赶,“即鹿”就是追赶鹿,赶到一个地方,像部队作战一样,地区地形一点都不熟,没有向导,结果这一只鹿钻到树林里了,这个情况更不利,与其这样,就应该知机警惕,不如放弃它。这就告诉我们,在人生中看到一个猎物,本来可以拿到的,可是只差那么一点点就拿不到,而这一机会跑掉了,情况不明,如果还拼命去抓,不必用《易经》的道理,试想它的后果,不要周公、文王、孔子,不必靠鬼神,一个有智慧的人就知道,勉强地前进,最后便很难说了。吝就是悭吝,不是好现象,艰难困苦都来了。
  我们看这个卦象,前进是阴爻,黑暗的;退回来有阳爻,是光明,这就是孔子在乾卦中告诉我们的,人生最大的哲学是在“存亡”、‘“进退”、“得失”这六个字,一个最高明的人,就是在这六个字上做得最适当,整个历史的演进也是在这个字之间,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退,如果在这些地方搞不清楚,就太没有智慧,太不懂人生,也太不懂做事了。照上面我们的观念来看孔子的彖辞,便完全通了。“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就是打鹿没有向导。“以从禽也”,飞的为禽,走的为兽,中国文字并不是呆板的,古文里“禽”与“擒”有时候固然通用,但古人硬把这里的“禽”字解释为“擒”的意义,在此并不十分恰当的,禽就是禽。“以从禽也”,让它飞掉,不是很简单吗?又何必著书立说、硬讨论一番?为了这一个字,有几百字的文章加以注解,可以拿博士学位,东抄西拉的,千古名言,由孔子说起,说到将来的世界,都抄上去了,这样似乎教人不忍心不给他学位;但如果真给了他学位,又觉得对不起上帝,因为这些说法太不像话了,为什么不好好做人,去找这么一个东西去分析,这也太可怜了,像这样的著作太多了。
  这里我认为“以从禽也”就是让它飞了的意思,因为孔子说过“鸟兽不可以同群”,欲高飞的让它高飞,欲奔走的给它奔走。我是一个人,既不想高飞远走,只守住人的本位这么做,这是孔子在《论语入上说过的,把那个观念和这里一配,就很平淡。“君子舍之,往吝穷也”,孔子说碰到这种情形,只好放弃,勉强的前进一定不好,结果弄到自己穷途末路。我们见到许多朋友做生意、做事业,往往因为不信邪,非要奋斗不可,其实没有道理的硬闯不叫作奋斗,最后“往吝”,发生困难,困难以后,还不回头,遂造成了穷途末路。
              风云聚会 万事随心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象曰:求而往,明也。”
  六四爻到外卦来了,“乘马班如”,已经解释过了。“求婚媾,往吉,无不利。”这就是《易经》告诉我们,六爻是人生的六个阶段,在某一阶段遇到的现象要倒媚,在某一个环境里会发了财。是得志?是倒媚?到了另一阶段时,都有所改变而不同;如果到了天理、人情、国法都相合的情形下,便大吉大利了。乘马班如这里也是骑马,而且班如,后面还有一群人跟着,这样的派头去求婚,一定成功,没有不好的,因为到了这一爻,前面是阳爻,光明摆在前面,这个时候可不能退后了。那么孔子在《彖辞》中说,“求而往明也”,前面是阳爻,光明在望,阴阳相合,所以有婚姻在动的现象。这是解释这一爻的好处,最好用男女结婚来比方,如果以人事来比方,便是与长官意志相投,就是这种现象,无往而不利!不要呆板地看成只是结婚的现象,因为阴阳的相合,最好的比方,就是人生男女的结合。
              练达人情与食古不化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这里又是一个画面,如作字面上讲,“屯其膏”就是囤积原油。“小贞吉”不过不大发财,稍稍赚一点。“大贞凶”囤积多了犯法。假如在街上摆一个卜卦摊,作这样的解释也通,但真正研究《易经》则不是这样。膏是脂膏,屯也可以说是囤积,也是草。屯卦本身就是草木萌芽的现象,草木到了第五爻,已经长大了,显得又光滑又茁壮,但是还不是大成功,看《易经》要注意,凡大吉大利,一定有个贞字,要走正路,不走正路终于要亡的!天地间没有真正的大吉大利。六十四卦都要人走正路,摆得正,走得正,则样样好,偏差了终归出毛病,所以小吉中间还要贞——一正;但“大贞凶”,这里问题又来了,难道大正就不对?什么都死死板板的很正,像学理学的人,在这个时代,还是言行呆呆板板,矫枉过正,并不是好事,所以大贞则凶,也就是说人生要通达,不通达就不对了,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于文化事业就是文化事业,做生意就是商人,不知道变则是大贞凶。所以《彖辞》说:“屯其膏,施未光也。”是说第五爻的阳爻,在外卦的正中,前后都是阴爻,还露不出头,等十点火的膏脂,还囤积在那里,还没有放出光明来。这也是一个人生现象,好比上面被一个东西压住厂,自己的理想、计划,不能实现,或如一个幕僚长,有很好的抱负,可是他的长官硬是说不通,也只好“屯其膏”了。
              泣血涟如 不可长也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要注意的是,这个卦里有三次骑马,而且骑马都带领了一批马队,阔气得很,可是这次很惨了,哭了,不到伤心不泪流,一定碰到伤心的事情才哭厂,哭到最后,眼泪都干了,哭出血来了,而且是连绵不断的“涟如”。我们研究一下,“乘马班如”已经讲过,大家都懂了,那么这个“血”从哪里来的?“坎为血”,自坎卦来的,连着F面,连绵不断的阴爻下来,这一爻到了卦的尽头了,假使卜卦动爻在屯卦上六这一爻,任何事情都不能做,如果硬做,有痛哭流涕的现象,还要泣血,还要受伤。《彖辞》说:“何可长也。”万事不能成功,不能长久。
  研究《易经》大概是这样的方式。
  这里还有一个大问题:前面要大家背诵《易经》六十四卦的次序是:乾为天,天风女后,天山遁的分宫卦象次序,一直到雷泽归妹为止。可是《周易》的卦序,并没有照分宫卦排列,为什么作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这样的排列而以“未济”一卦放在最后?这是什么道理?到现在还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看完了古今的著作,都各有一套理由解释,仔细一看,但都不能满意。孔老夫子在《序卦传》里,也有他的一套解释,我们对孔老夫子的解释,很敬重,敬仰他解释得对,但是我还是没有同意,夫子是夫子,我还是我,因为理由不充足。我老实告诉大家,关于《周易》的次序,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古今人物的解释,我都没有同意,现在正在找它的原因,向各方面寻找,这是《易经》上的一个大问题呀!
