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周国平讲师,周国平联系方式,周国平培训师-【讲师网】
周国平 2022年度中国100强讲师
著名哲学家、作家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周国平:周国平对话济群法师: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2016-06-14 3631

周国平与济群法师,一位是研究西方哲学的哲人,一位是致力于佛法弘扬的高僧,两位神交已久的智者,围绕现代人的生存、生活、生命,展开一场自由精彩的跨界对话。他们所谈论的内容既是哲学关注的,也是佛法要解决的,更是现实人生回避不了的问题。

从小,人们被送去学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世间的学问,取得谋生的方法。但无论学位有多高,人生还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烦恼并不因学识的增长而减少。面对生活中的起起伏伏,种种烦恼,人们急切地向外寻求解决之道,苦苦追逐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舒适生活,财富、权力、名声都不再遥远,可心中依然感受不到幸福。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人们陷入深深的迷茫。

在金钱挂帅的旗帜下,很多人似乎已经忘却了精神的需求。正是这种忘却,使人们的内心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当精神世界成为一片废墟之时,物质能否填补其间的空白?能否成为我们人生的无悔追求?

早在公元前5世纪,西方的苏格拉底和东方的释迦牟尼虽然素不相识,但他们却有着相同的思考。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释迦牟尼说:“不知正确的教法而活百年,不如听闻正确的教法而活一日。”语言表述上的高度相似绝非偶然,关于这一点,哲学和宗教早有共识:只有从生命内在才能寻得真正的意义,人生最高的目标便在于向内寻求觉醒。

2500年后,东方的佛学与西方的哲学终于相遇了。

周国平与济群法师,一位是研究西方哲学的哲人,一位是致力于佛法弘扬的高僧,两位神交已久的智者,围绕现代人的生存、生活、生命,展开一场自由精彩的跨界对话。他们所谈论的内容既是哲学关注的,也是佛法要解决的,更是现实人生回避不了的问题,周国平阐发西方哲学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济群法师则从佛学角度分享他的认识。

此番东方智慧与西方文明的碰撞,有着对中国世俗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在今天的时代,他们的声音值得每一个被欲念和烦恼所困的人倾听。他们的智慧向人们指出一条内心归于和平的途径。


学会思考俯瞰人生

在这个信息时代,周国平坦承自己是一个落伍者。无论何处,人手一部手机,人们都在埋头专心地接收和传播信息,每见这个情景,周国平内心总是困惑不解:“我坚定地认为,一个人完全不需要知道许多信息,只需要知道与自己的生活和心灵真正有关的东西,那超出的部分不但无用,而且挤占了有用东西的空间,扰乱了内心的秩序。”

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读书、写作上,过着在外人看来极其简单的生活,但在周国平看来,保持思考的热情却能让他享受生命的快乐。

如今这一切的美好状态都源于多年前的一个美丽的误会。

中学时代的周国平最喜欢数学和语文两门学科,填报志愿时,两者都不肯舍弃,内心倍感纠结。毛主席的一句话冥冥中给了他指引: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周国平回忆道,“当初报考哲学系只是抱着如此幼稚的想法,对于哲学再无更多认识。”还曾填报复旦新闻系,北大和复旦中文、历史系的周国平,最终顺利被第一志愿——北京大学哲学系录取,种种偶然间,他向着哲学走近了一步,不然今天的中国可能少了一位哲学家,多了一位新闻人或翻译家。

虽是“误入”哲学之门,但周国平却在哲学中寻得了生命的方向。周国平自诩是个“情感上敏感,容易为生活中的情感问题感到痛苦,并喜欢想大问题”的人。六七岁时,他突然明白自己将来会死,内心对死亡产生了深深的恐惧,还开始质疑:“既然现在经历的这些快乐有趣的事情都会消逝,最后的结局是死,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高兴时一想这些都是暂时的,立刻就感到虚无。

这些人生的终极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然而更多人选择回避,有些人觉得这是人人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何必特别去关注这些问题?很多人或许想想就过去了。“从思考者的眼光看,这些不思考的人看似活得很愉快,其实纯属傻乐,有些浅薄。”骨子里的认真态度让周国平不甘于被这些问题困扰住而糊涂地度过余生,他始终想探究一个结果出来。“哲学就是干这件事的,可以说和我的性情特别吻合。”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尼采,包括马克思,多年来周国平博览这些大哲学家的原著,倾听他们声音,观察他们的思考。搞了一辈子哲学,周国平恍然,虽没能找到最后的答案,但大问题想多了,却让自己在生活中有了一个好心态。

“当你从局部中跳出来,看一看人生的全景,想一想人生中究竟什么是重要的,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后,你仍然在过具体的日子,做具体的事情,但心态不一样,境界也不一样了。”周国平颇有体会地娓娓道来。

生活中,周国平常感觉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身体的自我,一个是更高的自我。在周国平看来,很多人都是身体的自我在活着,那个更高的自我没醒过来所以不起作用,如果经常想哲学问题的人,更高的自我醒过来了,“那便有一个更高的立足点,可以俯瞰人生,不会把人生中具体的经历看得那么要紧。”

周国平坦承,当生活中遇到一些痛苦的事,或是家里夫妻间有些争执等琐碎的小问题时,虽然情绪上会不高兴,但很快在那个更高的自我带领下,便能站在制高点上感悟到这是过眼烟云,不必太过在乎。


以出世心行入世事

哲学所关注的问题正是佛法要解决的问题。

在沉静的黄墙之内,在缭绕的香火之中,在悠长的梵唱声中,一位身着灰色僧袍的觉者走来,他气定神闲,毫不着急,身上散发出平和的气息。他专心无语,步履飘逸,因为就在当下,既不急着出发,也不急着到达。

