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峰,陈益峰讲师,陈益峰联系方式,陈益峰培训师-【讲师网】
风水国学研究与实践
54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陈益峰:杨公风水基础术语注释
2016-01-20 29485

文/陈益峰

 【堪舆四科】 指堪舆术的四项主要内容,即龙、穴、砂、水。《青囊海角经》:“山水者,阴阳之气也,……合而言之,总名曰气,分而言之,曰龙,曰穴,曰砂,曰水。”见“龙”、“穴”、“砂”、“水”四条。

  【地理】 堪舆术的别名。与“天文”(占星术)对言。理,指纹理、脉络及变化规律。参见“堪舆”条。

  【龙】 堪舆家喻指山势。因山脉逶迤起伏如龙形,故称。廖禹《泻天机·寻龙入式歌》:“爰从重浊凝于地,便有高低势。势来起伏是行踪,前贤呼作‘龙’。”蔡元定《发微论》:“夫山以静为常,是唯无动,动则成龙矣。成龙之山,必踊跃翔舞,若其偃硬强勒,则不融结者也。”

  【三大干龙】堪舆家称中国三条最大的主干龙脉,即北条干龙、中条干龙和南条干龙。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天下有三处大水,曰黄河,曰长江,曰鸭绿江。长江与南海夹南条尽于东、南海,黄河与长江夹中条尽于东海,黄河与鸭绿江夹北条尽于辽海。”详见“北条干龙”、“中条干龙”、“南条干龙”、“干龙”等条。

  【北条干龙】堪舆家所谓“三大干龙”之一。指黄河以北的主干龙脉。简称“北龙”。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北条干龙乃大河以北之干龙,……出河北,入云中,过雁门、代郡、复回南而太原帝邱,循太行、恒山,派九河,东北渡辽海,以入于海。为冀、燕之分。”参见“三大干龙”、“干龙”二条。

  【中条干龙】简称“中龙”。堪舆家所谓“三大干龙”之一。指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主干龙脉。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大河以南、大江以北,乃中条干龙。” 参见 “三大干龙”、“干龙”二条。

  【南条干龙】简称“南龙”。堪舆家称长江以南的主干龙脉。为“三大干龙”之一。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南条干龙出江南,自陕右分出西鄙,回巴蜀,逾荆、衡,入黔中,东而匡阜,南极五岭,复东北渡闽粤,跨三吴,自浙右入于海,为梁、荆、扬三州之分。”参见 “三大干龙”、“干龙”、“南龙”等条。

  【干龙】 大龙脉的主干。又名“正龙”、“正干”。根据祖山及气脉大小、又可分为大干龙和小干龙。杨筠松《疑龙经》:“大凡寻龙要寻干。”吴景鸾《吴公解义》:“论枝干不可不辩大小,以审其力量之轻重,审辩之法,以水源而定,大干龙以大江大河夹送,小干龙以大溪大涧夹送。”参见“正龙”、“正干”、“枝干”、“南条干龙”、“中条干龙”、“北条干龙”等条。

  【正龙】 即“干龙”。缪希雍《葬经翼·难解二十四篇》:“先看祖宗兼特高大,次察众中何条先断,断从中出,夹从周密,即是正龙。”参看“干龙”、“正干”二条。

  【枝龙】 堪舆家称干龙的枝脉。即由大龙脉分出的小龙脉。杨筠松《疑龙经》:“凡是枝龙长百里,百里周回作一县。”曾问遄《寻龙记》:“龙若住时便生枝,

  枝上分枝更有儿。”参见“干龙”、“枝干”二条。

  【支龙】 堪舆家称平地龙脉。与“垄龙”(山峰龙脉)并为龙脉两大类。谓以平坦夷旷为贵,气脉所在较“垄龙”为浅,性属阳,不畏风,而所谓“吉贵”结作则与“垄龙”无异。郭璞《葬书》:“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始终。’”注:“支龙贵平坦夷旷,……其体微妙隐伏难见。支龙之行度,则平夷之地,微露毛脊,……是皆地之吉气涌起,故土亦随之凸起。及其止也,则如鸡窝、旋螺之状,言形止脉尽,而一水交度也。高水一寸便可言山,低山一寸便可言水,此支气之止,与水朋比而相为体用者也。”黄妙应《博山篇》:“支龙属阳,其气沉如,不慑风吹。”参见“龙脉”、“平地之势”、“平支之穴”等条。

  【垄龙】 简称“垄”。堪舆家称山峦龙脉。与“支龙”(平地龙脉)并为两大类。郭璞《葬书》:“夫垄,欲峙于地面,支,欲伏于地中。支、垄之上,平夷如掌。故《经》曰:‘支葬其巅,垄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垄如足。’”黄妙应《博山篇》:“垄龙属阴,其气浮如,最慑风吹。”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垄者,高山之龙也,……以磊落起伏,逶迤奔走为美,软弱瘦削、丑恶峙曾为凶。……垄龙结穴于山麓。”

  【主龙】 指穴山(龙脉落穴之山)。与“宾龙”(朝迎之山)相对。堪舆家认为,“主龙”必须端正凝重,与“宾龙”相顾有情,才能蕴蓄生气。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受穴山为主,朝迎山为宾,最要主宾形势相称,相顾有情,切忌宾山欺主,情性背驰。”参见“宾龙”条。

  【宾龙】 堪舆家对“朝山”和“案山”的别称。与“主龙”(受穴之山)相对。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受穴山为主龙,朝迎山为宾龙。主宾形式相称,切忌宾山凌主。”参见“朝山”、“案山”二条。