  对于《周易》卦序的排列,希望大家熟读《上下经卦名次序歌》,更希望大家动脑筋找出它作如此排列的理由来。
                 蒙卦
  屯卦的后面接着是蒙卦,这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把水雷屯卦倒过来看,就变成了山水蒙卦。蒙卦是屯卦的综卦,在开始的时候,即曾要求大家特别注意,要懂得综卦。《易经》告诉我们要客观,天下事立场不同,观点就两样,现象也就变了,这是《易经》告诉我们大哲学的道理。近几年有人用黑格尔的逻辑——正反合来讲《易经》,我告诉他们不要闹笑话,黑格尔的正反合,怎么够得上来谈中国《易经》呢?那不过是以三段来看事情,中国《易经》是八面玲珑,看八方十面的,如屯、蒙两卦,就已经一正一倒是两段了,屯卦的错卦,为人风鼎卦,又是另一个现象,它的交互卦,是剥卦,又是一个现象,而且还可以再交互下去,所以要把这许多道理了解以后,才可以研究《易经》八卦,如果连这些道理都马虎过去,就没有办法来研究卦了,等于前面说的:“君子几,不如舍。”还是聪明一点吧!不如退下来,不必再去研究了。
  蒙卦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把它用在教育方面,现在小孩初入学是进托儿所,进幼稚园,以前则叫作“启蒙”,也叫作“发蒙”,小孩读书的地方叫“蒙馆”,就是由此来的。这个蒙卦是教育的卦,因为根据《易经》的内容所说,教育上常常用到,还有司法上用到蒙卦,中国过去司法、刑法,都是属于礼的范围,中国人的司法,法律哲学的最高点,是在蒙卦里,也就是教育,而并不是摆杀人的威风。所以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一个执法的人,判决一个人去服刑,在位的人都要感觉难过,认为自己的教育工作做得不够,是自己的责任,没有完成教育的任务,才使他愚昧不懂而犯法,所以古代司法的道理,同教育连在一起,这些也都在蒙卦里边。
  我们知道蒙卦是水雷屯卦的综卦,水雷屯卦倒过来看就是山水蒙卦。任何一卦,从这面看了,也要从那一面看,我们学了《易经》,对这一点要特别的注意,处理任何事情,对任何一个人,要多方面地看,不要太主观,没有那么简单的,对于相反的立场是怎样?需要搞清楚,正如屯卦,翻过来就成了蒙卦。
  蒙卦的来源我们知道了,这个蒙卦,如果我们卜卦时卜到蒙卦好不好?卦辞说: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
  贞。”
  “亨”,是好的,以“亨”开始,下面最后有两个“利贞”。乾坤两卦,有四个性能:“元、亨、利、贞”都是好的,到蒙卦的时候,好的成分只有三个了,而且很痛苦的好。
              由宗教而教化人生
  这个卦辞,以现代观念从字面上看,不知道它乱七八糟说了些什么?大家对《易经》的观念,一种是很神圣的看法,一种是很讨厌的看法,总之都不知道它说些什么。现在我们要把握住一个原则,这是我们上古文化,人生不可知的那一面——任何一个人,无论智慧怎样高,对于宇宙不可知的一面始终不懂,譬如说,我明天吃几碗饭,我也不知道,你也不知道,我们希望知道未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古今中外,有许多方法。《易经》原来是研究卜卦,透过了这个方法而想得先知,的确有这回事。后来人文文化的发展,到周公、孔子以后,透过了这个神秘色彩的卜卦,而加进去人生哲学的了解,结果这两样东西分不清楚了。所以《易经》不像西方文化,老实说外国的宗教,它们的教主并不跟人讲道理,只是教人盲目的信。我们文化的《易经》是从宗教的性质来的,后来要讲道理,不可盲目的信,因此这些加起来的东西,现在我们看起来头痛,它说这个卦是好的,怎么个好?它下面把道理讲给你听。
  那么它说,这个蒙卦的现象,不是我求童蒙——例如办幼稚园,教育的性质,不是我为了学费,像技生意一样,把你家的小孩弄来,而是小孩来求我教育他。如果仔细研究这两句话,看这个卦所表现的状态就知道了,山水蒙,蒙卦上面是山,下面是水:早晨水蒸气上来,一片大雾茫茫,前路看不见,如小孩子一样,走在路上找不到前途,想找一个老前辈问问路,指引迷津,于是把这个状况变成教育的目的,也变成政治的目的。不是我去找他,而是对方来找我,但有一个条件,像求神拜佛卜卦一样,要很诚恳,最初来问的时候,就告诉了答案,如果告诉的答案不相信,又一次两次三次再问,这就是亵渎——开玩笑了,既然是开玩笑的态度,就不答复了。透过这些话,就看出一个道理,人要至诚,对待人也是一样,当我们第一次很诚恳向人请教时,一定得到答复,如果故意开玩笑去问人,一定得相反的效果。所以宗教的精神也好,长官部下的相待也好,朋友相处也好,家庭相处也好,都应该是这种精神,所以中庸之道,讲究诚。最后结论说这个卦是好的——利贞。可是这利贞是怎样来的?是要最诚恳,不要开玩笑。当我们以谦虚的精神,像小孩子去找老师求教一样的诚恳端庄,这就亨通、有利,这样看起来,不必要卜卦了,以谦虚的精神、诚恳的态度去做人做事,又何必去求菩萨呢?所以《易经》是透过宗教的迷信性质,来告诉人生的道理。
              中国文化的教育精神
    “象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这要有智慧,有险的地方要止步,不要再乱闯,如果还不信邪,不止步,只有死路一条,这是蒙卦的现象。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
  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孔子解释上面的卦辞说:卜到蒙卦是亨通的,因为行为思想,把握了时间,得其中道,不偏,自然亨通。这个卦为什么是“行时中也”?因为阳卦多阴,阴卦多阳,这个蒙卦是阳卦,六爻中只有两阳爻。以男女为喻,一群女孩中,只有两个男于,其中一个上九是老头,另一个是九二爻,还很年轻,又得其中,正在坎卦的中爻,像二十几岁的青年,最剽悍的时候,而且亦得其位。位就是空间。《易经》告诉我们,任何东西得其时,得其位,当然是亨通的。至于“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孔子说是“志应也”,意志、思想、感情相通。从卦象上看,上下交互相连都是好的,所以上下相通是好的。“初筮告,以刚中也。”初筮告,是因为下卦坎卦的阳爻得其中,阳刚得中,诚诚恳恳,爽朗、坦白,当然得到答案。“再三读,读则不告”,把九二爻另外放到任何位置都不对,最后孔子作结论:“蒙以养正,圣功也。”所以中国文化的教育思想、政治思想,都取用这个蒙卦。所以中国古代的教育,以人格的教育为主。现在不同了,现在是生活的教育、技术的教育,古代教育的目的在“养正”——完成一个人格,这是圣人的事业,是一种功德,不是今日动辄讲“价值”所可比拟的了。
  中国文化的教育哲学思想,蒙卦里包含了很多,但不是全体,而且蒙卦的教育思想哲学,不属于现代教育思想哲学的狭窄范围以内,中国文化蒙卦的教育思想,包括政治也是教育,中国古代是政教不分的,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这就是政教不分的道理。全国的领导人就是大家长,就有教育全民的责任,这是中国古代观念的一个重点。尤其在蒙卦中还看到,中国古代不但政教不分,而且还包括了现代的法治,就是所谓“刑教”,包括了法律的管理,刑教不分。譬如犯了法判罪,罪有轻重,在《易经》蒙卦的思想,判刑也是一种教育,如家里孩子犯了错,只好责打几下,这也就是蒙以养正的《彖辞》观念。
               行到有功方为德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这个卦的现象,上面是艮卦,下面是坎卦,如画图勉强解释,上面是高山,下面是湖水。至于蒙,如杭州的西湖,或者湖南的洞庭湖,早晨起来,一片水蒸气上来,蒙蒙的把山都遮住了,这就是蒙的现象。这是物理世界的自然现象,以这样来看蒙卦,就叫作“象”。这里《彖辞》不说湖沼,说山下出泉,泉水从地下冒上来,我们研究卦象,先暂不看卦而在脑中构成一个景象,山水蒙,那么景象是一个山,下面出水,透过了这个现象,对人文文化得了一个概念,效法这个卦的精神——果行、育德——这是两个观念,行为要有好的成果,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行为要有结果为果行。读书人经常说:“救国救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只讲理论不行,要问有没有做,有没有事功,没有则不算果行。那么蒙卦的果行是什么?是育德,教育,养育,对于人,对于万物,要施给,养育得到成果,上古时“德者得也”,德字的意思也是好的成果,就是透过这个卦象,牵到人文文化上来,人要效法蒙卦的精神,做到果行育德,如大禹治水,就是果行育德。
  这个人文思想和这个卦象有什么关系?这是三代以后把这种人文思想套上去的,因此山高水深、源远流长、饮水思源等等都是这观念来的。
  可是与《彖辞》比较,又完全是两回事,这中间就有考据问题了;不管考据,也是两个不同意义,或者深度不同的两重意义。
  再看爻辞,并没有一个系列,不是一个系统,历来对《易经》的注解,都有“《易经》是对的”观念为前提,即使《易经》上解释不清楚,也想尽办法找理由附会上去。
               刑法与教育功能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就是刑教、刑法。“发蒙”这两个字很有道理,因为山下有水,凡有水就有水蒸气,接下来“利用刑人”,不知扯到哪里去了?这个现象是拿来讲政治法律的道理。人犯的错,没有办法教化,只好用刑。这个“利用刑人”的“利用”一词,不是现代观念的“利用”,现在说“利用某人”是一句很坏的话,至少在道德上犯了罪。在《易经》上常有“利用”这两个字,并不是坏意,这两个字要分开。《易经》上的“利用”,意思是用得对人有利。如“利用刑人”,是说用刑法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但是有利。因为人类中有些人不听好的教化,打他一顿就听了,但是与第一爻的发蒙有什么关系呢?当然古人的解释,拼命设法拉关系,我们不去管古人的注解,先看原文:“用说桎梏”。“说”也是《论语》“不亦说乎”一样“悦”的意思,人受了桎梏,还有什么快活?因为这是教化,就是蒙以养正,犯了罪受惩罚后。因此教化过来,就是很高兴的事,“以往吝”卜到这个卦,是倒媚的,不必去做了。
