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是奶牛“,这是心赢销在业内流传已久的名言!
但正如那句著名的“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一样,不是所有顾客的【消费潜力】都相同。
然而,在流通零售领域,高、中、低消费力的顾客到底如何衡量,却是一个问题,事实上,我们可以用【消费强度】对这三类顾客加以区分与判断,并采用相应的有效措施。
这里,就必须要请大家先行掌握【消费强度】的概念:
关键词:消费强度
指顾客在每次购买的平均金额,或者用更通俗的方法来理解,就是“每次买多少钱”,它具有以下两个特性:
1. 数字越小,代表消费的强度越低,消费力越弱;
2. 数字越大,代表消费的强度越高,消费力越高。
也就是说,高、中、低消费力顾客的判断标准,与【消费近度】、【消费密度】与【消费宽度】均无关系,却与【消费强度】紧密相关。
那么,在实战中,我们究竟怎样设定三者的区分标准呢,在心赢销开发的云计算软件【客群经营CRM系统】中,可以自动对系统内的相关数据进行挖掘并进行三等分,若是一般性的分析与应用,我们建议大家采用以下方法与步骤:
1. 计算出所有已消费顾客的平均单次购买金额【由于服装随季节分布吊牌价不同,建议分春夏与秋冬两类】;
2. 设定春夏季与秋冬季的单次购买金额各两条标准线;
3. 线上的顾客即为【高消费力顾客】;
4. 线中的顾客即为【中消费力顾客】;
5. 线下的顾客则为【低消费力顾客】。
必须要注意的是,虽然按【消费强度】区分的这三类顾客,对于各自店铺相对是准确的,但有时候并不真实反映顾客的消费能力,因为:
1. 有一部分消费者,如果是他/她觉得“非常需要“的产品,哪怕借钱与贷款都会买(正如社会上”月光族“的大量出现),如果是这类消费者,在根据本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时,将会被归为【高消费力顾客】,而事实上,可能他全家的家当都“穿在身上充面子”。
2. 而另一部分消费者,虽然消费能力很强,收入也很高,但如果是他/她觉得“可买可不买的“的产品,则会尽量寻找“下手时机”(如上市期先看好,等促销打折时购买),如果是这类消费者,在根据本方法进行统计时,将会被归为【中或低消费力顾客】,而事实上,他/她很有钱。
分析不是目的!如何有效提高VIP会员的【消费强度】,就象爬台阶一样,推动VIP会员一步一步往上走,是我们接下来探讨的关键!
本文摘自: 心赢销首席奶牛老师刘金平先生的零售专著《VIP会员大掘金》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