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这是我们经常讲的五常,也称五德,这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仁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论语》里开篇的第一句话讲:学而时习之。学的是什么?学的就是仁。学的就是如何处人、处事,尤其是自处之道,也就是时时刻刻要把个人的修养、精神修养放在仁的境界里。
仅从文字上看,“仁“这个字是人旁加个二,二人合一谓之仁,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会。一个人没有问题,两个人就出现了如何相处,如何相爱、如何互助、如何合作的问题。如果你想处人,首先要自处,要自立,自立而后才能立人。自处就要达到仁的境界,仁者爱人,这种爱是博大的爱,没有任何条件的爱,爱顾客、爱部下、爱领导、爱企业、爱国家、爱民族。爱到两个人变成一个“仁”,这才算达到真正的仁。一个真正有仁的修养的人,对待他人怀有一颗爱心,对好人会去爱他,对看不惯的人,对犯错误的人,也要有包容心,想办法去帮助他、感化他、改变他,使他也变成一个好人,成为企业需要的有用之人,这样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处好。
仁的修养要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就是说,一个人平常的言语行为,为人谦恭诚恳。对公司,对工作敬业负责,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对上级、部下、顾客、朋友等,对任何人没有不忠的言行,这就是仁。
如何做到仁呢?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看到别人做得比自己好,就去学习,就想达到别人的程度。如果看到不贤的人,坏的人,就把他当做一面镜子,借以自我反省,以警戒自己不可以犯同样的错误。所以,真正做到见贤思齐,必须有一颗谦虚、虔诚的心。但是,我们常常犯的错误是,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否定自己很难,要接受别人,就必须首先否定自己,比较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向别人学习,向别人看齐,这样一个人才能进步。自省需要功夫,见不贤要自省,每个人每天、每月、每年的所作所为,更要自省。曾子有三面镜子,日省三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日能省一身也好,这也是我们经常要做的总结。总结什么?关键是找不足,发现有没有失误的地方,然后纠正不再犯,这样逐步就会达到仁的境界。
仁的本质如天、如地、如海、如雨露,它无所不包,无所不滋养,无所不能容。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不需要你刻意表现自己多么爱护人,多么爱护顾客、多么爱护部属,但是人们都会自觉地亲近你,靠近你,支持你,因为从你的身上,人们都能得到他们想得到的恩惠。所以,当你胸怀利人的观念,奉献的观念,仁德的观念的时候,你就会得到大家的帮助,你的目标就会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