  【强龙】 堪舆家称气势雄健、枝脚撑柱的山脉。与“弱龙”相对。廖禹《泻天机·寻龙入式歌》:“龙行有美恶,生死与强弱,……强是奔走势力弘。”参见“弱龙”条。

  【弱龙】 堪舆家称体势瘦弱、枝脚短缩的山脉。谓无穴融结。。廖禹《泻天机·寻龙入式歌》:“龙行有美恶,生死与强弱,……弱是瘦嶙峋。”注:“其势萎靡,尖细屈曲,风吹其腰,水射其肋,此格最凶。”参见“龙脉”、“强龙”二条。

  【生龙】 堪舆家称地势起伏灵活多变的龙脉。堪舆家称体势瘦弱、枝脚短缩的山脉。谓无穴融结。廖禹《泻天机·寻龙入式歌》:“龙行有美恶,生死与强弱,……生龙低昂多节目。”注:“生龙者,出身以来,其势摆掉,如鸾翔风舞,如鱼跃鸢飞,或闪迹藏踪,或见形露骨,欲进复却,欲止又行。此格全吉。”

  【来龙】 堪舆家称向穴山伸展的龙脉。赵与时《宾退录》二:“朱文公(熹)尝与客谈世俗风水之说,因曰:‘冀州好一风水,云中诸山来龙也。’”缪希雍《葬经翼.察形篇》:“势即来龙,……势欲其来,形欲其止。”参见“龙脉”、“进龙”、“势”等条。

  【补龙】 堪舆家语。谓以选择术补龙脉的衰气。《协纪辩方书》卷三三《论补龙》:“入其乡而山冈缭乱,龙神卑弱,贫贱无疑。祸福之本,总属之龙,择日而不补龙,又何必择?知补龙之说,而此道之元枢得矣。”“凡补龙,全在四柱地支。盖天干气轻,地支力重也。有以地支一气补者,如卯龙用四卯之类极妙,但难取,十余年始一遇,而又或月家日家山向不空,其可强为乎?不若三合局之活动易取也。三合局只要在三合月内,生月旺月墓月皆可,如此三月内凶神占方,则临官月亦可。名曰‘三合兼临官地支一气局’。”参见“造命”条。

  【过龙】 即“过山”、“行龙”。见二条。

  【进龙】 指受穴山到始发脉处各山之间由低至高的龙脉。堪舆家谓其循序渐进,最为吉贵。廖禹《泻天机·寻龙入式歌》:“龙行有美恶,……顺逆进退切须知……进是龙身节节高。”注:“进龙者,出身以来,……由低至高,由小至大,尊卑有序,等级有差,此格最吉。”参见“退龙”条。

  【退龙】 堪舆家称受穴山后体势一节比一节低的龙脉。谓主凶象。与“进龙”相对。廖禹《泻天机·全局入式歌》:“龙行有美恶,……顺逆进退切须知……退是渐萧条。”注:“退龙者,出身以来,其势退缩,如人踏碓,如船上滩,穴高龙低,龙小穴大,后先失序,上下无伦。此格最凶,主一发便退。”参见“进龙”条。

  【行龙】 又名“过龙”、“过山”。指气脉未停蓄结穴的山脉。与“止龙”相对。堪舆家谓不可立宅或葬棺。“行龙”的特征是山、水气势俱峻急,全无宽缓之象。杨筠松《青囊奥旨》:“第一议,要况龙身行与止。”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山去水去随送去,此是龙行犹未住,山走斜飞水不停,不是真龙作穴处。诚以龙行未止,不可寻穴,谓‘行龙’,又谓之‘过龙’。”参见“止龙”、“骑龙”二条。

  【止龙】 堪舆家称气脉停蓄结穴之山,与“行龙”相对。其特征为山还水抱,凝重宽缓。杨筠松《青囊妙语》:“第一议,要识龙身行与止。”郭璞《葬书》外篇:

  “支弄之止,平夷如掌。”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龙之真止者,则玄武顶(按:穴山之顶)自然尊重不动。《葬书》云‘其止如尸。’下手诸山则自逆顺,众水回澜,左右随从之山齐止朝对。……见众山咸止,诸山咸聚,是山水大会处,必有真穴融结。”参见“形止气聚”、“全气之地”、“行龙”等条。

  【顺龙】 堪舆家称体势顺出、枝脚安贴,有顾祖抱穴之情的龙脉。与“逆龙”相对。廖禹《泻天机·全局入式歌》:“龙行有美恶,……顺逆进退切须知……顺是开睁向前往。”注“顺龙者,出身以来,其势曲抱,如星拱北,如水朝东,脊宗恋祖,顾后瞻前,行度处脚手安贴,入穴处骨肉团聚。此格最吉,主富贵旺人。”参见“逆龙”、“龙”、“势”等条。

  【逆龙】 堪舆家称体势侧立、枝脚逆向、龙虎二砂不卫穴的龙脉。谓主凶象。与“顺龙”相对。廖禹《泻天机·全局入式歌》:“龙行有美恶,……顺逆进退切须知……逆是往后去。”注:“逆龙者,出身以来,其势乖戾,如水逆行,如鸟退飞,失祖遗宗,忘前忽后,行度处桡棹不随身,入穴处龙虎皆外应,此格最凶。”参见“顺龙”、“龙”、“势”等条。

  【杀龙】 指山势峻崖险恶的龙脉。堪舆家谓之大凶。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杀龙者,龙身带杀,而未经脱卸者也。自离祖以来,峻崖险壁,丑恶粗雄,露骨带石,枝角尖利,破碎欹斜,臃肿硬直,或全无跌断过峡,或虽经脱卸而恶形不改。此龙最为凶恶,若误下之,主凶狠强梁,为嗜杀诛夷惨灭之应。”参见“五箭”、“龙脉”二条。

  【劫龙】 堪舆家称分枝过多、旁正不明的龙脉。谓“劫龙”形凶,不可立穴。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劫龙者,龙身分劈多也,自离祖以来,天有正干,东牵西拽,真气分散……此格最凶,纵有形穴,必不可下。”参见“龙分劈”、“正龙”、“枝龙”等条。