  蒙卦一推到人文文化上来,变成了这样,这个爻辞是文王作的,在当时和现在庙里的签诗一样。这个现象是一个人在中间,上下都是困难,都是阴,到了二爻上去是震发、开发的现象,再往前,处处都是坷坷坎坎,不顺利,因此爻辞是这样一个说法。如详细研究,要看焦赣作的《易林》。后来假借邵康节作的河洛理数的卦辞,他所讲的这一爻,不用这个东西,所以古人很高明,推翻了《周易》,自己独创一格。据我的研究,他们早有发现,这个卦的爻辞,欲作什么解释,都有理由,但是古人对于圣人,一辈子很恭敬,不敢说一句反对的话,因此只有自己创作,但也是根据《周易》的系统来,可是解释不同。大家拼命在讲易学,其中有没有改革的创作,没有注意到。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唐宋以后,将犯人拿去杀头,执行死刑叫作“正法”,这个名词是《易经》这里来的,但是这里的“正法”并不是指杀头处死刑。正是正,法是法,当人有不对的地方,犯了错的时候,应该处罚的则处罚,以法来纠正人的错误,是教育的意思,同蒙卦的本身原理并没有错。这卦的现象,用来站在教育的立场,来讲刑法为所谓“利用刑人”,是使人得正的方法。这是蒙卦第一爻,来得那么凶,等于以刑法治世,主张法治的精神。如果断章取义说蒙卦初爻主张以法治天下,没有错,但整个卦说起来,问题就大了,到第二爻说法又变了,系统不同了。
              易理的平淡与神秘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象曰:子克
  家,刚柔接也。”
  如果卜卦卜到这一爻动,大吉大利,是讨老婆的好卦,不但讨到好老婆,而且生得好儿子,将来大振家声,前途无量,后福无穷,就是这样好,这和上面第一爻刚刚相反。当然这一爻是阳爻,代表男性,前面四个阴爻,有四个女的等他,自然讨到好老婆,就是这么个道理。说《易经》是大学问,其实就像小孩玩耍,但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学问,都是小孩子在玩的。我发现一个道理,任何人的一生,没有离开他幼年幻想的范围,如周岁的小儿,在一堆玩具中,喜欢取刀,长大则为武人,或说这是迷信,但剥开迷信的外衣,其中有高深的学理,这是下意识地表现了他的禀性。总之,最高深的学理,都是小儿玩的,佛学里对于世界上的学问,称为“戏论”——儿戏之论。假使从这个观点看《易经》,也只是“戏论”而已。所以我们研究学问,也并不需要“高推圣境”,对圣人的东西先把他崇拜起来,然后从那崇拜的路上,自己蒙蔽了自己的智慧,硬往那里凑,就划不来。研究这些东西,头脑科学,不崇拜古人,也不轻视古人,如蒙卦的包蒙,这里内卦为坎卦,在后天卦里,离卦是阳性,坎卦是阴性,如以阳卦多阴而论,坎卦又为中男,前面又有许多阴爻在,包蒙就是阳爻被包在阴爻里,所以吉,子克家,因为是中男,《彖辞》是解释“子克家”这句话,因为是刚柔相接,阴阳相合。另一说,交互卦的接法,这一阳爻与上两交接,变为震卦,是长子。
                秋胡戏妻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象曰:勿用取女,行
  不顺也。”
  说到这一爻,想起古人中一位大家了,就是宋代有名的朱熹朱夫子,那是不得了的人物,在专制时代,如果像我这样随便批评朱熹,就早应该杀头了。在明朝以后正式规定考功名要以朱熹的注解为标准。朱熹研究一辈子《易经》,他对这一爻的解释妙得很。他说,如果卜到这个卦,不可以讨太太,至于“见金夫”,他说是秋胡戏妻的那个样子,这个女人的后面有一个情人,就是她的前夫,真不知朱熹这个话从何说起?何以叫作“见金夫”?套用起来,牵强附会的多了。我们知道坎是西方之卦,西方属金,夫是由第一爻是阴性,阴性的后面是阳性这里来的,所以从后面跟了一个男人,这样的太太去娶她干什么?这个男人是西北人,或者是她西边的邻居,像这样的解释还可以勉强上去,一定说拿了黄金做情人,在法律上罪证不足,该是不起诉处分,这种解释是不成为理由的。“不有躬”如果勉强讨这个太太,连命都不能保住,躬者就是身体,命都保不了,无攸利,没有什么好处。
  这个解释不知说些什么?明明是山下有水叫作蒙卦,却出来那么多的故事,每一爻都不同,每爻来编一个不同的故事,看看蛮有味道。宋朝一个儒家杨万里,也是一个诗人,就用历史的事情来解释《易经》,看来也蛮好玩(杨万里字诚斋,著有《诚斋易传》二十卷)。
  《彖辞》的“勿用取女”这句话,是说这一爻随便怎么走都不顺,坎坷很多……
    “六四,困蒙,吝。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为什么是困蒙?时间不同,位置不同,一个程序一个程序来,六爻的变动,就告诉我们一个人生,所以到了六四,困蒙,受困了,上下都不好,都是阴气,等于山水之间在起蒙雾了,万事不通,都不好。所以《彖辞》说,困蒙这一爻是不对的,因为阴阳不能调和均衡,上面的老阳够不到,下面的阳爻也隔开了。
    “六五,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上面看到各爻,先受刑罚,后又娶太太生儿子,在中间还有个女人,还有姘头,还有走不通的路,到这里生出孩子来了。这一卦有利于年轻人,大吉大利。但要注意,老头碰到这一卦,不大对头,因为不童蒙了,要童蒙才吉。《彖辞》的解释,童蒙之吉,是顺利得很,因为这一爻动,阴变阳,上卦就变成龚卦了,所以顺以巽。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当土匪去抢别人不行,别人当土匪去防御他则有利,如果打仗,主动去攻击不行,只能防御攻击。别人来打击,他必败,去打击别人也会失败。是这样的现象要安静不动,要防御,不能攻击。《彖辞》解释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上下顺,在象上防御的工事都做好了。
  现在回转来检查,蒙卦的《彖辞》和《彖辞》有矛盾,并不完全一致,六爻的解释有那么多不同的东西,不成系统地凑拢来,所以我们须知《易经》在最古老的时候,是没有这些词句的,就只是一横为阳爻、两横为阴爻的图案,用来卜卦。上古的人文文化不发达,欲想求知不可知的一面,用这占卜方法,流传久了,宗教迷信就成为人类文化的起源,人类任何文化都是这种宗教迷信——现代称为神秘学为起源。中国到了夏、商、周三代以后,形成了人类文化,把这套东西拿来作如此解释,这是研究学术的一个路线。
                 需卦
  第三卦需卦,第一卦是水雷屯,现在上卦是水,还没有动,下面乾卦,水天是需卦。需字,用卦名本身的这个需字,来研究说文,上面在下雨,下面是一个而字,古代的象形字,“需”上面雨下来了,下面也在下雨,一层一层的雨下来,就像这需字一样,为什么叫需?人类于日光、空气、水,一样缺不了,当然需要,需的文字本身,就是这样解释,尤其农业社会,有形的东西,水最重要,可是这个卦名,是谁替它定的,则不知道。甚至卦名是在哪一个时代定出来的,也是问题,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乾、坤两卦的“元、亨、利、贞”四个字,到了后面的卦,“元”字都去掉了,最好的是“亨、利、贞”三个字,乃至有的卦,只有其中两个字或一个字,这个卦还和屯卦一样有“亨、利、贞”三个字,那么“有孚”的意义是什么?古人讲易理的解释“孚者信也。”有信,言而有信,古人这个解释不通。所谓“孚信”,孚字原来就是“老母鸡孵小鸡”的意思,孚字上面是鸡爪,下面一个儿子,小鸡快出来了,为有孚,有信用了,所以后人借用这个字,意思就是信,后来又加卵为孵了。“光亨”光当然亨通,光一亮,什么都看见了。“贞吉”正就大吉,有利没有利?有限度的利,要过河,过黄河,过长江,出海过海洋有利,假使组织航运公司,卜到这个卦会发财,做交通事业也会发财。为什么这样说?外卦是水,水在外面,天在内(这个天是抽象的),那么水就有利了。
    “象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
  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需的意义就是需要,我们看了孔子的《系传》就知道。这一卦险在前,平面来讲,前面是坎卦,坎也是坡坎,也是大水,但是“刚健而不陷其义”,本身阳刚之气太多了。后面乾卦,三爻是阳爻,而坎卦本身中间亦是阳爻,虽然有危险的现象,因为刚健不会跌倒,以这个意义来讲,不会受国走绝路。为什么有孚、光亨、贞吉?因为这是一个好卦,后卦是前卦的天,海阔天空,而坎卦的阳爻,得其中位。“利涉大川”只要涉,往前面去,就有很好的成果,这是《彖辞》对卦辞的解释。
            《彖辞》、《彖辞》的矛盾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这与《彖辞》不同,而说云上于天是需,画面两样。《彖辞》解释前面是一片水的平面图,《彖辞》的画面是立体的,天上面都是云雾,它说这个卦是叫我们上馆子,不但上馆子,还要作乐。我们就发现《彖辞》、《彖辞》是矛盾的,对圣人不好意思说他矛盾,姑且说是两重意义,这样两重不同的意义该怎么办?这且暂时搁在这里。
                需卦爻辞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
  无咎,未失常也。”
  需于郊,是根据《彖辞》“云上于天”下雨,夏天热得要死,希望下一场雨,结果下了,可是“及时雨送(宋)江”,下到外面去了。需于郊就是雨下到郊外去了,引用这个现象来讲人文文化哲学,则“利用恒”要恒心,万事要用恒心,卜到此卦,表示有消息,但慢慢来,要有恒心去做,最后有好结果。“无咎”,没有毛病,没有过错,《彖辞》对于爻辞,用人生哲学的道理来解释的。需于郊是要有恒心慢慢来,“勿犯难行”,遇到特别的困难,不要浮躁去冲破,知道不对退回来,等机会。“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怎样说无咎是因为未失常,这个卦初九爻动,动得很正常,假如卜卦初九爻动,就变成了水风井卦,现象变了,初步有受困之象,但是不坏。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
  言,以吉终也。”
  第二爻,这阵雨下到沙滩上去了,立即干了。卜卦的意思,是有口舌,是非多,但小事没有关系,别人诽谤、批评,不用怕,最后是好。《彖辞》说:“需于沙,衍在中也”,一阵雨,下到沙滩里,就漫衍开了。“虽小有言”,人家的闲话像下雨一样,滴滴答答,啰嗦,但最后还是好的。为什么最后是好的?因为第二爻动了,变成水火既济卦,所以卜卦有时取其动,有时取其不动,其间如何取法?则在各人的智慧,如夜入黑房要开灯则取动,天气转冷了需关上冷气,则取不动的静象了。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
  慎不败也。”