济群法师17岁剃度出家,这在佛教中称为童真入道,1980年,他成为中国佛学院的第一批学生。毕业后他便承担起如来事业,为法的延续而坚持着。几十年中他始终坚持学修和教学一以贯之,在闽南佛学院指导研究生修学,为苏州大学和厦门大学的青年学子答疑解惑,参与创办了戒幢佛学研究所,并摸索出一套适合当代佛教教育的体系,更建立起引导大众修学佛法、走向生命觉醒的心灵学院——菩提书院。

济群法师平时的生活分处苏州和厦门两地,在厦门,他居于五老峰阿兰若处,那曾是近代高僧弘一大师住锡南普陀期间的掩关静修之地,石砌的禅房掩映在山间,一张书桌、一盏台灯,当他与满壁的佛典为伴,那就是他的幸福时光。法师在此静心修学,并修订一些佛学文稿。

法师坦言,山居的时光于自己对佛法的思考很有帮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能使人变得淡泊沉静,使心处于空灵的状态。适当远离世俗生活就能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更容易认识人生真相。”

在多数人印象中,佛法离生活很遥远,道理亦高深莫测。用周国平的话说,济群法师善于用日常的话语说透精妙的佛理,多年来,便是在这方寸的石屋斗室中,济群法师用他对经教义理的现代诠释,使更多俗世中的烦心人得以品尝法味,啜饮甘露。

日益繁忙的法务使法师独享山色的闲暇相应减少。法师说自己并不习惯四处奔忙,但他仍不遗余力地各处弘法——在苏州西园寺上一些课,或到别处做几场讲座,接待各方的来访。日子就在一动一静中流动着。

几十年的修学过程中,济群法师始终致力于探究生命的真相、解决人生的问题。在教学之外,济群法师谢绝一切社会头衔和行政职务,“我觉得人只有在自由开放的状态下,才会有智慧的火花。每天都在机械、忙碌的生活常态中,会扼杀灵性的东西。我不喜欢管人管事,也不愿意被别人管,害怕介入复杂的行政事务中,更讨厌无谓的应酬。”

诚如周国平对济群法师的评价:“他是一个关注现实、惦念众生的理想主义者,孜孜不倦地传播人生的真理。”阿兰若处的禅房白墙上挂着“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的木刻楹联道破了兰若主人“以出世心行入世事”的境界——毫无保留、彻底无我地自觉觉他,消除芸芸众生的迷惑和烦恼。


相遇在这个时代

一个僧人和一个哲学工作者相遇在这个时代也代表着这个时代的需求。这些年的弘法历程中,济群法师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困惑是每个生命原本就具有的,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会觉得物质的拥有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但现在很多人富起来却发现并非如此,所以一部分人开始先有了思考。但这些问题一般人靠自己是不太容易想清楚的,哲学、佛学正是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的。”

济群法师说,佛法提供的角度是充分认识心性,造就心态、人格及生命品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认识心性的智慧来自于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世界的正确认识,佛法认为,人类之所以有很多烦恼和痛苦,主要根源于我们对自己的误解,我们看不清楚,所以会产生很多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对世界看不清楚,对其产生错误认识,就会产生贪嗔痴等很多负面情绪。“要真正摆脱这样的烦恼需要对自己和世界有正确的认识,佛法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和世界的真相。通过这种认识,再通过禅修,最后就能开启智慧,就能摆脱生命的迷惑和烦恼。”

西方哲学一直试图用理性来认识人自身以及心性,但自康德以来便知道这是走不通的。法师坦言,对心性的认识不是西方哲学的长处,恰恰东方佛法可以弥补,这成为两位智者对话的基础。

多年的哲学研究让周国平体悟到,真正的哲学有别于目前的哲学教育,“不是给人一些标准答案让人相信并接受,而是让人学会独立思考。哲学只向你提问,不给你答案,它把你引到那些最高问题之中,它就尽了它的责任。如果你真正去想这些最高问题,你对它们的思考保持在敏锐和认真的状态,你就真正进入了哲学。”

自2012年两位第一次见面,在法源寺的走廊下,在周国平的茶室中,在“全新一代君越·思想湃”的舞台上,济群法师和周国平在放松的状态下随着思维的自由流淌交流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法师坦言:“和周老师对话,让我开阔视野,激发灵感,增长见识,可谓畅快!”而周国平也由衷地表示:“在生命觉悟的领域里,哲学给佛学当配角一点儿也不冤枉,和法师对话坚定了我一个信念,即人生问题的究竟解决是在佛法之中。”

他们关注社会精神层面的问题,又独立地从事佛学和哲学的研究,周国平希望“把二者合起来,为改善时代的精神状况尽点力”。济群法师也认为可以“为解决社会人生问题提供思路”。

倾听智者的声音必将引人思考,然而在忙乱的生活中,这些的思考的火花渺小而脆弱,很容易熄灭。

“现代人事情太多,想法太多,干扰我们内心的东西太多了,要让智慧的火花能在内心中持久地产生作用,并不断增长不是很容易,所以需要对生命永恒问题长久的思考,有了思考,才会去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法。只有内心认可这些问题是人生最重要的,那就会愿意去接受一种文化的学习。”

言语间,济群法师的眼神中透出深厚的悲心和恢宏的愿力。为了让更多人关注这些生命问题,并能共同探讨,近日,济群法师构建的“找回自己读书会”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在这里,法师希望为迷失的人们点亮心灯。

舟车劳顿中的济群法师依然有着山居时的淡定和从容,或许这便是修行人的境界——因为慈悲,入世度众,因为智慧,不著世间。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南昌站 nc.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