  【死龙】 堪舆家称山势呆板、缺乏起伏变化、无“生气”、无结穴的龙脉。廖禹《泻天机.全局入式歌》:“龙行有美恶,生死与强弱,……死是无起伏。”注:“死龙者,出身以来,其势困倦,如鱼失水,如鸟无枝,峰峦模糊,伏则不起,流则随身,此格最凶。”参见“生龙”条。

  【三落】 堪舆家对在初段、中段、末段结穴的三种龙脉的合称

  。三落。即初落、中落、没落。落,落局,指气脉入穴。李淳风《小卷阴阳证要》:“龙有亡于初者,有盛于中者,有归于尽者。”徐继善《人子须知》:“龙之落局,融结不一,而其大要有三:有初落,有中落,有没落。”参见“初落龙”、“中落龙”、“没落龙”三条。

  【初落龙】 堪舆家所称“三落”之一。指在距祖山不远处结穴的龙脉。传李淳风《小卷阴阳证要》:“龙有旺于初春者。”廖禹《泻天机·全局入式歌》:“初落由来近祖山,局势必须完。”注:“初落者,离祖山未远便结形穴,但得局势完密,发福最速,只不久耐耳。”参见“三落”条。

  【中落龙】 堪舆家所称“三落”之一。指结穴于中段的龙脉。李淳风《小卷阴阳证要》:“龙脉有盛于中者。”廖禹《泻天机·全局入式歌》:“中落余枝作城郭,吉气于斯波。”注“中落者,龙气未尽,中腰便结形穴。” 徐继善《人子须知》:“中落者,自祖山发下,去祖以远,迢迢而来,大顿小伏,中间忽起高山,以为少祖,自少祖下,或六七节,或十数节,再起星辰,结顶降势,过脉落局,束咽融结,其大龙犹自作势远去,而分行却在少祖之前,此处特一关局,未为大尽,故名“中落”。”参见“三落”条。

  【末落龙】 又名“大尽龙”。指结穴于末段的龙脉。所谓“三落”之一。廖禹《泻天机·全局入式歌》:“末落名为大尽龙,气势最豪雄。”注:“没落者,龙神大尽方结形局。”李淳风所谓‘龙有归于尽者,有全于老者’,故寻龙必以老尽为止,是以须形势完全应案特达,缠山回转,回顾有情,方是地极之处。

  【剑脊龙】 又名“杀师龙”。堪舆家所说的一种大凶山势。廖禹《泻天机·安坟立式歌》:“第二休寻剑脊龙,杀师在其中。”注:“山上薄下尖,形如剑脊,葬之主受诛戮。又名杀师龙,术者下此主暴亡。”

  【飞龙入首】堪舆家所谓龙气到穴的五种形式之一。指龙脉上聚凭高而结穴。飞,指高位;入首,指龙气到穴。廖禹《泻天机·全局入式歌》:“飞龙原是结上聚,昂首真希奇。”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飞龙入首者,乃上聚仰高而结穴,以其势高昂,故曰‘飞龙’。须四应皆高立耸上聚,仰势受穴,方为真结,此穴力量最大。”参见“直龙入首”、“横龙入首”、“回龙入首”、“潜龙入首”等条。

  【回龙入首】堪舆家称龙脉翻身回顾祖山而结穴。廖禹《泻天机.全局入式歌》:“回龙须是曲翻身,顾主要逡巡。” 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回龙者,乃翻身顾主而结穴。《经》云:‘宛转回龙似挂钩,未作穴时先作朝。’有大回龙、小回龙及盘龙穴等格。”

  【直龙入首】堪舆家称脉气从受穴山背部正中进入而结穴。谓此种方式气脉雄大,发福极快。廖禹《泻天机.全局入式歌》:“直龙原是撞背来。”徐继善《人子须知·龙法》:“直龙者,乃撞背入首,顶对来脉而结穴者也。……发福极快,……以其撞背直来,气势雄大,必有余气为圻为褥耳。”

  【横龙入首】堪舆家称龙脉从穴山之侧进入而结穴。廖禹《泻天机·全局入式歌》:“横龙原是从侧落,逆转须磅礴。”“横龙出穴必要鬼,乐山宜后峙。”参见“鬼星”、“乐山”二条。

  【潜龙入首】堪舆家称龙脉下潜于平地而结穴。廖禹《泻天机·全局入式歌》:“潜龙原是落平洋,撒脉自悠扬。” 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潜龙者,龙气撒落平地而结穴者也,即所谓平受之脉。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须要平地有凹,或开钳口,水势环绕,方为真结。”

  【来龙去脉】堪舆家谓山势绵亘起伏如龙体。明吾丘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龙楼宝殿】简称“楼殿”。堪舆家称“太祖山”的山巅,尖者为龙楼,平者为宝殿。杨筠松《撼龙经》:“大龙大峡百十程,宝殿龙楼去无数。” 廖禹《泻天机·全局入式歌》:“祖龙高顶名楼殿,常有云气现。”注:“龙之起祖必为高山,尖者为龙楼,平者为宝殿。”

  【星】 山来。”堪舆家指山峦。如言“穴星”、“星体”、“星峰”、“五星”、“九星”等。卜则巍《雪心赋》:“星以博换为贵”注:“星者,乃龙身之峰峦也。”

  【二十四山】又名“二十四路”。堪舆家称住宅、墓地四面的二十四个方位,分别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和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天干(不用戊己)以及八卦中的乾、艮、坤、巽四卦来表示。其中子指北,午指南,卯指东,酉指西,乾指西北,艮指东北,坤指西南,巽指东南,其他干支均代表特定的方位,每一方位相隔刚好十五度。卜则巍《雪心赋》:“二十四山,山名太杂。”又:“山分八卦。”注:“以一卦管三山,如乾管戌乾亥,坎管壬子癸,艮管丑艮寅,震管甲卯乙,巽管辰巽巳,离管丙午丁,坤管未坤申,兑管庚酉辛。合之为二十四山也。”参见:“二十四路”、“罗盘”、“卦例”等条。