  到了第三爻变讨厌了,雨下在泥土地上,都是烂泥地,路都不能走。这个卦有危险的现象,如果在前方作战,担心敌人要来攻击了;如作小偷的,偷风不偷月,偷雨不偷雪,泥泞会困人,所以土匪在这时行劫。《彖辞》解释说:“需于泥,灾在外也。”为什么说灾在外?因为第三爻动了,内卦变成兑卦,水泽节,水上加水,要节制了。“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有敌人来攻击,也是自己内部问题,把敌人引过来,所以要敬慎处理,不会失败,但不敬不慎还是要失败的。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卜到这个卦,有流血的事,在哪里出血?大部分在耳朵,因为坎为耳,这是外卦坎卦的初爻动,所以《彖辞》说“需于血,顺以听。”怎么是顺以听?第四爻动后,外卦倒过来就是巽卦,另一观念看,这一爻蛮牵强的,可是古人研究《易经》,把这些牵强的当宝贝,当真理,拿来打转,转了一辈子五六十年,精神心血都转在里面。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在九五爻就好了,有酒食,有人请吃酒筵,大吉大利。《彖辞》说:“酒食贞吉”,是因为九五爻,在中正之道,这一爻是阳爻,前后都是阴爻,是外卦的中位,重卦的第五位,至中至正的位。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象曰:不速之客来,
  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这个卦很妙,古书上很多人,早晨卜到这个卦,都叫家人准备,有不请自来的客人将要来访,可是对于这三位客人,对他恭敬客气,就大吉。《彖辞》的解释是说,上六爻动了,虽然不当位,但本身是水天需卦,没有离开坎卦的本位,所以也没有大错。但这三个客人从哪里来的?既不是先天卦,也不是后天卦,这三人到底从哪里来?是下卦的乾卦跟着三个阳爻。
  从这里看,《易经》就是这样,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许多人不管《易经》的本文,只在六十四卦的象数上去发展,也是有他的道理,至于本文会了以后,姓张的可以写“张易”,姓李的可以写“李易”。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我们要对于卦辞、爻辞作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参考一本书——《易林》,焦赣著的,商务印书馆出的一个版本比较好。他对于六十四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又有不同的说法,这是他把《易经》研究通了以后,真正照文王的观念而来的一套思想。有些人卜卦,比较正确的,也用《易林》的内容,胡适对《易林》也作过考据,文字亦很美很妙,大家可以参考。
              学《易》与用《易》
  至于我们要对每一卦、每一爻作再深一层的研究,据我现在所了解,便不是那么简单了,必须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也叫作星象学——天文现象,二十八宿星的躔度,同每一个卦所代表的星座,每一星座在某一躔度上和其他星座所发生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现象。譬如说北斗七星,那七颗星如何像一个斗?是人类观察天文,把那七颗星连起来,画出来像一个斗。如西方人讲天女星,是神话的构想像一个天女,实际上没有,只是把一些星星连起来的虚线,大概像一个天女,那就如《易经》所说的“象”。现在西方的天文学那么发达,也离不开星象,这个星象学和现代的太空学分两路了。一路是实际研究追查每个星球在天体里的相互关系,是天文走到太空方面去了;一路是研究追查星座和地球发生的影响关系,而构成抽象性的对人类活动的作用,这就变成星象学。星象学有印度的、埃及的、中国的、西洋的,各个系统不同,但大致上原则还是一样的。可知《易经》每卦每爻的意思,是由星象学来的。汉朝有名的《京房易传》,把这个要点藏在里面,没有明指出来,等于对后人留了一手。后来到了宋朝《易经》的大家邵康节,所谓能“前知五千年,后知六万年”,就是从这个星象系统来的,所以他敢吹这个牛。那么我们知道中国的天干、地支、五行、八卦,都是归纳了非常复杂的星象学,化繁为简变成一般人都能懂得的抽象东西。因为一般人不知道天干、地支、五行、八卦的来源是星象学,就认为是江湖术士,实际上江湖术士的这一套,基本上有其最高深的中国文化作背景。
  所以不要看了《周易》的各种解说,就只在《周易》上转圈子,我个人认为这样毫无用处。近几年来研究《易经》又是一窝蜂,在我看来,只这样打圈子,研究死了也没有用,对国家、对文化不会有贡献。唯一的用途,退休的人没有事做,钻进去蛮舒服,要真正有用,要有科学精神,而不是以现代的自然科学硬套上去,这是我个人到今天为止,很深切的体会的。易学是高深的,欲真的把它变成为有用的,必须如此。没有做到实用,还是抽象化的偏重在思想方面,换言之只是偏重于哲学方面,是虚玄的,实际无用。所以研究《易经》,千万不要钻牛角尖,古人也如此,《易经》的著作本身,是了不起,可是有没有用?此身都不能饱,如此而已。除非把古人的书都看懂了,都记得,然后推开,再找本文,或者有一点用处。至于讲道理,像宋朝以后理学家们讲《易经》的道理,我素来不大注重,如刚才说的那一些,每一个爻辞拿出来解释,都可以写一本书,可是有什么用?有时候还会误人,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乃至写一点小东西,一个字都不敢乱写,写出来是快意,但是如果偏差了,那个后果就不堪设想,所以不敢轻易下笔。古人著书就这样严谨,现在的人不管这些,发表了再说,后果如何不考虑,这是古今不同处。
                卦序的问题
  上次说到屯卦时,引发了《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为什么要这样排?这是一个大问题,我是一直到现在认为还没有得到最圆满的答案。这里在讲下一个卦之前,必须先把《序卦传》提出来讨论讨论,这个《序卦传》,就是古文上常说到的孔子赞《易》——这个“赞”就是参赞,帮助《易经》的研究。——孔子赞《易》有“十翼”,就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十种著作,称为“十翼”,包括《彖辞》(随经分上下)、《彖辞》(随经分上下)、《文言》、《系辞》(上下传)《说卦》、《序卦》、《杂卦》等十种著作。古人传统的说法认为都是孔子作的,《序卦》就是卦的次序,这一篇很重要,但与象数的关系较少,和中国文化哲学思想的关系却大了。过去大家都忽略了这一点。我之所以再三提到《周易》的卦序为何这样排列,因为这是一个大问题,千古以来有不少人在研究,而在我认为那些答案的理由都不充分,同时我们也看过孔子对序卦的说法,也只讲了《易经》的理,没有讲象数。孔子的《序卦传》以人文思想讲卦名的理,讲为什么叫“屯”?为什么叫“蒙”?但要注意到,当伏羲画八卦的时候,还没有文字,那么孔子所讲的易理,对于为什么这样排列的理由,似乎也并不充分,所以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推开《周易》,对于邵康节的道家易那个系统,关于六十四卦的排列,我也很满意。乾为天,天风女后,天山遁,一路排下来,非常有道理,可是《周易》不是照这个顺序来的。《周易》的系统到底怎么来的?并没有解决,这个系统的基本问题没有解决,拿来乱套学问,我认为不成其为学问,所以内心一直对《周易》认为是个问题。
  六十四卦在上古的排列,道家另有一个排列方法,可是我研究的结果,也不准确,但它的用法蛮对,它是把一年十二个月,配合十二辟卦,每卦代表一个月,一月三十天,六十四爻相配合,以每月初一的早晨配屯卦,晚上配蒙卦,初二的早上是需卦,晚上是讼卦,这样依《周易》的卦序次序来配,六十四卦除了乾、坤、坎、离四卦不用,余下六十卦,每日两卦,依照《周易》的次序配下去,这是道家关于象数排列的方法。后世推测天文地理,未卜先知的方法,都是由这一套方法来的,用起来还是蛮对的。但是照道理,我还是不大同意。用起来代表天文一个星象的符号,变化行得通,理由可讲不通。人类的文化都是这样,如科学是讲现实,现在发展到理论科学,就变成哲学了,哲学讲理。反正事上对,理上不对,所以我常告诉大家,天下事常常有其事不知其理,有的时候又有其理而无其事,那就是经验还没有到,要事理合一才是真学问,所以卦序的问题值得大家研究。
              黑格尔的辩证历史观
  讲到这里,我们先讨论一个三十年代很时髦的问题——黑格尔的辩证历史观。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亦即所谓的“辩证史观”,以观念,批判历史的发展。在几十年前,我们受他这个历史哲学的影响很大,现在它在西方的影响还是很大。现在全世界,包括欧美各大学,在历史系新开一门历史哲学的课程,把黑格尔的这一历史哲学,算作历史哲学中一门参考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认为它是正统。因为历史哲学在世界人类学术思想文化上面,还是在刚开步走的阶段,它的目的就是在探讨有了天地万物人类,为什么人类历史会闹成这样?比如历史上有几个大问题,政治上民主也好,君主也好,独裁也好,自由也好,无政府主义也好,各种各样都实行过,可是哪一种能使人类永远的太平?没有见到过。以上这些主义在理论上都对,但事实上都不对,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又如经济方面,为什么货币有了以后,从贝壳到现在的钞票,每一出来,一直只有贬值,永远没有涨回去的时候,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历史哲学上的经济问题。人类社会为什么不能太平?为什么不能平等?现在回头来看,历史哲学我们早就有了,《易经》就说过,而且比别人讲的好多了。可惜没有一个人去发挥,如果有人能把西方的唯物史观和我们的历史哲学研究到真的内涵,然后对世界的经济政治发展融会贯通了,应该可以写一本很好的书,那就对人类思想影响太大了。
  现在再看我们的历史观,也可以说是孔子的历史观,包括了西方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是心物一元,非常高明。但是要加以发挥,只凭古文,现在这个时代懂的人不会多,这一点是需要大家继续努力的。
  孔子这里说的是《周易》六十四卦的次序,为什么要这样排列?这是我们要深思的。
              孔子说创世纪的开始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