  【昆仑山】 ”二条。位于中国西部,西起帕米尔高原,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境内。堪舆家尊为“山祖”。谓此山为中国山脉之祖,龙脉的总发源地。蔡元定《发微论》:“凡山皆祖昆仑,分枝分脉,愈繁愈细,此万殊而一本也”姚桐寿《乐郊私语》:“刘伯温谓中国地脉俱从昆仑山来。”

  【祖宗山】 简称“祖山”或“祖宗”。堪舆家统称龙脉发源处的山岭。按其距受穴之山的远近,又可分为“太祖山”和“少祖山”两种。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山之有祖,亦木之有根,水之有源,根大则枝远,源深则流长。故寻龙之法,必先究其祖宗,则龙之远近长短,气之轻重厚薄,力量大小,福泽久暂,皆可于此察识之。”卜则巍《雪心赋》:“祖宗耸拔,子孙必贵。”参见“太祖山”、“少祖山”二条。

  【祖山】 即所谓“祖宗山”。缪希雍《葬经翼·分龙篇》:“崇山忽起,作镇一方,莫之与竞者,是为祖山。”参见“祖宗山”条。

  【太祖山】 指龙脉始发源处的山岳。与“少祖山”并为“祖宗山”两类。堪舆家通常认为,太祖山高大耸拔,气脉厚重悠长,蜿蜒所及,必多吉穴结作,但因距离穴山遥远,开枝甚多,穴山的吉与凶,还须视龙脉剥换及少祖山的美恶而定。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寻龙必先观祖宗上,即其远者而名之,有所谓‘太祖山’焉,……太祖山须高大迥异,或跨州连郡,蜿蜒数百里,……其天时将阴晦,则有云雾生其间。观云雾之所生以察山龙之太始,以一决耳。”参见“祖宗山”、“龙楼宝殿”等条。

  【少祖山】 堪舆家所谓“祖宗山”的一种。又名“主山”、“主星”。指近穴山的高大山峦。谓其作用在于收束气脉并将之输入穴场,因此与龙穴吉凶直接相关;以高大秀挺为佳。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龙行既长,离祖已远,各分支派,将结穴处,忽起高大山峦,不过数节,即结穴场,其高大山峦,谓之少祖山。……少祖山必奇特达,秀丽光彩,……若欹邪不正,孤露峻峥,瘦削破碎,臃肿粗恶,则无融结。”参见“祖宗山”条。

  【聚讲山】 指环布祖山周围的山岭。堪舆家认为,祖山须有数山环侍,龙脉才有吉贵结作。廖禹《泻天机.全局入式歌》:“环绕名为讲聚山,根本在其间。”注:“如释迦之讲经,必聚群而听之,故环绕而楼殿者,名为讲聚山。一祖之下,必有数讲,讲之吉凶,前去结穴,根本端倪,于此可见。”参见“五星讲聚”、“祖山”二条。

  【乐山】 简称“乐”。堪舆家称龙脉由山侧横向人穴的穴山后方的山峦。谓此山起“白虎山”或“青龙山”的作用,并可据以验证龙穴所在。廖禹《泻天机·全局入式歌》:“横龙出穴,……乐山宜后峙。”注:“乐山出穴星之后,……要高耸端正。”参见“横龙入首”条。

  【夹耳山】 堪舆家称后边左右夹护穴场的两座山峦。即所谓“天乙山”和“太乙山”。缪希雍《葬经翼·原势》:“当穴两旁要有夹耳,即天乙、太乙。”参见“天乙”、“太乙”二条。

  【天乙】 指所谓“天乙山”。堪舆家所称“夹耳”二山之一,在穴后左方,与右方的“天乙山”共同夹卫穴场。谓主结贵穴。卜则巍《雪心赋》:“论官品之高下,以龙法而推求。天乙、太乙干云霄,位居台谏。”注:“天乙、太乙,穴后左右高耸之山,主出内台谏诤之官。在方位则巽、辛之方为真。”廖禹《泻天机·全局入式歌》:“夹卫护从两旁侍,天乙太乙峙。”参见“夹耳山”、“太乙”二条。

  【父母】 即所谓“父母山”。堪舆家对穴后山后边的一座山的喻称。谓此山直接孕育穴山的龙穴。托名刘基《堪舆漫兴·父母》:“问君何者为父母?穴后峨峨耸一山,前后相生不相克,儿孙赴举不空还。” 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自少祖山以下,或起或伏,或大或小,或直或曲,但以玄武顶后一节之星,名曰‘父母’。”

  【扶山】 堪舆家语。谓以选择术扶持所坐之山。与“补龙”均为补救山龙不足之法。《协纪辩方书》卷三三《论扶山》:“坐山不必补,但宜扶起,不宜克倒,克倒则凶。何谓扶起?坐山有吉星照之,无大凶煞占之,而八字相合,不冲不克,即扶也。如坐山与龙同气,则补龙既以补山。如壬癸龙坐子向午,龙与山皆属水,用申子辰局可也。倘龙与山不同气,则止以补龙为主,而坐山有吉星无凶煞即妙。”

  【龙虎】 即“青龙”和“白虎”。指穴山前左右两山。堪舆家谓二山具有护卫龙穴而不受风吹的作用,其势必须拱抱揖让,高低相称。郭璞《葬书》:“龙虎抱卫”注:“凡真龙,落处左回右抱,……所以成其形局也。”缪希雍《葬经翼·四兽砂水篇》:“(穴场)贴身左右二砂名曰‘龙虎’者,一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请,不逼不压,不折不窜。”参见“青龙”、“白虎”二条。

  【朝山】 又名“朝砂”、“外阳”。指在前方与龙穴遥相对应的山。为寻龙点穴的佐证。堪舆家谓其秀挺相向,穴气则吉贵。卜则巍《雪心赋》:“须知移步换形,但取朝山证穴。”注:“穴贵乎朝山端正,谓之宾主相迎。”徐善继《人子须知·砂法》:“朝水者,穴前特来之水也,此水至吉。……但若直急冲射,湍怒有声,则反为凶。故来朝之水,须曲折弯曲,悠扬深缓,方为合法。”参见“水法”、“朱雀”、“朱雀翔舞”、“朱雀悲泣”等条。

  【北辰】 又名“尊星”。堪舆家称穴山前方水流出口处之高山。谓为“水口砂”之至贵者,主结作都会或帝王陵寝。缪希雍《葬经翼·水口篇》:“若结都会及作帝王山陵,必有北辰尊星坐镇水口,高昂耸异,望之惊慑者始合。”参见“水口砂”条。

  【案山】 简称“案”。别称“近案”、“前案”、“迎砂”、“中阳”。指穴山近前的矮山。堪舆家谓其有助于蓄聚穴山之气。廖禹《泻天机.安坟入式歌》:“第四犹嫌无案山,衣食必艰难。” 徐善继《人子须知·砂法》:“穴前之山近而小者曰‘案’……如贵人据几案处分政令之义。有案山,则穴前收拾周密,无气不融聚之患。”参见“案”、“前案”、“近案”、“迎砂”、“中阳”等条。

  【坠朝山】 指穴山前方的“朝山”背向直去。堪舆家认为是一种无穴融结的风水形势。杨筠松《疑龙经》:“若有真朝来入怀,不必尖圆如龙马。位若低昂起伏来,不受尖倾直去者。直去名为坠朝山,虽见尖圆也是闲,譬如贵人背面立,与我情意不相关。”参见“朝迎”、“朝山”二条。

  【余气山】 堪舆家称大龙脉结穴后,剩余气脉所结之地。“余气山”如较大,亦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能融结小穴,但力量远逊正穴。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凡干龙大地,龙气长盛,结穴已完,山势难止,必有余气之山,或去数里,或数十里,融结小穴,随其力量,皆有发越。”参见“官星”、“鬼星”、“禽星”、“曜星”、“殷褥”、“唇毡”等条。

  【住跸山】 又名“住脚星辰”。堪舆家称龙脉暂时停住之山。谓为龙脉分擘之地,可据以分辨龙脉的旁正精粗,有无结作。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住跸山者,乃行龙暂止,如王者之驻跸,亦谓之‘住脚星辰’。此处分龙虽多,而正龙特起高大之山,暂尔停息。宜于此看某枝为正龙分派,某枝为从龙分派,前去结作大小美恶、贵贱吉凶……”

  【华表山】 指耸立在“水口”的高山。为“水口砂”的一种。堪舆家谓系主结大贵之地。卜则巍《雪心赋》:“华表、捍门居水口,楼台鼓角立罗城,若非立郡迁都,定主为官近帝。”注:“一峰独耸谓之华表,两山并峙谓之捍门。有此星镇水口,其中必结大贵之地。”参见“水口”、“水口砂”、“罗城”、“捍门山”等条。

  【官星】 简称“官”。堪舆家称穴山前方“朝山”(一说“案山”)背后逆拖的小山。谓为真穴余气所结,可据以验证吉贵之穴。卜则巍《雪心赋》:“更看前官后鬼,方知结实虚花。”注:“问君何者谓之官?朝山背后逆拖山。” 徐善继《人子须知·砂法》:“官星者,龙虎横抱穴外,背后有余势拖向前去也。龙之贵气重大者,官星亦必重大;龙之贵气轻小者,官星亦必小。”

  【鬼山】 即“鬼星”。杨筠松《疑龙经》:“逆转之龙有鬼山,鬼山拖脚皆后环。”详见“鬼星”条。

  【鬼星】 又名“鬼山”,简称“鬼”。指横龙穴山背后拖拽的小山。堪舆家谓其与官星、禽星、曜星同为龙脉气所结,可据以验证龙穴的真假。徐善继《人子须知·砂法》:“鬼星者,穴后拖撑之山,枕乐穴场者也。……横龙结穴,必须有鬼星撑在穴后,方证穴气之真。一其在穴后分漏本身之气,故取义于窃,而名之曰‘鬼’。‘鬼’不必于有为吉,亦不必于无为凶。特以偏斜之穴,须用为证耳。”参见“鬼”、“鬼山”、“横龙入首”等条。

  【枝脚】 指龙脉主体两边所伸出的短小山峦。堪舆家谓为龙脉分气所结,能反映龙脉的特点,可据以鉴别该龙脉的吉凶强弱。以两边匀称为佳。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枝脚桡棹,龙之分气也,其形体各以类从。故龙之长远者,其枝脚桡棹亦长远;龙之短小者,其枝脚桡棹亦短小;龙之吉者,其发为枝脚亦起星辰带贵气;龙之凶者,其见于枝脚亦必恶陋类凶形。”参见“芍药枝”、“杨柳枝”、“梧桐枝”、“蒹葭枝”等条。

  【五星聚讲】条。堪舆家称木、火、金、水、土五种山峰分别从东、南、西、北、中五方环卫祖山。谓龙脉祖山有此形势,前方必有大贵结作。托名刘基《堪舆漫兴·五星聚讲》:“火南水北木居东,西有金星土在中,此谓五星来聚讲,天壤正气福无穷。”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地理家五星聚讲之理,亦与天文五星相聚同,故龙脉有此格者,前去多结大贵之地。”参见“聚讲山”条。