  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第一句话就很妙,“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很自然,中国人说话,这样就够了。以文化来比较,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不同之处。我们强调我们的老祖宗,像孔子思想的高明之处,这里就只说有了天地就有了万物这么一句话,没有过问到宗教哲学,宗教哲学要讨论到天地是谁造的?万物又是谁造的?宗教家说有个主宰造的,可是中国人不讲这一套。假如说有个主宰造天地万物,那么这位主宰又是谁造的?中国人不谈这个永远没有结论的问题。过去人家说中国人没有哲学,实际上不是没有,而是非常高明,这等于佛学里说的,释迦牟尼讲学说法,有四种方式,其中一种为“置答”,就是某一问题不需要讨论,先放在一边,孔子这里的第一句话,就是置答的方式,不是不懂,第一句话就是从人文文化开始,这就是我们文化的特色。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就是充满天地间的为万有,古文中称万物。要注意,我们上古时代所用的“物”字,并不是专指现代唯物思想的物,而是有了“东西”,而“东西”也是包括心物一元,是抽象的,充满天地之间的,就是万物。这里开始就是乾坤两个卦,乾、坤代表了天、地。乾坤以后就是屯卦,因为屯的意义就是“盈”,是充满了,第二个意义“物之始生也”,前面说过,屯字的象形,是草下面长了根,上面刚刚出头,萌芽的现象,表示万物开始生长。
        
南怀瑾-->易经杂说-->第九部分
 第九部分
          从蒙到师,人类世界的第一次大动乱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所以古文大家都不愿看,尤其现在年轻人,不会看懂,而且会觉得讨厌。这里说,既然有了万物,像屯字形象一样,草根露头,露了头就一定开始发蒙了,所以屯卦以后,承受在下面的是蒙卦。蒙是什么?“蒙者蒙也”,以现代白话文的观点来看,这不是等于没有解释?但是中国古代人读书是先研究字,古礼读书要先读小学,那时的小学不是现代的小学,古代的小学就包括了先认识字的意思,每一个字为什么这样写,中国字和外国字不同,不是字母拼音来的,是意义来的,这里上面的蒙字是卦名,下面的蒙字是解释,是说万物刚刚发芽,亦即说万物还在幼稚的阶段,所以又说“物之稚也。”种子种下去,刚发芽,为发蒙,还在幼稚的阶段。
    “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
  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万物在幼稚的阶段,必须要养育,我们研究中国历史,天地开辟,大禹以前还是洪水阶段,农业社会还不能奠定,等大禹建设了水利,天下分成九州,这个时候到了养的阶段。“物稚不可不养也”。是社会的进化,讲究养育,所以蒙卦下面就是需卦。在人类社会的养育,什么最需要?先要吃饱,万物也一样,蚂蚁也一样,狗也一样,都需要吃饱,这中间的发挥就很大了,社会人类的发展,只要有了生命,就要生活,生活的第一个条件先要吃饱,“需者饮食之道也”。这就是需卦。
    “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
  社会发展到这里问题来了,人为了生存,需要生活,生活第一件要饮食,我要吃,你要吃,他也要吃,今天吃了,又怕明天挨饿,希望你少吃一点,我带回去准备明天吃,于是自私的心出来了,斗争发生了,所以需卦下面接着是讼卦。
    “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
  讼卦下面就是师卦。师卦在《易经》本身代表大众,现代的名词,在党政为群众,在军事为部队。人类社会发展到有了自私心理,需要占有以后,就有斗争,有了斗争,自然联合成一个阵线,立场不同的两样观点就对立,立场相同的就联合为一群,群众运动来了,所以下面是师卦,而师不是老师之师,古代所谓出师,是出兵打仗,即是群众。
              比泰之间的繁荣景象
    “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
  群众起来以后,必定有亲附性、比较性。“比”就是排队,与自己相同,跟着走,中国古字写“比”,就是一人在前走,一人在后跟着就是比。如果两人走相反的方向,就是北,即是背,相背。有群众就必有所比,意见有所不同,利害亦不同;如意见相同,利害相同,就联合在一起,“比者比也。”比卦就是人联合在一起,派系就来了,意见就来了。
    “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孔子认为比卦的意见纷歧没有错,有比有群众,大家同心同德在一起,必有畜,有积蓄,亦即是大家谋共同的利益,虽然是私心,大的私心就是公,就有所畜,有储蓄准备。如现在的保险制度,是社会安全的最好制度,而这个制度的最初起源,是海盗抢劫以后,就存起一部分财物来,准备作被打死的伙伴遗属的生活费。后来慢慢发展成为现在的保险制度。一些东西,有时是坏的却生起来了好的结果,有时好的也会生起来坏的结果,这就看思想问题、文化问题了,比以后的小畜卦,也是这样。
    “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
  小畜卦下面是履卦,履作名词是鞋子,作动词是走路,是行。孔子这里说一个社会到达了物蓄,富庶了,现在说是进步的社会,物质文明富庶以后要有礼,必须有秩序,没有秩序就不行。如法律、教育、军事、文化这些都起来了,由此也看到管子的思想:“仓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原理。物质文明进步以后,有了经济作用,就有私心,这个时候必须产生文化,要有法律。“故受之以履”,要有应该走的道路,所以就法律哲学来说,法律绝对是对的吗?不一定。因时间空间的不同,法律的道理是相对的;在这一时间空间是最好的真理,拿到另外一个时代或社会,则会变成很坏的事情。那么何以大家都承认法律是对的?这就是法律的哲学问题了,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在每一情形下,要有一条路让大家好走,有一个秩序好遵守实行。
    “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履卦下面见泰卦,这是社会的发展,政治的发展,一项政治制度,大家都走得很舒服的一条路,王道坦坦,就履而泰,天下太平,然后平安了,大家都舒服,也所谓自由平等,大家都平等了,所以履卦下面是泰卦,泰也就是通畅了,没有阻碍了,没有问题了。
            否——人类第二次的文明低潮
    “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可是问题来了,中国有两句老话:“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两个好朋友,尤其两夫妻,很难得一千天里不吵架,没有一朵花开到一百天不凋谢的。我们古人看历史看得多么通,最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开始,所以泰卦下面,就是否卦。我们看中国历史的汉朝、唐朝,看西方历史的罗马时代,鼎盛的时候,就衰败下去。家庭也是一样,兴旺的时候,儿女媳妇都骄贵起来了,太骄贵就是泰到极点,否就来了,否到极点泰来了。不但人是如此,历史也是一样,社会发展也是一样,看通了人生,如此而已。饿了吃,吃了胀,胀完了大便,通了又饿,又吃,就这么一回事,一切都是循环。
           同人大有——人类文明的更上层楼
    “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否,坏到极点就要好了。倒楣到极点的时代,像我们现在遭遇到的就是否卦,可是人不会永远倒媚。“物不可以终否”,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故受之以同人”,否卦下面是同人卦,人遇到倒媚的时候,就要交朋友,交志同道合的人,重新来创业,这是大同思想,自由平等的原则。
    “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
  找志同道合的人,要“与人同者”替我想,也替你想,没有自私占有,欲自私只有公众的大自私,为团体而自私,为国家而自私,为天下而自私,这就是“与人同者”。能够有这样的胸襟,就“物必归焉”,天下万物都向同人集中了。所以同人卦下面就是大有卦,就是说公正廉明的人,就有很多朋友,很多部下拥护,所以同人的综卦,就是大有,所有好的都集中在一起。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大有卦下面,接着是谦卦,这就告诉我们人生哲学,也是历史哲学,人到了最高点的时候,不要自满,再加便会溢出来,所以大有卦下受之以谦卦。
    “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
  一个人富贵功名地位到了极点,又能谦虚,就舒服,自然优豫,所以谦卦的下面,就是豫卦。
    “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
  豫卦的反面(综卦)是随卦,这又是人生哲学,历史也是这样,西方罗马鼎盛时代,天天歌舞升平是豫,接下来是衰败,人应居安思危的道理,就从这里来,舒服的结果有随跟着来,因为内部要发生问题了。随是追随,意思是有反面的东西跟着要来,也是随便的意思,自己没有中心,随别人如何便如何。优裕的人,往往自己懒散,连脑筋都不愿用,所以受之以随。
             由蛊而剥看人性的堕落
    “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
  有钱,有势,有地位,样样好的人,就是天下导师,也就有人来跟随在他的后面,沾点好处,这样跟随的人越来越多,这时就要担心了,就会有事故了。汉高祖打下了天下,大家都吵,张良就告诉汉高祖,天下豪杰追随你去拚命打天下,是希望天下平定,现在天下统一了,如得来一块肥肉,还没有分,大家当然要吵了。汉高祖所以封功臣,便是看透了人生,到了某一地位,应该做的事就做了。不能喜欢别人的恭维或感谢,因为只要自己有一点喜好,就有人投其所好——“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惑,蛊是一种虫,以前贵州、云南的一些边疆族人放蛊,麻醉人,使人的脑子都昏了。蛊也是虫,很多的虫,如房屋的白蚁,人身的病菌,虫多了就有事。
    “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
  但是人不怕事,“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懂了这个道理,有事不可怕,有人也不可怕,只要认清“我所有的就是大家所有的”,这样就不错了,所以下面是临卦,就是扩大。