  【五害】 堪舆家对童山、断山、石山、过山、独山五种不利葬事的山岭的统称。郭璞《葬书》:“四势朝明,五害不亲”注:“五害者,童、断、石、过、独也。”参见“五不葬”、“童山”、“断山”、“石山”、“过山”、“独山”等条。

  【五不葬】 堪舆家认为,童山、断山、石山、过山、独山五种山岭不利于生气的运行和蓄聚,均不宜立穴葬棺。郭璞《葬书》:“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而消己福’。”参见“童山”、“断山”、“石山”、“过山”、“独山”五条。

  【石山】 堪舆家所称“五不葬”的山峦之一。郭璞《葬书》:“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注:“融结之处不宜有石,夫石之当忌者,焦坛而顽,麻燥而苏,或不受锄,火焰飞扬,肃杀之气,含眼带黑,故为凶也。”卜则巍《雪心赋》:“土穴石山,嵯峨不吉。”参见“五不葬”条。

  【过山】 又名“过龙”、“行龙”。堪舆家所谓“五不葬”之一。指气脉正在前行、尚未停蓄结穴的山峦。郭璞《葬书》:“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注:“气因势而止,穴因形而结,若其势昂去不住者,曰‘过’,不可葬。”参见“行龙”条。

  【独山】 堪舆家所称“五不葬”的山峦之一。指无护从诸山及界水相随的孤山。郭璞《葬书》:“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注:“支、垄行度,兄弟两宗,雌雄并出。极其止也,城郭周密,众山回集,方成形穴。若单山独露无情,故不可葬。”参见“五不葬”条。

  【断山】堪舆家所称“五不葬”的山峦之一。指崩陷断裂或人工凿断致使“气脉”不续之山。郭璞《葬书》:“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注:“崩陷凿断,气脉不续者,不可葬也。与自然跌断不同。”《青囊海角经》:“断山横斩气难过。”参见“五不葬”条。

  【童山】 不生草木之山。堪舆家所谓“五不葬”的山岭之一。郭璞《葬书》:“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注:“童山粗顽,土脉槁枯,无法生冲和之妙,故不可葬。”《青囊海角经》:“童山无草,自来体凶。”参见“五不葬”条。

  【金鱼袋】

  【天心十道】龙穴前后左右四应之山的统称。堪舆家点穴时用以衡量穴场的准确地点。徐善继《人子须知·穴法》:“天心十道者,前后左右四应之山也。穴法得后有盖山,前有照山,左右两畔有夹耳之山,谓之四应登对。盖、照、拱、夹,故以此证穴,不可有一位空缺,凡真穴必有之,点穴之际,须详审勿使偏脱,否则便为失穴。故左右夹耳之山不可偏左,不可偏右,如十字登对为美。”参见“天心”、“十道”条。

  【势】 指龙脉的格局趋势。即山川的整体外观。堪舆家谓山川发源后,必然形成“势”,势以“来势”(指由龙脉源头方向延伸而来的趋势)强大、奇特、聚合、逆向为佳。势佳,龙脉的“生气”才旺盛。托名管辂《地理指蒙》八五:“来山为势,结穴为形。”曾文遄《寻龙记》:“大凡寻龙必看势。”郭璞《葬书》:“占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方位)又次之。势如万马,自天而来,其葬王者;势如巨浪,重岭叠嶂,千乘之葬;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缪希雍堪舆家称《葬经翼.原势篇》:“其(按:指龙脉)始发也,必有势焉。……审势之法,欲其来不欲其去,欲其大不欲其小,欲其强不欲其弱,欲其异不欲其常,欲其专不欲其分,欲其逆不欲其顺。”

  【三势】 二条。即山垄之势、平冈之势、平地之势。又名起伏脉、仙带脉、平受脉,为堪舆家对山岭、平冈和平地龙脉的统称。托名刘基《堪舆漫兴·三势》:“山垄平冈平地势,三般形势一般看。垄宜起伏冈宜活,平地草蛇顶上安。”参见“山垄之势”、“平冈之势”、“平地之势”三条。

  【山垄之势】又名“起伏脉”,龙脉“三势”之一,指山岭龙脉。堪舆家谓其势宜起伏多跌顿。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山垄之势,其龙踊跃奔腾,起伏顿跌,磊落低昂。《葬书》所谓‘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说之波,若马之驰’是也。”参见“三势”、“起伏脉”二条。

  【平冈之势】龙脉“三势”之一,又名“仙带脉”,即山脊平坦处的龙脉。堪舆家认为这种龙脉曲折逶迤,灵活宛转,只要形式相宜,即能融结吉穴。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平冈之势,其龙逶迤奔走,屈曲摆折,活动宛转。《葬书》所谓‘宛委自复,回环重复’,‘逶动走西,或为南北’,吴公(克诚)譬之‘生蛇出洞’者是也。李淳风名为‘仙带脉’。”参见“三势”、“仙带脉”二条。

  【平地之势】平地龙脉“三势”之一,即平地龙脉,又名“平受脉”。堪舆家认为这种龙脉虽形体不明显,只在平原上稍微突起的土阜中断续相连运行,但同样能够融结吉穴。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平地之势,其龙坦夷旷阔,相牵相连,蛛丝马迹,藕断丝连,平中一突,铺毡展席,《葬书》所谓‘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是也。”参见“三势”、“平受脉”二条。

  【四势】 又名“四兽”,即所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堪舆家分别代指穴山本身及前、左、右三方的山峦或水流。郭璞《葬书》:“《经》曰:‘地有四势,气以八方’,故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夫玄武拱北,朱雀峙南,青龙蟠东,白虎踞西,四势本应四方之气,而穴若位乎中央,故得柔顺之气则吉,反之则凶。”参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等条。

  【四兽】 即“四势”。卜则巍《雪心赋》:“四水归,四兽聚,白屋公卿。”郭璞《葬书》:“故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注:“此段别四兽之名也。”缪希雍《葬经翼·四兽砂水篇》:“夫四兽者,……大要于穴有情,于主不欺,斯尽拱卫之道矣。”参见“四势”条。

  【青龙】 所谓“四势”之一。指穴前左侧之山。堪舆家谓宜与右侧的“白虎山”对称拱抱,翼护穴山,忌高踞背向郭璞《葬书》:“葬以左为青龙,……青龙蜿蜒,……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注:“左山恬软开睁宽展而情意婉顺为善,若反矫崛强、突兀僵硬,则非蜿蜒矣。”一指宅左的水流。《阳宅十书》:“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参见“青龙嫉主”、“龙虎”二条。

  【白虎】 堪舆家所谓“四势”之一,指穴场右侧之山。谓宜低缓俯伏,与对面的“青龙”共成拱抱之势,使穴场不受外风吹袭。郭璞《葬书》:“夫葬以……右为白虎,……白虎驯俯。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注:“言柔顺无蹲距之凶也。《明堂经》云:‘白虎弯弯,光净上山;鲲如卧角,圆如合环。’据此形乃得其真。半低半昂,头高尾藏,有缺有陷,折腰断梁,虎有此形,凶祸灾殃。”一指住宅右方的长道。《阳宅十书》:一:“凡宅……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参见“四势”、“龙虎”、“白虎衔尸”等条。

  【朱雀】 堪舆家所谓“四势”之一,指穴山前方正面相对的山峦或水流,即“朝山”或“朝水”。郭璞《葬书》:“葬以前为朱雀。”“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卜则巍《雪心赋》:“朱雀切忌破头”注:“前山切忌崩破,主生灾祸。一指住宅前方的池塘。《阳宅十书》:‘凡宅……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参见“朝山”、“朝水”、“四势”、“朱雀悲泣”、“朱雀腾去”、“朱雀翔舞”等条。

  【玄武】 堪舆家所谓“四势”之一,指穴场后山。郭璞《葬书》:“穴后为玄武。”一般指住宅后面的小山。《阳宅十书》一:“凡宅……后有丘陵谓之玄武。”参见“玄武垂头”、“玄武藏头”、“玄武拒尸”、“四势”等条。

  【玄武藏头】堪舆家所谓“四危”之一,指穴场后山山势不向穴场倾垂。藏头,疑当作“昂头”。参见“玄武”、“玄武拒尸”、“四危”等条。

  【玄武拒尸】指穴场后山山势高昂,不向穴场垂近,堪舆家认为是气脉不落穴的凶象。郭璞《葬书》:“玄武不垂者拒尸”注:“主山高昂,其头不垂,状如不肯受葬,故曰‘拒尸’。” 缪希雍《葬经翼·穴病篇》:“‘玄武拒尸’者,星峰无降势也。”参见“玄武”、“玄武垂头”二条。

  【青龙嫉主】指穴前左方的“青龙山”高距斜出,不拱抱相向。堪舆家谓属凶象。郭璞《葬书》:“(青)龙踞谓之嫉主。”注:“左山青龙若形踞不肯降服,回头斜视,如有嫉主之情,为凶。”参见“青龙”、“龙虎”二条。

  【朱雀翔舞】指穴前“朝山”、“案山”山势朝揖灵活。或朝水流萦回归聚。注:“前山耸拔端特、活动秀丽,朝揖而有情也。” 缪希雍《葬经翼·四兽砂水篇》:“穴内及内堂水与外水相辏萦回流恋于穴前方,名‘朱雀翔舞’。”参见“朱雀”、“朝水”、“朝山”、“案山”、“聚水”等条。

  【朱雀腾去】指“朝山”、“案山”反背不朝穴,或“明堂”水流不萦回归聚。堪舆家谓属凶象。郭璞《葬书》:“朱雀不舞者腾去”注:“前山反背无情,上正下斜,顺水摆窜,不肯盘旋朝穴,若欲飞腾而去也。”缪希雍《葬经翼·穴病篇》:“朱雀腾去者,水倾反而朝斜背也。”参见“朱雀”、“朱雀翔舞”、“朝山”、“去水”等条。

  【朱雀悲泣】堪舆家所谓“四危”之一,指穴山前水流湍急作响,谓属一种凶象。郭璞《葬书》:“以水为朱雀者,哀旺系乎形应,忌夫湍激,谓之悲泣。”参见“朱雀”、“去水”、“朝水”、“四危”等条。

  【玄武垂头】郭璞《葬书》:指穴场后山山势渐向穴场垂近,堪舆家谓其势如授受,是一种吉象。郭璞《葬书》:“玄武垂头”注“言自主峰渐垂而下,如欲受人之葬。受穴之处,浇水不流,置坐可安,始合垂头格也。”缪希雍《葬经翼·四兽砂水篇》:“后有真龙来往,有情作穴,开面降势,方名‘玄武垂头’。”参见“玄武”条。

  【五势】 堪舆家称龙脉外观有圆、直、曲、尖、方五种状态,分别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名之。谓五势俱全,龙脉即具备最旺盛的生气。缪希雍《葬经翼·原势篇》:“气之集而成体也,厥状有五,火言其锐也,水言其波也,木言其直也,金言其圆也,土言其方也。五体咸备,气之至盛也。”参见“五星”、“金势”、“木势”、“水势”、“火势”、“土势”等条。