    “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
  临卦下面是观卦,一个东西大了,如一粒种子种在马路边上,有谁去理它?经过几百年变成神木了,大家都来看了,所以壮大了,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
    “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观卦的后面是噬嗑,所谓噬嗑,就是张嘴咬下来的样子,就是啃,观卦以后为什么是噬嗑卦?因为有可观之处,就有所遇合。
    “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
  这里又讲到文化思想,社会发展到这个时候,原始的东西要加工,要加上人文文化,如面前的塑料盘子,是用尿素制成,制造过程一定要经过人文文化的科学处理,不能随便和些泥浆或面粉做成,这就是不能苟合,所以一定要有人文文化,受之以贲。“责者饰也”,贲就是装饰,就是艺术的、文明的。
    “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
  也。”
  文明到了极点,艺术发达,社会平安,等于一个人一样,家里富有,艺术字画堆满了,亨通了,到了前面没有路了,所以跟着贲卦下面就是剥卦,物极必反,开始剥落了,剥者就是慢慢掉落,又是一个循环。
    “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剥卦的下面就是复卦,时代也是如此,剥极了就恢复。“物不可以终尽”,不会有绝路的。“剥穷上反下”,上面的路走完了,翻过来,就成为复卦。
  由复到离看人生兴衰往还
    “复则不妥矣,故受之以无妄。”
  人受了灾难,受了打击,知道反省,知道复兴,就不错了,所以复卦下面是无妄。
    “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没有错,新的境界来了,有大的发展了,所以受以大畜卦。
    “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
  真到了社会的物资够了,财富平均了,万物都富足了,然后可以养人,经济生活可以养了,所以大畜卦下面是颐卦,颐就是很舒泰,所以我们恭维老年人退休在家享福为“颐养天年”,就是这个颐。
    “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
  天地间舒服到极点,就要出毛病,有人说某人作恶多端,却过得蛮舒服,而我们循规蹈矩,生活却苦得很,报应在哪里?但中国人有句话:“天将得厚其福而报之。”也等于基督教讲的:“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先使他发狂。”使他得意到极点,快点恶贯满盈,走到头了,跌下来,所以养到极点,罪恶、浪费、奢靡到了极点,就会出问题,所以颐养的卦下来,就是大过。
    “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
  大过不行,宇宙、人生、历史、社会都是一节一节,所谓运气,就是阶段,和门槛一样,所以大过卦下是坎卦,有阶段就陷下去。
    “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觉得陷下去了,不要怕,在苦难的当中会站起来,所以下面是离卦,离卦的意思,像太阳出来一样,非常漂亮,新的一个时代又开始了。
  上面是上经,六十四卦的卦序,是分两部分排列的,而上经的卦就是这样排的: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等三十个卦。这里是简单地讲,如果加以发挥,卦与卦之间,产生了太多的道理,人类世界的历史哲学原则,我们早都有了。我们现在多可怜,有那么丰盛美好的文化宝库,我们后代对不起老祖宗们,没有人去发挥,反误以为自己什么都没有。
  上经的卦序,是讲人类社会与历史发展的关系,下经讲到人生了,下经亦很妙。上经以乾坤两卦开始,下经开始的两卦是咸、恒。恒卦是雷风恒,上面是震卦,下面是巽卦一囗。翻过来,综卦为囗泽山威卦,上经起于乾坤,为什么下经起于咸恒?威等于说平等,大家需要一齐,恒是经常的,但在上经里没有提乾坤两卦的卦名,只以天地作代表,下经里也不提咸恒的卦名,而以男女作为代表,现在大家看下经的卦。
               孔夫子的婚姻观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
  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
  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咸卦并没有提什么叫“咸”——大家都是这个样子就是咸。在大学里上课,有些同学问起,恋爱哲学是什么?我告诉他们,我爱你就是我爱你,不爱你就不爱你,爱就是自私的,恋爱没有什么哲学。但是孔子讲得妙,他说有了天地就有万物,有了万物就有男女,既不是上帝造的男人,也不是上帝从男人身上拿出一根肋骨来造女人,而是有了万物,其中就有男人、女人。一部人类史,就是两个人唱的戏,唱了几干万年,有了男女,自然就会结合,就会谈恋爱,变为夫妇,并不是偷吃了苹果才变成夫妇,就是说人类社会,只有四个字“饮食”、“男女”两件事,一是需要活着的问题,一是两性需要的问题。《易经》上也点明了这两件事,上面说了人事历史发展的关系,下面说有了男女,就自然有夫妇,有了夫妇就自然形成家庭,自然生孩子,生了孩子自然有父子,所以这是五伦的道理,为什么有五伦。五四运动要打倒孔家店、打倒孔子——说五伦是吃人的礼教。上述这些是自然现象,社会扩充了,就有人,大家都是人,某人人好一点,选他做领袖,他就是君,我们听他的,我们就是臣,社会的程序就成了。如果以医学的观点来说,假如我在医学院讲,也可以乱吹:“人类历史是荷尔蒙造成的,由一个精虫和卵子,又加上些什么染色体变成的。”这样也没有错。如果以这个观点看,所有人类都有病态,都该打针,可知人的思想多可怕!思想不纯正,乱吹一阵,也可以煽动别人,可是结果却害了自己,害了别人。譬如弗洛依德说的性心理学,也没有错,可是歪理有千条,正理只有一条。现在《易经》这里告诉我们,人类的五伦,不是勉强形成的,不是法律规定的,这是人性的本来,人性走正理,自然发生的。有男女,自然有夫妇,有夫妇自然有父子,有了许多夫妇、父子,自然形成社会,有了社会组织自然有阶段。现在西方文化,男女青年都不愿意结婚,彼此都不愿负责任,这个现象的问题很大,中国文化要夫妇相敬如宾,就要持久,有恒。
  上经是说自开天辟地,有了宇宙的社会发展,现在下经是由个人开始,讲到夫妇家庭,父子、君臣的人伦关系,这里又产生一个哲学问题,天地间的事,没有永恒存在的,佛学中称这现象为无常,《易经》叫作变化。
              功成,名遂,身退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
  我们看老子的话“物壮必老,老者必倒”。我们看孔、孟、老、庄思想可知都是从《易经》里来的,这是自然的法则。天地间的万物,壮大,茂盛了,定衰老,一衰老了就变化,历史的阶段就过去了,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历史的哲学:“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适。”这个物当然不是单指物质,而是包括人、物、事。就是一个东西不能永恒存在,所以就慢慢退化,故其下为遁卦。再看老子的思想,“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从《易经》这个地方来的。从这个序卦的道理看,人到老了,就应该退,交给下一代去。总之,《序卦传》中,《周易》每一个卦的排列程序,都包含了许多道理,中间有很多学问,就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思考去研究。如医学上的研究,最近外国最流行的,男女更年期是最可怕的,所谓家长本身这时要再教育,夫妇之间的问题,也多半发生在这一时期。外国人研究夫妇感情最好是三年到五年,有的时间更短;以后几十年,维持家庭夫妇关系的,那是道德在维持,法律在维持,并不像在恋爱期间那种昏天黑地的感情了。而我们《易经》上就讲到“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必定退,必定是这样。
    “物不可以终遁,故受之以大壮。”
  但话又说回来了,老年人退了,交给年轻的一代,就大壮了。
    “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
  大壮过了为什么是晋卦?晋卦孔子解释就是进步的现象,一个东西壮大了,自然会求进步,新的一代起来。
    “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
  这里又是社会哲学,历史哲学来了,进步的阶段,一定有伤害。社会的发展,一个求进步、求改革的法令,固然有远大的理想,可是对于旧有的具破坏性,这也是革命的哲学,革命就必有所伤。
    “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
  明夷卦的下面接家人卦,孔子解释在外面受了伤的一定跑口家,不只是人如此,即使家畜也是如此。又如我们的文化,一百多年来,受西洋文化的刺激,变成现代这样,可是现在慢慢地连外国人也开始学我们中国文化了,这就是“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所以是家人之卦。
    “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
  古代“睽”的意思就是夫妻反目,意见不合,所以是处家庭的哲学,家道穷的时候,这并不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穷”,而是到了“极点”的意思,“穷尽”的意思。如一个家庭有钱,慢慢奢侈,奢侈到极点,就出毛病,夫妇的感情,国家的政治,都是这样,一定要乖张。
    “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
  乖就是乖张,个性的偏激,家庭、社会、政治的问题,都是这样,过分的乖张,就有困难来了,所以是蹇卦。“蹇”字的意义,就是跛脚,受了伤走不动,寸步难行。
    “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
  自然的法则,一个东西没有永远困得住的,不会永远困难,困久了总要想办法找出路,所以赛卦下面是解卦,要解除,要缓和困难。
    “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
  有些性情急躁的人容易出事,而性情缓慢的,则容易把困难拖下来,慢慢用变化来解决,但是太缓了也不行,一定会有损失,急躁的人容易愤事,把事情搞砸了,缓慢的人则容易误事,等于医生处方下药,虽没有吃坏,可也没有治好,这就犯了医学上的过错,延误了治疗时间,所以解卦下面是损卦。
  《易经》告诉我们,万事都是相对的,没有一样是绝对的,没有哪样是对,也没有哪样是不对的,有时要偏一点才对,有时偏一点又是错了。
    “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损的反面是益,损了这一边,就益了那一边,祸福是相倚的。
    “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央,央者决也。”
  在受益时不要以为得志有福气,得志就是益,《易经》告诉我们要晓得进退存亡之道,益了以后不晓得退,到极点就崩溃,就断了,所以益下面是失卦。
    “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垢,垢者遇也。”
  由《易经》来观察宇宙事物,来讲历史文化,人生不会有绝路,要用智慧处理这个人事,处理这个宇宙,就是中间断了,必然会另外有一个新的环境出现,于是遭遇就来了,所以(决右)以后就是女后,女后卦为阴阳相交之卦。
    “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
  一个东西只要有新的来相遇,就会有新的结合,这个“萃”,现代的观念就是结合,萃字本身就是很多茂盛的草聚在一堆,是一种青春可爱的现象。
    “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
  一有所聚,慢慢挪移向上升发,社会历史的发展,亦是一样。比如十几年来,许多人本来没有钱,慢慢合力经营,都变成了大老板,就是革然后升发。
    “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升卦的反面就是困卦,上升不已就必然遭遇新的困难。
    “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困在上面,到了最高处,自然要下来,就掉到井里去了。个人也好,家庭也好,所处时代环境也好,如同掉下井里,上面空空爬不上去,下面入不了地,四面又围住了,这多可怜,于是革卦这个时候就来了。
    “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想办法打破时代环境的樊笼,这就是革命。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谈革命,常说“鼎革”,那么鼎革两卦就值得研究了。上面讲到一个东西欲进步,一方面一定要受到损失。所以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很可怜,他的思想现在却被推崇,如邻里保甲制度,都是他当时创制的,可是他当时受那么大的损失,历史上也给他这么大的罪名。到现代我们才号称他是历史上的大政治家,就因为他在变革的时候一定伤害到别人,他忘记了社会的旧习惯这个力量,很不容易铲除的。《易经》的原则只能渐变,没有突变的事,那种看来是突变的现象,也是渐渐来的。所以鼎革的道理,一个新的办法,认为很有道理,要用来变更旧东西的时候,千万要根据历史的经验,慢慢来。而王安石当时只想自己亲眼看到成功,可是历史上一个好的东西,假使他能够忘我,并不希望自己看到成功,用渐变的方法就好了。很多人犯了这个毛病,想自己看见成功,便一定会失败。这里就说,假如要突变的改,除非全面推翻,改革的最好工具莫如鼎,鼎就是锅,无论什么东西放进去,都会被化掉,重新熔化一番,再建立起来,所以鼎革两卦,连在一起。
    “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
  古代中国家族制度,大儿子当家,弟妹视长兄如父,所以当家的莫若长子,所以受之以震。在《易经》的象数中,震卦是长男,代表大儿子,同时震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动,也就是革命会有一个时期的动乱。
    “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
  也。”
  这里说明一个处事哲学,政治哲学。领导一个动乱的时候,要晓得时机,把动乱停止下来,所以是艮卦,艮也代表山,好像山一样静止下来。
    “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
  但是天下事不能永久停止下来不进步,《大学》里的苟日新,日日新,就是要不断进步,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成就,所以接下来的是渐卦。
    “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
  《易经》归妹卦,是结婚卦,这里是说,有进步一定有收获,因此下面是归妹卦。
    “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
  有了收获,家庭兴旺起来,扩大了,就是丰卦。
    “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家庭扩大了,人口多了,房子也不够住了,只好出国去,像我们民族庞大了,所以世界上到处都有华侨。讲人生的哲学,过分扩大了就会忘记了本位。
    “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
  外面跑跑,失败了,也吃不开,只好买张飞机票回来,这是巽卦。
    “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
  这里“说”音悦,就是《论语》上“不亦说乎”的“说”,回来就高兴了。
    “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澳,涣者离也。”
  高兴过度了,又散掉了,得意不能忘形,所以兑卦之后是涣卦,涣是水一样散开。
    “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
  涣散之后,不能一直涣散下去,而终归要节制。
    “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有了节制就有中和的作用。
    “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
  中孚也是有信,有信往往矫枉过正,故受之以小过卦。
    “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
  既然过头了,有正有反,有另外一个新的接触,所以小过卦下面是既济卦。
                永无尽止
    “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最后是未济卦,永远凑合不了,这里产生二个哲学问题。《易经》中,孔子告诉我们一个历史哲学,看懂了要哈哈一笑,人世间事情是永远作不了结论的,永远是未济。宇宙永远这样发展下去,这个地球毁灭了,一个新的地球又会来,永远停止不了,这是我们伟大的历史哲学。我们文化宝库里有这样好的历史哲学,可惜把它丢在仓库里给书虫去吃,这是中国文化可怜的地方。
  同时,从这未济卦上,也产生了我们个人的修养,说人生要作一个交代,那只是一个理论,因为最后是未济卦,永远完不了事的,这是一个观念。
  还有一个观念,是研究六十四卦的方法,用中爻上下交互,最后的结果,除了乾坤两卦外,不是既济就是未济,所以大家卜卦欲知过去、未来,也是这两卦的作用,吉凶,对或不对,就是既济或未济,懂了这些,所以《易经》很好研究,并不深奥得那么复杂可怕。
              不断的研究与求证
  上面孔子研究序卦的这番理由对不对?作历史哲学看,作人文文化看,理由非常充分。严格说来,孔子这篇《序卦传》,只是解释卦名而已,譬如他只解释什么是需,是需要的需。以现代经济学观点而言,人类活着就要饮食,这就是需,有了需要,人就会发生斗争,因此需卦下面是讼卦。孔子说的理由非常充分,但是《易经》的本身,是从象数来的,如果以象数来看需卦,我们这位圣人所说的理由,还是成了问题。只能说,孔子只是就易理上讲道理,尤其是人文文化的理这一方面,讲得非常圆满。至于六十四卦为什么这样排列的科学性关系,他在《序卦传》里并没有说出充分的道理,也不足以使我们满足,不必要因为他是圣人而我们就认为都是对的。
  我们《四库全书》里,发现古人对《易经》解释的著作占有很重的份量,自成一个系统。后世的注解——自秦汉以后直到现在,所有解释性的著作,有一个共通的概念,认为《周易》这本书中的意见都对。有的解释不出来的,也要旁征博引证明它是对的,著作人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如何去符合“都对”的那条理路上,像这样做学问的态度,是不是正确,值得考虑。
  比如说《周易》为什么乾坤两卦以后,接下来就是屯卦?也可以说屯卦是乾坤两卦变来的,水雷屯,坎卦是坤卦中间一爻由阴变阳而来,震卦是乾卦第二三两爻由阳变阴而来,那么为什么是二三两交变?这里产生了一个思想了。
  推开《易经》我们再看,西方的文化来源是由宗教而哲学。西方的哲学首推希腊,开始研究形而上学——宇宙来源,说宇宙的第一个原始是水做的,当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水。以地质学而言,地球在没有形成以前,太空中突然有一股力量,像台风一样,中国人称它为气。这个气是液体的气,就叫作水,慢慢在旋转,不知旋转了多少亿万年,这股水气,凝结起来,就变成地球。突出的是高山,陷下的是海洋,海洋中的水是第二重的水,是后天的水,在地球形成以后,包围了地球的气所成的。印度人也讲地、水、火、风,是水开始,中国人也这样说的,五行道理,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也是水做的。那么《易经》乾坤两卦,这个乾坤——宇宙怎么来的?水雷屯来的。可以说宇宙来源的开始,或者说后天的世界开始,是屯卦。看卦辞也是那么说,因为乾卦外面一动,就变成震,震是一种能量,等于科学、地质学的解释宇宙最初的动力,动起来以后,就慢慢成为中爻的凝结,就变成地球。这个现象,我们给它一个符号,叫作“水雷屯”。地球形成以后,还没有万物、人类和文化,慢慢山水蒙,屯卦一翻过来的现象,地球下面都是水,上面是高山,慢慢草木生长发芽了,人类生长了,人类来源是哪里则没有讲。这样一凑,又是“有道理!我们的《易经》伟大!”但这一套是我凑的。要捧自己的祖先就是这样,把古今中外凡是有理的凑上去就对。好像到百货公司买一副七巧板,很漂亮,可以凑成各种形象,就像以上所说的。可是我自己对于这样的解释,并没有满足。这样讲一套,大家听起来,言之成理,可是我反问自己真的就这样吗?还是此心不安,大有问题。究竟它是怎么来的?还是一个大问题。我在这里把研究《易经》的经验告诉大家,所以我不肯讲《易经》,如果自己认为自己对《易经》的意见就是真理,那就错了。文王、孔子都死了,欲向他们当面请教,又没有办法。所以研究学问,要用这样客观的态度,因此我说六十四卦的《周易》次序,为什么这样排列问题,求之于古人,没有得到解决。