  【金势】 堪舆家所称“五势”之一。指圆弧壮的山势。缪希雍《葬经翼·原势篇》:“气之集而成体也,厥状有五,……金言其圆也。”参见“五势”、“势”等条。

  【木势】 堪舆家所称“五势”之一。指龙脉山势端直。缪希雍《葬经翼·原势篇》:“气之集而成体也,厥状有五:……木言其直也。”参见“五势”、“木星”二条。

  【水势】 堪舆家所称“五势”之一。指龙脉山势波曲。缪希雍《葬经翼·原势篇》:“气之集而成体也,厥状有五:……水言其波也。”参见“五势”条。

  【火势】 堪舆家所称“五势”之一。指龙脉山势尖削的外观。缪希雍《葬经翼·原势篇》:“气之集而成体也,厥状有五:……火言其锐也。”参见“五势”、“火星”二条。

  【土势】 堪舆家所称“五势”之一。指龙脉山势方状的外观。缪希雍《葬经翼·原势篇》:“气之集而成体也,厥状有五,……土言其方也。”参见“五势”、“势”、“土星”等条。

  【龙脉】 堪舆家称山水气脉。徐善继《人子须知》卷首:“曰‘龙脉’者,何也?人身脉络,气血所由运行,而一身之禀赋系焉。凡人之脉,清者贵,浊者贱,吉者安,凶者危,龙脉亦然。”陶宗仪《辍耕录》一一《相地理》:“有善地理者,以为宜帝王居之。人问其故,曰:‘君山龙脉正结于此’”蒋平阶《水龙经》一:“水之来路远,其势宽大,中间虽有小回头处,乃值龙脉束气结喉之所。”

  【龙出身】 指龙脉初发,离祖山前行。堪舆家通常认为,“出身”处山势高大雄伟,大起大伏,富于变化。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龙出身,乃祖山发脉,离祖前行也。……大凡龙脉初发,屈曲如生蛇下岭而两边有蝉翼护带者,前去必结大地;其出身之不吉者,则瘦弱萎靡,不起不伏,不活动摆折。”

  【扛夹】 扛与夹,堪舆家指龙脉过峡时山峰夹护的两种吉象。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凡脉从中过,两旁客山或本山特起高卓相应者,谓之‘扛’;外山隔水远来护峡,而相夹胁者,谓之‘夹’。”参见“过峡”条。

  【过峡】 指龙脉经两山夹处或地势跌断处通过。堪舆家谓其作用在于脱卸龙脉的凶、邪诸气,“过峡”多而形态佳,到头才能融结吉贵之穴。廖禹《泻天机.全局入式歌》:“龙行过峡脉有四,正出左右次,回头顾主出尤奇,穴状可前知。”注:“跌断处谓之峡,以两山相夹为吉。脉过四格,曰正出、左出、右出、回顾出。正出穴亦正,左出穴居左,右出穴居右,回顾出则穴亦回顾。”缪希雍《葬经翼·峡论篇》:“夫峡者,祖山中干行度之次,敛大为小,变粗为精,两山相夹以成之也。”参见“扛夹”条。

  【玄关】 又名“天门”、“天关”、“三门”。堪舆家认为,龙脉分支,必有随龙之水一同发源,此发源处即为“玄关”。杨筠松《青囊奥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玄关;山管山,水管水,此是阴阳玄妙理。”参见“天门”、“天关”、“三门”三条。

  【剥换】 堪舆家称龙脉前行时山势不断变化,卸除粗老险恶之形。卜则巍《雪心赋》:“星以剥换为贵。”注:“剥换者,变化也。”廖禹《泻天机.全局入式歌》:“退卸剥换粗者细,凶星变吉气。老龙抽出嫩枝柯,跌断不嫌多。”

  【四象】 脉象、息象、窟象、突象。堪舆家所称穴庭圆晕的四种形态。廖禹《泻天机.四象葬法》:“两仪即定,又分动静。穴有脉、息、窟、突为动,无则为静,静则为两仪,动则为四象。”参见“圆晕”、“脉象”、“息象”、“窟象”、“突象”等条。

  【脉象】 堪舆家所称“四象”之一。指穴场中心圆晕微微起脊之象。廖禹《泻天机.四象葬法》:“脉是晕间微有脊。脉者,即血气之谓,微有形迹,故为少阴。凡圆晕中略成形如垂丝,如飞带,如蕙茎,如薤叶,近看则有,远看则无,方是。高山平地皆有之。作居穴当取中定基,作葬穴当用盖、粘、倚、撞四法。”参见“四象”、“圆晕”二条。

  【突象】 堪舆家所称“四象”之一。指穴场中心圆晕微微起泡突之象。廖禹《泻天机.四象葬法》:“突是晕间微有泡。突者,即泡突之谓,故为老阳。凡圆晕中如旋螺,如覆勺,如胸沟,如水泡,近看则有,远看则无,方是。唯平地有之。作居穴当凿平定基,作葬穴当用挨、并、斜、插四法。”参见“四象”、“圆晕”二条。

  【息象】 堪舆家所称“四象”之一。指穴场中心圆晕微微起形之象。廖禹《泻天机.四象葬法》:“息是晕间微有形。息者,即生息之谓,谓土浮起,微露形迹,故为少阳。凡晕中或起如痛肿,如结块,如鸡心,如鱼胞,近看则有,远看则无,方是。高山平地皆有之。作居穴当剖开定基,作葬穴用斩、截、吊、坠四法。”参见“四象”、“圆晕”二条。

  【窟象】 堪舆家所称“四象”之一。指穴场中心圆晕微凹之象。廖禹《泻天机.四象葬法》:“窟是晕间微有窝。窝者,即窠坎之谓,微见凹陷,故为老阴。凡晕中或如旋涡,如仰掌,如腹脐,如釜底,近看则有,远看则无,方是。唯平处多有之。作居穴当增高定基,作葬穴用正、求、架、折四法。”参见“四象”、“圆晕”二条。

【迎峡】 又名“迎脉过峡”。堪舆家认为,龙脉过峡忌风吹水射,故“峡”两头须有山岭迎送。所谓“迎峡”,即龙脉过峡后相夹迎之势。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

——北京风水师、风水术数学传人陈益峰整理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南昌站 nc.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