  由此看来,几千年来,我们对于《易经》这本书,无论是哪位《易经》大家,乃至于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人,都没有给我们一个圆满的解答,这是要注意的。
  六十四卦有时候矛盾的地方很多,包括孔子的“十翼”在内。比如《彖辞》和《彖辞》,对卦所下的定义,往往是相反的,都要去研究、考据。如认为《彖辞》是一人作的,《彖辞》又是另外一人作的,并不完全是孔子作的,因此有一说,认为《彖辞》是孔子作的,《彖辞》是周公作的。当然,这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事,周公也好,孔子也好,《彖辞》与《彖辞》下的定义,有时是相反的,有时是一致的,这中间都是问题。求真理要会怀疑,当然也不要没有理由的乱怀疑,抗拒性的怀疑也不对,而是要虚心,怀疑也是虚心的一种态度,不要以崇拜性的观念认为前人一定是对的,这样就不科学了。
        
南怀瑾-->易经杂说-->附录
 附录
             浅介南著《易经杂说》
                 阎修篆
  《易经》是一部十分难读的书,很多人想读《易经》而不知从何着手,大家都以为《易经》是一部很神秘很玄妙的书。
  历代贤哲有关《易经》的研究与著述,往往穷毕生之力,著作之富,亦属汗牛充栋洋洋大观,可惜的是历代的《周易》名家,都没有把他们的方法与心得,明白地告诉世人,因之史家多记其事而略其法,寻章摘句,望文探幽者,虽连篇累牍,然亦说多纷歧,使人如坠云里雾中,乃士大夫之易,对于一般社会大众,没有多大的帮助。
  丁卯夏,于老古文化公司,得睹国学大师南怀瑾教授的《易经》讲稿,拜读之下,简直使我难以想象,我会以读江湖奇快传一样的心情,一口气将它读完,使我深深体会到古人“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的情景。
  这本书所给我的印象——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
  《易经》本来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但这必须要先能入乎其内才可,初学者能像读武侠小说一样,那么传神、那么专注、那么引人入胜,实在是旷古以来仅有的第一部易学著述,这证明了《易经》“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说法是不错的,但也唯有真正懂得了《易经》的人,才能深入浅出,引喻举譬,说得这么清楚,这样明白,毫不隐僻含混,勉强凑合。本书引人入胜处,即在透过作者渊博的学识,把握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将人事与自然法则、历史规则结合为一。南先生以其极为严肃的治学态度,轻松的口吻,网罗逸闻,探玄寻秘,透露了《易》的消息与秘密。
             这是一部人人读得懂的书
  始所周知,《易经》的难识难懂,由于象数的失传,本来艰涩的词句,幽晦不明的含义,已经造成了后人学《易》极大的文字障碍,复加以后世治《易》者纷歧不一的说法,使《易》愈以难识难晓了。南先生以其真知灼见,透过时代思潮与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像写小说一样,极其平易地帮助我们解开了幽晦艰涩的苦结,使人人易知易晓,为青年学子、社会大众,牖启了一条崭新的学《易》门径。三圣心法,虽不敢说已由此可窥可见,但确已破解了千古以来学《易》的谜结。
            这是一部融义理象数为一的书
  世人说《易》,有所谓“义理之学”者,有所谓“象数之学”者。义理之学是偏重人文的,这自晋朝的王弼开始,王弼主张扫彖,所谓“得意而忘彖,得彖而忘言”,宋儒附之,遂使象数之学,隐晦了好几个世纪。象数之学,偏重心灵玄秘,是探睛索隐,寻求前识的学问,亦即近代所谓的心灵学、神秘学之类,在人们心理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两种思想,极其泾渭,前者形成士大夫的独家殿堂,后者流入江湖,往往成为江湖术士混饭吃的工具。不知古人象数之学,本为演绎自然、阐明《易》理而设,如所谓“悬彖著明”,使人们透过了“象”的启示达到“明”的境地,明白事的悔吝,动的休咎。人们十。何才能见了这个彖而知所趋避?那必须要透过一种特殊的方法与程序,这个方法,各家不同,有管辂虞翻的、有焦赣京房的、有邻康节的……但他们的基本原理却是一样的,也都是彖、理、数的综合运用而已。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不就是和《易经·系传》所说的“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的道理是一样的么?《易经》的一切作为,都是在“明于忧患之故,以前民用”为目的,可知后人执象数而弃义理,失去了古人作《易》的本旨,必将流入“其蔽也贼”的后果,扫彖而得意,也明显地违背了《易经》“洁静精微”的精神。
             这是一部与人人有关的书
  前面说过,《易经》是为人事而设,这点《易经·系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已说明了一切,所以尽管《易经》包罗了天地间的一切学问,但这些莫不与人事有关,古人“不学《易》不可为将相”的话,虽然不错,但将相毕竟是芸芸众生中的极少数,“百姓日用而不知”,可见《易经》是与社会大众人人有关的了,也可以说上至将相,下至几庶,几天地之间的莫不与《易经》有关。南教授在本书中说明了支为什么止于六,人生的历程,也是如此,一个卦的六支,往往就是一个人一生各个阶段的指标,也可以说是人生经历的寒暑表,这中间已包括了亨通的、困阻的、危殆的、复苏的种种事实与启示。固然《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支,四千九十六卦之,无一不为人事而设,但这多是告诉占者占得此卦此爻如何如何,本书作者却明白地指出了不待占而知的全部人生,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所应遵循的法则与规范。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学《易》的捷径与秘诀
  近代科学,关于学习的方法有着很多研究,教育家们希望能透过这种研究,来训练记忆,帮助学习,对于近代的教学活动,助益很多。但是生活在过去的人,在学习上便没有这样方便与幸福了,他们只有一个方法——老师教,学生学。聪明的人在吃足苦头之后,也往往会悟出许多科学的方法与技巧,来帮助学习,便利记忆,但他们却又不把这些方法告诉后人,使后来的人照着他们原来的路子去摸索,去碰撞。当他们吃足苦头后,又悟出了许多新的方法与技巧,也不告诉他们的学生,仍旧让他们自己去摸、去碰。我们的教育就是在这样情形下,不知道使后世学子多走了多少冤枉路。邵康节学《易》于李挺之,就有过这种故事。当时邵康节向李挺之学《易》,邵康节请求李挺之给他一点提示,不必明白说出内容即可。李挺之告诉了他“一二三四”几个数字,邵氏在易学上从此自成一家,在易学上的成就,可谓中世纪末的导师。
  在本书中一开始,南教授即将他个人过去学《易》所吃的苦头,不厌其详地告诉大家,他毫不保留地把他因而知之的方法与心得,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如果我们不学习《易经》则已,假如我们打算拿《易经》来玩玩,有关《易经》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卦名、卦序、八宫卦变、六十四卦方圆图等,却必须详知熟记。本书中有很多学习《易经》的技巧与要领,使我们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告诉了我们学《易》的千古不传之秘
  《易经》对世人来说,始终是一个谜,多少人被它所吸引、所迷惑,尤其历史上那些用《易》的大家,对后世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家喻户晓的诸葛亮、李淳风、刘伯温等自不待言,后汉的司马季主、焦京师徒,三国的管辂,晋朝的虞翻、郭璞,宋朝的邵康节等,可以说代有奇人。在历史的记载中,这些人都有前知的能耐,但他们的方法,却湮而未传。后世虽有火珠林、金钱课之法,也有黄金策——明胡宏著——之述,但求之于昔日卜者之如响斯应,则已不多见了。因之象数之学,遂流为江湖人士觅食之术,为士人所不苟同。其实江湖术士觅食者流固多,但亦不乏高世贵人之风者,至其术则类于庄子讲僻统的故事,“有以封者,有以氵并氵辟纟光而终其生者”,下面我们举一则有关汉朝管辂的故事:
  石苞是鄞郡掌理农业的官员,问管辂说,你们同乡有一个人叫翟文耀,会隐身术,是否可信?管辂说,这是阴阳避匿之数,如果知道了这个方法,即山河大地,皆可隐藏,何况一个人在变化之内的七尺之躯,散云雾可以隐身,洒金水可以灭形,术足数成,这是很容易的事……
  但这却不是很容易的,本书中到处都散发了个中消息,要在有心者去捕捉去寻觅它了。
  总之,本书可说是南教授学《易》的心得报告,其中揭发了很多千古不传的秘密,也有些是他个人独到的创见与发明,虽不敢说已得三圣之秘钥,但却把《易经》与我们人生的关系,更拉近了一步。如同前面说过,《易经》是与人人有关的书,透过本书的问世,我们希望人人都能获得《易经》的帮助,无论你是政治家,企业界的领导人,抑是初出茅庐被领导的上班族,是“潜龙勿用”的在校学生或“飞龙在天”的功成名就、爬上事业巅峰的大家……本书对你趋吉避凶,走上成功之路,永享成功的果实,都会有着极大的帮助和影响。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南昌站 nc.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